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与时俱进论文,品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2)02-0027-0 5
一
“与时俱进”是个成语,它同“与时俱化”、“与日俱新”等成语所说意思都差不多 。《魏书》列传文苑有云:“自昔圣达之作,贤哲之书,莫不统理成章,蕴气标致,其 流广变,诸非一贯,文质推移,与时俱化。”①(注:[北齐]魏收:《魏书(四)》,中 华书局,1974年,第1869页。)《云笈七签》中提到:“耳目惟有聪察,神采弥加精明 。颜与日而俱新,智将年而共远。”②(注:[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齐鲁书社(济 南),1988年,第442页。)李大钊在《史观》中说:“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解 喻则是活的,与时俱化的。”③(注:《李大钊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310页。)可见,使用这些成语,都是要说明随着时日的变迁,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面貌应该不断前进、变化和更新。江泽民把“与时俱进”这个成语移植到马克思主义上 来,说明其固有的理论品质,这里,既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发展的意 思,而更主要的是说进入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后,马克思主义将有一个 大的飞跃。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质,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曾有过许多很明确的论述。恩 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1页。)列宁 也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 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 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⑤(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版,第274页。)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教 条,而把它当作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对于人们了解 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品质,确有很大帮助。但是,以往的说明多是叙述式的,而没 有用简练的语言给予概括。江泽民用“与时俱进”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在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一概括,具有准确、简练、易懂、易记的特点,因而 是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科学的概括。不仅如此,由于这一概括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不是 凝固的而是发展的本质,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变化相联系的品格,从而使人 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同中国共产党人有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 善于把充满睿智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分不开的。如同毛泽东借用《汉书·河间 献王传》中“实事求是”一词,极为恰当地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样,江泽民把 “与时俱进”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上,反映了他非常重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阐释现实问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其精粹,知其神韵,不仅十分熟悉历代的诗 词歌赋和历史掌故,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倡导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 神,强调只有学好了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够做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把与时俱 进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赋予它以崭新的思想内涵,是江泽民把传统文化精华 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范畴的理论创新。
二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历久弥新, 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门发展的学说,因为只有发展的学说才真正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首 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作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和不断接受 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践的发展相一致。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 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本意也是说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俄国革命 要求突破马克思,中国民主革命要求突破马克思列宁,无一不是具体革命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上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①(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5页。)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作为时代 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它不仅仅是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它内在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发展的持续 性。这种理论本身蕴涵的开放性决定了它一定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不会像黑 格尔等人的思想那样,只能在自己学说的影子下兜圈子。再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 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脱离历 史的客观进程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尽管《共产党宣言》的一般原理 是完全正确的,但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注:参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48页。)。列宁1917年4 月在《论策略书》中指出:“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 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 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③(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2 6页。)因此,“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 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④(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162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方面的论述枚不胜举,足见他们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视。这 种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无疑成为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主观原因和自身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还深深根植于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 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吸收了人类历史上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通过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物质世 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面都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 命,它的形成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先进阶级的根本利 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体现的历史使 命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它的发展是必然的、也是科学的;作为在实践基础上 产生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它在发展过程中“毫不怜惜地 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242页。)。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也是科学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又一内在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 深入而逐渐展开的,科学的理论就应该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即使是科学 的理论也会变成不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和同一时代不同发展阶段都有重 大突破,正是科学的本质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 的与时俱进,不能因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某个原理和论断的失误而否定其整个思想体系 ,不能因为经典作家说过某些话就拒绝理论创新,如果那样,恰恰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与 时俱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化的教条。
时代发展的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客观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所 谓时代,是人类活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应该根据阶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来划分 。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时代是一个客观实在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和人类 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主动地认 识、掌握和利用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却不能够主观地改变它、违背它,任何思 想和理论要想做到经久不衰,都必须与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当人们正确地认识 和把握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顺应时代潮流,自觉地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人类的 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就会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提炼,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与时俱进;反之 ,人类的思想和理论必然会偏离时代的发展轨迹,不能做到与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从 而使理论的发展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起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的继承者,同样受必须与时代的发展进程相一致这个客观规律的制约。因为时代进程“ 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 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7页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利用时代特征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是时代、历史和实 践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客观要求。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历了许多大的时代,人类文明不断 积累和创新,实际上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但纵观历史,没有哪一种思 想或哪一种理论能随历史共始终而不被淘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观其原 因,就是不能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即未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一百 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不断创新的勃勃生机,就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实践的发展相一致。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客观上是由时代特点和时代进程决定的, 它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客观必然性。
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与时俱进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以后,马克思、 恩格斯即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在他们的号召下,1847年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后来又分别在1864年和1889年建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由于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或参与,欧洲先后爆发了1848—1849年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马克 思恩格斯谦虚谨慎,总能及时总结新鲜的革命斗争经验。在《法兰西内战》、《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中,他们根据革命实践和变化了的客观形势丰富发展了无 产阶级革命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提出了不少新观点。1864年在 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纲领时,为了团结更多工人政党,马克思就起草了一个更切合实际 、更充分广泛的纲领。这体现了他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历史态度。正是他们随着时代 发展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正确态度,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和开放, 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理论品质的最初实践者。
列宁在这方面同样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坚持马克思 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结果。俄国革命胜利后,列宁曾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建设苏维埃 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国内外的形势估计比较乐观。事实证明,对马克思主 义仅作教条式的理解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会遭遇巨大困难。难能可贵的是列宁很快意识 到了这一点,他以历史的眼光决定对内实行新经济政策,反复强调实行退却的重要性, 强调不怕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对外则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联系,正确对待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中一些问题。这样伟大的气魄表面上看来是倒退,实际上则是与时俱进品质的最 好体现。当时的苏维埃政权能迅速摆脱困境,完全得益于列宁的高瞻远瞩,得益于共产 党人顺应历史潮流和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在他去世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虽有不少建树,但由他所建立起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模式走向僵化。后 来的继任者更是思想僵化,脱离群众,最后发展到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最 终垮台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一旦放弃了与时俱进 的理论品质,就必然会落在时代的后面,不仅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还会曲解乃至歪曲 马克思主义,甚至在关键时刻犯下重大错误,为历史所遗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与时代共进互动、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既有理论和以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 ,独立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中国坚持与时俱进的最初尝试。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指 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同样很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独有的历史眼光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以后的 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能在满 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同顺应历史潮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有着 必然的因果关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后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邓小平及时捕捉到时代变化的气息,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经典形式,借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课题,重新使马克思主 义获得了生机。他认为时代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 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①(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 93年,第292页。)。他倡导支持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建立经济 特区、一国两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一不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这 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它回答了在时代发 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是通过民族化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普遍意义的创举。在 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仍然屹立于东方,充满着生机活力,无疑 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进程的结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的结果。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加速度的,时代的变化无疑更加快速和复杂。如何在新世纪继承马 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境界,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 艰巨任务。进入新世纪,大的时代特征虽然没有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 题,但同一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些新特点已初露端倪。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 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 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在取得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着国 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课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在时代背景下不断冲突、融合、 升腾,带来了新阶段文化理想重建的问题;不少新的社会问题逐渐碰撞、浮出,个别矛 盾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尖锐、复杂。一句话,时代凸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紧 迫性,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 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 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的科学。”②(注:江泽民:《在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01年9月1日。)在新世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江泽民着眼于“眼 前的历史运动”,勇敢面对各种阻力和复杂矛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 回答了许多困惑人们已久的热点问题,澄清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模糊概念,由此 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在时代、实践和形势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 下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未来的准确把握 和科学预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与时俱进的新特点新趋势。因此,它无愧为马 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的理论结晶,必将成为21世纪指导中华民族和社 会主义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
四
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实为必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多次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但就教训之深刻、受影响时间之长久 而言,国际共运史上无出中国之右者。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左”倾教条主义是干 扰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和创新的主要顽疾,给党的事业带来的损害最大。民主革命时期, 王明等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 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几乎断送在教条主义者手中。后来经过延安整风,基本肃清 了教条主义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道路。从七大到八大,中国共产党 十分注意反对和克服“左”倾错误的影响,所以,这段时间理论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果, 在不少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有了急躁冒进 情绪,致使“左”倾错误再次泛滥开来,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惨剧。改革开 放以来,“左”的僵化的思想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它们把改革开放说 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创新说成是对马克思 主义的背叛。由于“左”的僵化的思想有很大欺骗性,使人们不易识别,因而在实践上 产生了非常不好的作用,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事实证明,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 义与时俱进的主要障碍,是危及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思想发展的最大敌人。不清除“ 左”的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就无从谈起。邓小 平指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 页。)因为“左”带有革命色彩,更具有欺骗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危害最大。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反对“左”倾错误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条主义 在我国有着适宜其生存的土壤,如果预防不及时,就有再次复发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 ,中共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才特别指出:“在 新的形势下,‘左’和右都会有新的表现。全党同志应保持清醒头脑,要警惕右,但主 要是防‘左’。”
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正确处理时代发展进程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 的与时俱进决不是简单的创新,不是对历史的遗忘,更不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 背弃。它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就是“老祖宗不能丢 ”。或者说,“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②(注:江泽民:《论党的建 设》,第532~533页。)。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之所以逐渐式微,得不到很好的继承 和发扬,主要原因就是后来的继承者不是不加分析地予以全盘继承,就是抛弃了其本身 合理的内涵,歪曲了理论的本来面目。马克思恩格斯从不把自己的学说当作教条,他们 在生前就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论断作出修改,列宁也是根据客 观形势的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样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没有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的 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基石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不仅继承了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且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开 放更加科学的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活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的宝贵经验。事实证明,背离了历史的理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能长久 ,也不能开花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继承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是具体时 代背景下的扬弃,决不是仅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简单地把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理论割裂开来。当然,如果以“继承”、“坚持”为借口而搞教条主义,那也不是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决反对。
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还需要深邃的历史意识。即在发展的同时回眸于历 史,立足于现实,展望于未来,未雨绸缪,使理论具有前瞻性。只要时代在发展,马克 思主义就必然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发展不仅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 总结,还是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把握,更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这 也是由时代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时代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也 就是说,具有历史意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做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有深刻 的历史意识,他们是科学预见历史未来的优秀代表,正是他们对未来的准确把握,才使 得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得到了实践的认证。他们的创新深植于博大精深 的历史意识之中,如列宁的新经济思想、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无一不高瞻远瞩。所以 讲,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离不开清醒自觉的历史意识,只有把自己融入历史的发展中 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认识历史,创造历史。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党 就包含着这层意思。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不仅需要很好地吸取历史 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新世纪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 趋势、新特点,要具有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卓越的政治远见,要比以往做出更多的理 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发展与困难同在的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与时俱进,实现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 江泽民论文; 列宁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