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9-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08)02-0082-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向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教育研究方法也在经历着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历程。从人类对信息的传递、贮存以及使用上看,历史上已经历了四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革命: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信息革命:电讯技术,包括电报、电活、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的出现;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制与应用。[1]

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研究也一直受到缺乏方法性技术或技术性方法的困扰与限制。钟以俊指出:虽然教育研究中初级层次上技术的借鉴与运用由来已久,并在教育测量和教育统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使用这样一些具体的简单技术对实现教育研究科学化来说尚不尽如人意。[2]从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丰富来看,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技术基础的核心就是要在研究工作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

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横断科学方法中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即“三论”的创立。“三论”对建立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教育研究思维方式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第一,整体性认识。教育研究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研究者应该持有整体性思维方式,即把教育研究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其内在的方面、要素及关系;还要认识到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相互关系,把这个问题看作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有从系统出发的分析方法和价值标准。在教育研究中,整体性认识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看待研究问题。

第二,有序性认识。以生物的进化过程为例,在系统论看来就是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系统是离不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因此,生物系统必然是一种开放系统。那么,当研究者把教育研究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时,就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有序性认识可以使研究者在研究中注重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使研究问题从较低级的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的结构。

第三,反馈性认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一个控制系统,无论是物理系统、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其信息通道必然是一个具有反馈通道的闭合回路。而控制论告诉我们,凡具有反馈通道的闭合回路系统才可以实现系统优化。反馈性认识使研究者在教育研究中注重反思,注重形成性评价,不断调整、修正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研究。

二、研究方法多元化

尽管由于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研究目的的多样性、教育研究过程的阶段性、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期待的差异性和研究者的不同个性等使研究方法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3] 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知识,特别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可能,从而更加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信息技术促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表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交叉和渗透。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正在广泛渗入社会科学,“三论”的概念和方法已越来越为各门社会科学所采纳。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逐渐把社会科学的某些方法纳入自己的轨道,从而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战略发生影响。由于技术科学既要研究如何运用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研制新的技术手段,又要考虑这些技术手段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及达到怎样的社会效果,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向技术科学渗透,[1] 使得新的教育研究技术及新的技术工具不断涌现。跨学科性与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鲜明特征。

三、研究手段信息化

杨改学教授指出,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 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5]

研究手段指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论工具的总和,包括思维方式、概念和范畴工具以及物质技术手段等。教育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和多种多样的研究手段。

研究手段的信息化是指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运用以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为核心的概念和范畴工具,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和处理的方法论工具总和。研究手段的信息化是研究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因此研究手段的信息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物化技术工具化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列有技术条目,把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在我国《汉语高级大词典》中对技术的解释是:技术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南国农教授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就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可以分为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叫硬技术,后者叫软技术。[6] 硬技术是指那些以研制物化形态的技术制品为目标的技术,而软技术是指有大量相互作用变化的大系统技术,如决策技术、咨询技术、系统工程技术、模型技术等。在教育领域中,软技术有教学设计技术和教与学技术等。

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先生指出:技术在本质上是主体与环境、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媒介。技术作为媒介性的事物,作为行为形式,通常以工具的形式存在着,或其中包含着工具。技术的媒介本质明显地体现在工具上,工具是手段,手段是媒介。[7]

钟以俊教授指出,在现阶段的教育领域,一方面,教育研究人员对先进的视听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运用于教育活动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用新型传播媒体和新技术解决教育系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抱有很大希望,但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人员对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育研究工作中的运用尚缺乏实际的行动,这一点已远远落后于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们。教育研究本是一项高度集中的创造性活动,但在缺乏良好的技术基础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仅在大量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其创造性才智的发挥和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2]

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将物化技术工具化,也就是以研究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信息化科研工具,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并期望这些工具的使用与推广能够,在方便性、简易性、高效性和准确性等方面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研究带来更强的生命活力。正如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自1968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H.Nie等三位大学生针对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常用的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开发制作成一个通过菜单方式即可使用全部统计方法的方便易学的软件工具后,大大提高了社会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如今,SPSS软件在为社会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领域服务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身的快速发展。例如,近期发展的多元统计技术,如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在SPSS软件中也都能通过非常简单高效的操作完成。现在,SPSS软件作为常用的非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已经在通讯、医疗、银行、证券、保险、制造、商业、市场研究、科研和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是为了探索未知的教育规律,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建立在可靠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新的教育研究技术及新的技术工具不断涌现。笔者近期完成的,并已经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化教育研究方法》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目前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方法与技术工具,例如S-T法、德尔斐方法(Delphi)、弗兰德斯方法(Flanders),UCINET、SPSS等统计分析工具等等,这些研究是笔者在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影响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

收稿日期:2008-05-23

标签:;  ;  

信息技术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