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就业难”的凸显与“考研热”的逐步升温,读研继续深造逐渐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选择,财经类专业更是考研的热门专业。我国财经类高校虽然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两类,但在培养方式上并未真正凸显出各自的特点与特色,在很多财经高校,专硕与学硕除学位名称外培养侧重点与方式几乎一致。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就业难与考研热的现状出发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配备三个方面探究财经类高校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培养机制。
关键词: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区别培养机制;财经类院校;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了37万,2019年考研全国报考人数高达290万,比去年增长了52万,增幅21.8%,创下了近十年来“考研人数之最”。与“考研热”形成对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14万人,其中,签约offer的毕业生比例约为32.12%;准备考研、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比例约为32.80%;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比例约为16.42%;仍在求职的毕业生人数比例约为12.17%。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深受“就业难”问题的困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也将读研作为选择。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探索符合学硕与专硕要求与特点的培养机制。
一、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内涵
我国实行的学位教育主要分为:学术型学位(学术理论研究)或专业型学位(注重操作实际能力)两种教育并轨,这是我国独有的特色教育。学术型硕士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更注重学术与理论研究,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型硕士则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更偏重技术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 。二者在培养方式、培养方向、招生考试、学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更为重视学硕型硕士的培养,学硕也更受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专业型硕士也逐渐受到更多考生的欢迎,报考人数逐年增长。
二、财经类高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机制的困境
1.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式趋同
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在理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很多财经类高校并未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与导师培养中贯彻这一培养目标,导致了学硕与专硕“同化”的局面出现[2] 。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财经类高校经常为专业相近的学硕与专硕建立相同的课程体系,两个方向的学生培养课程却几乎一致;另一方面,在导师培养方式上,往往不做特别的区分,学硕与专硕培养方式的趋同实质上同化了学硕与专硕,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2.高校具有创业或实践经验的师资匮乏
为符合当今高校发展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高校的教师多为博士毕业,理论知识扎实,学术能力较强,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然而,多数财经类高校教师潜心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经验匮乏甚至为零[1] 。因此,对于学生已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例如:MBA工商管理硕士)而言,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满堂灌的理论学习,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案例教学或实践教学,没有创业经验或实践经验的教师的课堂往往理论气氛更为浓烈,生动的实践与案例分析欠缺,无法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
3.高校更侧重和倾向于发展学术型硕士
受传统观念和用人单位倾向的影响,财经类高校与教师往往更加侧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而忽略专业型硕士的发展[1]。首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安排中,研究生学院更多考虑学硕的要求,专硕往往跟随学术的发展,而没有自身独特的的课程与活动安排。其次,在导师的培养方式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以学硕的标准要求专硕,导致很多专业型硕士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参加学术会议、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学术研究中而忽视了实践拓展。最后,在高校对待学硕与专硕的态度上,学校往往更为重视学硕的发展,学硕型也往往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得到导师更多的重视[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财经类高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区别培养机制的建设路径
1.课程设置上区别化培养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在课程设置上,应为财经类学术型硕士建立丰富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理论学习能力,提高学术研究相关课程与学术研究方法的占比,为学生进入博士阶段继续研究奠定基础;对于专业型硕士而言,应该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专业技能较强的上机操作课程或实践模拟课程,例如:ERP 沙盘模拟课程,从而增强专业型硕士的实操能力[4]。
此外,应为专业型硕士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通过课上实践课程与课下实践活动提前为专硕学生可能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丰富专硕的实践经验。因此,通过课程体系上的区别化设置实现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区别培养。
2.教学方法上区别化培养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学术型硕士应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专业型硕士则应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学术型硕士更适合传统的课堂教学,系统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硕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于专业型硕士而言,应以实务、实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情景模拟与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中以强调发现实务问题、分析实务问题、和解决实物问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通过区别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区别培养,从而使得硕士培养真正符合高校硕士的培养要求与目标。
3.师资配备上区别化培养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在师资配备上,应为学硕与专硕的师资力量实现“二元制度”。一方面,应为学术型硕士配备理论基础扎实、学术能力较强的“学术型导师”,从而培养学术型硕士的学术研究思维与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型硕士而言,不仅要为其配备“学术型导师”指导理论学习与毕业论文写作,同时应从高校积极挖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寻求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家共同担任“实践型教师”,从而为学硕与专硕配备完善与合理的师资力量。
此外,导师在硕士培养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侧重,不应以一个标准与考核体系要求学硕与专硕,更不应该一味的要求专硕参与学术研究中。通过“因材施教”,区别化培养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从而真正构建起硕士的区别化培养机制。
四、结语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方式“趋同化” 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财经类高校,我国多数高校均存在这一问题。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配备上注重区别化培养,还应在思想观念的革新、培养方向的侧重等方面做到“区别对待”,才能真正建立起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区别化培养机制。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应回归本源,明确人才的分类培养理念,建立区别化的硕士培养机制,真正为社会以及用人单位输送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方.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协同提升体系研究[J].对外经贸,2017(12):133-135.
[2]张彦,白秀琴,李慧媛.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5):66-68.
[3]吴莹,袁新华,敬小军,明俊超.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农科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03):49-51.
[4]苏美琼,刘海斌,徐然,古巧珍,霍学喜.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比较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8(05):1-4.
作者简介
高嫚(1994—),女,山西晋中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创业教育。
论文作者:高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硕士论文; 学术论文; 专业论文; 高校论文; 区别论文; 财经类论文; 课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