中国百余年大学发展历程给无数大学人留下了两个疑问:什么是大学精神?中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吗?面对这两个问号,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更多的人则是在孜孜探索。
中国近代大学虽然移植于西方,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种孕育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承,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的爱国主义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弥漫于中国大学的各个角落。然而,这种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发奋图强的大学精神在近几十年中遭遇了严重挫折。曾几何时,一股喧嚣、浮躁、虚伪、官场作风、学术腐败等习气在大学校园中荡漾开来,导致大学学术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却忽视学科、学术、学者以及学风等精神内涵的发展。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塑造真正的大学品格、功能和特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艰巨的挑战,而中国大学的改革也必须从此开始。
一、以人为本,塑造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是教育的载体,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人的再生产的事业。所以,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包括大学校长、教授群体、优秀学生等在内)的思想、情感、作风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大学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尤其是要以人才为本。以人为本在教育的环境中并不仅仅是以自然人为本。大学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些人才必须是对社会有贡献的,有创造性的人。这才是人才观的现代转型。大学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有学历的人,更是要有奉献精神、有创造能力的人。因此,以人为本,培养对社会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以及人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应该成为新世纪我国大学精神建构的目标。同时,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统帅下,发展各自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形成百花齐放的精神文化,大学教育才能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我国大学教育精神的困惑才能彻底解脱。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精神
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大学文化精神的养成则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应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主体精神存在方式的社会文化精神,第二个层面是作为素质外化形式的能力,第三个层面是作为素质和能力表现方式的知识。这三者内外统一协调,共同构成了主体素质的梯型结构。知识和能力并不就是素质,但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外化就没有文化素质的养成。因此说,素质的最高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最高层面,就是主体所内含着的沉淀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精神。这种社会文化精神因主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也即印证着素质的历史性、社会性、民族性等本质特征。
对于大学生而言,影响最直接和接触最密切的社会文化精神就是大学文化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敏锐的文化意识的群体,是所处时代的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具有作为精英素质教育的特殊群体性。另外,由于受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可能脱离出中国印记的民族性。这些决定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最高表现形式,应该是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以现代科学精神为主要标志,兼容中国优秀传统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优秀大学文化精神。这种优秀的大学文化精神,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质,自强、厚德为特征的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和以求是、立新为主旋律的现代科学精神,是其构建的基本要素。
三、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塑造大学精神
环境因为有了文化的附着,才增加了审美的价值;人因为渴求文化的滋养,也就对美有了不懈的追求,对所身处的环境有了无法割舍的依存。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其实质是环境中蕴涵的大学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从美学角度分析,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这是课堂知识教育所难以达到的。
四、自上而下,精塑大学精神
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引路人。校长与总统在英文中同用“President”,可见一所大学的校长作用巨大。他集大师的智慧与见识、大师的果断与坚毅以及教育家的魅力与艺术于一身。因此,大学精神必须由大学校长来倡导。
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一所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大学品牌价值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取决于有没有一批很有水平、很有社会影响力的教师。芝加哥大学从创校就坚持强调纯知识、纯理论研究的品牌价值导向,希望成为一所“让知识不断地增长,从而丰富人类的生活”的大学,这一大学精神吸引了大批从事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大师,先后有8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居全美大学第一位。“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什么东西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一流的教授”,教授是大学精神的支柱。所以说,大学教师综合素质是大学精神形成的“孵化器”。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面旗帜,中国大学能够进行真正的变革,重新建立起自由与活跃的思想空间,使那些年轻的灵魂能够真正激动起来。
论文作者:刘佳 魏晓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大学论文; 精神论文; 文化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论文; 校园环境论文; 的人论文; 《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