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土地整治发展内涵及技术措施探讨论文_李侃

生态化土地整治发展内涵及技术措施探讨论文_李侃

河北耕源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050000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加大了土地整治的难度。土地整治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其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些年来在土地整治工程过程中,生态环境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结合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等相关理论,增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性已成为理论研究的话题,如何建立起土地整治生态工程体系,完成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未来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生态化;土地整治;发展内涵;技术措施

引言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指的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其本质是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对于土地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使得土地的破坏呈不断递增的趋势。土地环境的破坏,导致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既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稳定性,兼顾土地开发与经济社会效益,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放到重要的位置,遵循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原则,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土地整治的必要原则之一,坚持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在保证不破坏土地生态性基础上,进行生态性土地整治开发。

1概述

1.1土地整治

从土地整治工程摸索发展到如今的综合性整治,可以将土地整治工程划分为不同层级的定义,广义的土地整治工程含土地开发和复耕等内容,而狭义的土地整治,仅包含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以增加用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为核心,通过综合的整治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的综合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协调农村产业发展的综合措施。

1.2生态化整治研究

生态化土地整治要求以土地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将人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当做人活动来看待,以整体性观念囊括土地开发与整治,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土地生态开发与设计,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降低人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开发可持续发展。

2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措施

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环境

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塑造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环境,保证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可持续进行,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抵抗洪涝,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提高农业生产率,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田间道路整治

田间道路整治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进行物质运输,农业工作和其他活动所采用的工程整治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田间路和生产路,田间道路工程与灌溉排水工程相似,在规划设计上考虑工程施工便捷性,经济效益性和工程耐用性,在道路设计时应保证交通便捷,方便农业生产,保障道路联通度和路网密度,同时应注意道路路面避免过度硬化,避免占地过多,避免对周边植被资源进行破坏,保证土地整体性,采用最小的工程整治措施达到工程目的,提高农业生产环境,避免对生物栖息环境带来破坏。

2.3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的核心应该是土体有机重构

借助机械化工程技术盲目地改变治理区域的生态面貌,使之地面表层变得规整,并不是土地整治工程所需达到的最终目的。推行生态化的治理手段,核心在于改变土体的有机结构,促使其土壤质地发生变革,借助物理或化学手段再辅以生物手段成功消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污染较大的放射性物质),使土壤恢复其本来的面貌,维护生态平衡才是土地整治的最终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恢复退化土地生态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及污染,基于这种现状,应当进行重建以及恢复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积极运用相应的生物工程技术逐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逐渐恢复已经退化的土地。当地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推动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湖工作的开展。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逐渐完善健全的监管体系,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妥当行为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推动土地整治工作正常开展。

2.5遵循自然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整治不同

地区在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纷呈,土地利用及生态保护战略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差异化整治是现实需求,要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环境特点,制定适合区域特性的发展模式。如:经济发达地区应探索多功能土地整治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乡村地区应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人文景观;城乡接合带应加强生态防护,建立绿色通道,联接城乡绿色空间,美化城乡景观;生态脆弱区应坚持保护优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2.6改善村容村貌

在完成农业生产生态化治理要求的同时,也应不断改善农村村容村貌,保证生产区,农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增加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确保垃圾集中处理,改善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

2.7排水灌溉

排水灌溉工程是对土地进行洪涝,盐碱等灾害采取的各种工程措施总称,主要分为水源工程和灌溉排水工程,灌溉工程以保证输水安全、节省工程费用、便捷为主要的目标,在工程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系统考虑,减弱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干扰,避免对土地的碎块化处理,避免土地过度硬化,加强护岸垂直绿化设计,避免阻碍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循环,避免对生物的栖息与繁衍产生影响。同时也应注意循环污染水质对生态的影响。

2.8建设土地生态网络体系

由于土地生态整治规划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需要对各项环节进行调控,保证治理效果最大化。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应当将农田以及道路联系在一起,建立点状分布的规划格局,对草地、森林以及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促进居住环境与生态文明统一协调发展,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植树造林的方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采用科学合理的整治措施,逐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9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推动统一保护修复

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需要立足多功能、多模式以及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聚焦国土空间统一生态保护修护。土地整治工作须树立生态第一的新理念,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营造绿色生态空间,推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措施,保障草原的生态屏障作用,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2.10加快土地整治转型,建设生态国土土地整治

项目的实施会扰动周边环境,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系统产生影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土地整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注重生态环境反映机制,通过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以及城乡土地利用关系,引导实现绿色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土地整治应加强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探索土地整治新模式,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尤其要重视生态脆弱区的国土整治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结语

为了能够合理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需要对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进行优化和改良,逐渐改善土地工程生态化治理局面,不断加强土地生态化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土地生态化整治工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洪波.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融合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1):18.

[2] 李雪珍,赵中秋,原野.生态化土地整治研究[J].中国矿业,2017(z1).

论文作者:李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生态化土地整治发展内涵及技术措施探讨论文_李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