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竞技体育兴衰与中日两国运动训练制度比较_体育论文

中日竞技体育的兴衰与两国运动训练体制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兴衰论文,中日论文,体制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2)03-0066-04

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超过英国与德国,于70年代中期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可是,日本的竞技体育却从此一蹶不振,日本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消失。现在,日本的竞技体育一再下滑,直至退居亚洲第三位。

中国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但就经济实力看远不如日本,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可就在此时,中国的竞技体育正在崛起,中日两国竞技体育的一兴一衰与经济实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什么中国的竞技体育能取得飞跃的发展?本文采用比较法和文献法,试图从中日竞技体育的兴衰,探讨两国运动训练体制,分析两国运动训练体制的现状与改革发展,最后阐述本文研究的结论。

1 中日竞技体育成绩的比较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日本在历届奥运会和亚运会上的成绩,看日本竞技体育的大滑坡。

从表中可以看出,1964年东京奥运会是日本竞技体育发展的顶峰。1964年后的日本的竞技体育由高峰下滑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总名次第17名,退居亚洲第4位。1993年5月上海第一届东亚运动会,中国获金牌105块,日本获金牌37块。1976年后中国的竞技体育开始崛起,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总名次第4名,以获得16块金牌的辉煌业绩载入史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又以28块金牌的光辉业绩载入奥运史。

表1 日本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

届次 日期

 地点

 金牌 银牌 铜牌 名次 大会金牌总数

151952.7

赫尔辛基 1 6 2 17149

161956.11

墨尔本4 101510153

171960.8罗马 4 7 7 8 152

181964.10

东京 165 8 3 163

191968.10

墨西哥117 7 5 174

201972.8慕尼黑138 8 6 195

211976.7蒙特利尔 9 6 107 198

221980.7莫斯科

231984.7洛杉矶108 4 7 226

241988.9汉城 4 3 7 14241

251992.7巴塞罗那 3 8 1117257

261996.7亚特兰大 3 6 5 23271

272000.7悉尼 5 8 1515298

表2 日本在历届亚运会上的成绩

届次 日期

地点

金牌 银牌 铜牌 名次 大会金牌总数

1 1951.3

新德里

242114 156

2 1954.5

马尼拉

383624 177

3 1958.5

东京 674130 1112

4 1962.8

雅加达

745724 1121

5 1966.12 曼谷 785333 1140

6 1970.9

曼谷 744723 1137

7 1974.9

德黑兰

754951 1202

8 1978.12 曼谷 705949 1201

9 1982.12 新德里

575244 2199

101986.9

汉城 587677 3270

111990.9

北京 386076 3310

121994.10 广岛 596880 2377

131998.12 曼谷 526168 3378

表3 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

届次 日期

 地点

 金牌 银牌 铜牌 名次 大会金牌总数

231984.7洛杉矶15 8 9 4226

241988.9汉城 5 111211

241

251992.7巴塞罗那 16 22164257

261996.7亚特兰大 16 22124271

272000.7悉尼 28 16153298

表4 中国在第7-13届亚运会上的成绩

届次 日期

 地点

 金牌 银牌 铜牌 名次 大会金牌总数

7 1974.9德黑兰334621 3202

8 1978.12

曼谷 515446 2201

9 1982.12

新德里615141 1199

101986.9汉城

 948246 1270

111990.9北京 183

107

51 1310

121994.10

广岛 137

9262 1377

131998.12

曼谷 129

7768 1378

2 中日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人民大众社会心理有很大关系,这些社会心理主要表现在“民族自尊心”、“不满足感”和“赶超意识”等几个方面,由于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表现形式也就不同。

2.1 民族自尊心。日本在战后的美国占领时期,中国在建国初期,都有一种自强的社会心理。竞技体育具有一种极大的社会感染力可以使民族意识得到强化,集体意识得到加强,使民族自尊、国家自强。

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曾多次强调,“解放了的中国人民,要有争取胜利、破世界纪录的雄心和气魄,我们要更快地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仅把竞技体育在国际竞赛中的胜利看作是国际交往的积极态度和新政权的力量证明,更重要的是看作是一个落后民族不甘落后,奋发向上,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2.2 不满足感。发展体育运动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且不满足本国的现状,向往发达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竞技体育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文化形态,运动员代表本国参加国际大赛,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反映一个国家的形象。中国人民对竞技体育在国际比赛中升国旗、奏国歌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竞技体育的表现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可能成为社会情绪敏感区的触发点,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情绪可能对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安定有着不良的影响。

2.3 赶超意识。中国与日本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社会现实必然激发中国人民希望缩小差距,希望成功,希望中国在世界各个领域能获得胜利的社会大众心理。“超越意识”在体育的表现,就是追求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和国际比赛的胜利。

日本竞技体育的落伍与人们的“超越意识”在体育方面的表现有关。第11届亚运会后,日本一些权威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的发达,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人们那种奋发争先的精神减弱了,拼搏竞争的劲头不足,缺少一种争冠夺魁的饥渴感,平时也只是把体育活动当作一种茶余饭后的娱乐,或是作为一种挣钱的职业。

“民族自尊心”、“不满足感”、“超越意识”等大众社会心理,强烈地影响和作用于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振兴的社会心理基础。

3 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研究

3.1 培养运动员的三级训练体制

我国运动训练体系是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在全国从若干项目着手,开始建立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从小抓起,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儿童、少年,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逐步提高,形成了一个基础大、尖子尖的人才宝塔。这种从小抓起的选才指导思想和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是很有成效的。

3.1.1 初级训练形式:培养运动员的初级形式主要是打好基础,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建立运动员梯队的三线队伍。目前我国从事初级训练的少年儿童按训练大纲进行早期训练,为从事专项的系统训练打下基础。在初级训练形式中,学校体育的业余训练,特别是体统项目学校的校代表队想着重要作用。这项工作由教育部门领导,各级体育部门在技术力量上给予支持。

3.1.2 中级训练形式:中级训练系统主要是指目前的业余体校、体育学校以及竞技体校,这是十分重要的具有“过渡”性质的训练系统。中级形式侧重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和向优势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建立运动员梯队的二线队伍,有的还直接培养出了高水平的一线运动员,他们已进入半专业化阶段。目前中级训练形式大多数由体委系统主办。

3.1.3 高级训练体制“高级训练体制集中了各省市(包括职业俱乐部队)和全国运动员的精华,代表各省市(包括职业俱乐部队)或全国最高水平,是我国运动员梯队的一线队伍。参加重大国际和世界比赛,根据比赛的重要程度,组成不同水平的国家临时集训队,进行短期训练(1-3个月)、中期(3-6个月)、长期(6-12个月)的集训。教练员采取临时聘任制,一般由国家、省市级优秀教练员、外籍教练和输送运动员的原教练员组成教练组。

我国现行三级训练体制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年龄”(日历年龄)和“文化学习的年级阶段”结合起来考虑分为三级训练体制。

3.2 成功的经验

一条龙的训练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中绝大多数的运动员都经历了这三种形式的培养与训练,是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

3.2.1 我国的三级训练体制有利于科学选材,层层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

图1 我国运动训练组织体系

3.2.2 有利于多年系统的科学训练,实现科研与训练相结合。

3.2.3 有利于运动员参加各级竞赛,实现竞争体制。

3.2.4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调动各级教练员的积极性,保障场地设施和其它物质条件。

3.2.5 初级训练形式有利于推动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2.6 中级训练形式以体为主,以教为辅,体教结合,以奥运、亚运为目标,培养专门人才,减少淘汰率。

3.3 训练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体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并不说明我国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就十全十美,相反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3.3.1 行政区划建立训练体制的局限性

根据行政区划建立训练体制形式过于单一。只有行政区能建立优秀运动员代表队,这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优秀选手过分集中,省队在全省所向无敌,减弱了优秀运动队之间的竞争,这种建制本身不符合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体育运动只有在竞争中、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才能更快地提高。因此,发展和健全体育人才梯队,可以搞多种层层衔接训练网,有的网可统一到一个俱乐部、企业或大学。我国现在建立了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训练系统,即国家专业系统、职业俱乐部系统、学校系统和产业系统。专业系统是从小学、业余体校经过体育中学进入省体育运动学校或省级专业队(包括职业俱乐部队);学校系统以小学为基础,进入传统项目中学,再进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或体育院校的竞技体校,也可直接向国家集训队输送人材。职业俱乐部系统、产业系统、行业体协、军队系统也可为国家集训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这就改变了过去单一形式的分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渠道的训练网络,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办各种不同水平的运动队。可利用社会上的资金发展体育运动,又可造成一种竞争提高的局面,这样有利于出人才,出成绩。

3.3.2 组建体育俱乐部

现在,除国家和省、市、自治区、部队外,各省、市还组建职业俱乐部队,各行业、产业系统、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应组建体育俱乐部,加强对抗和竞争,促进高水平运动人才的迅速成长。

3.3.3 提高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与学历

有3方面原因规定了每一专业运动员都要进行第二次职业选择:一是竞技运动必须靠竞争方式才能为社会提供某种价值,而这种价值只是欣赏价值,而无实用价值;二是运动员掌握的各种高级运动技术与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要求相差太大,几乎不具备可利用性;三是运动员不能终生保持最佳机能状态。因此,每个运动员在其高峰期过后必须让位于年轻一代,这是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所以,运动员告别体坛后需另谋职业,我国省、市、自治区、部队的专业运动队向学校化过渡,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优秀运动员通过半训半读或学分制办法,取得学历。美国女排打完球就捧着教科书,甚至在开往赛场的大汽车上也是如此,包括著名的海曼和克拉克特,其原因不外乎就是这第二职业选择对运动员产生着人生压迫。我国运动员不大习惯这种学习现象,但每个运动员不可能终生从事竞技运动,从事竞技运动的时间毕竟只占人生长河的一小部分,也必须有第二次职业选择问题。然而,我国有优越的社会制度,能为运动员解决职业问题,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但正是这优越性常常使不少运动员、教练员放松乃至放弃自我学习,反正国家包分配。因此,无形中为削弱文化教育提供了理由,久而久之这一现象就严重拖住了竞技运动发展的后腿。退役运动员在第二次职业选择时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有的领导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文化素质低与社会的要求不适应。”特别是在当前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我国运动训练体制,必须认真考虑提高专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与学历。如果运动员只具备优良的运动技术而无良好的文化水准,那么,社会信誉就不高,运动员自身会感到含金量不足,许多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不敢容纳这些难以使用的“员工”,于是,广大家长就不会心甘情愿让子女从事这种“未来保险”不大的职业,而宁可让这一个独生子女考学和干其它工作,这种局面大大不利于竞技人才的选拔,这是竞技运动发展中的巨大障碍。

4 日本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研究

4.1 以业余训练为主,短期集训的体制

日本和大多数西方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在学校和企业俱乐部。中小学是培养奥林匹克选手的基地和摇篮,大学和企业俱乐部是培养日本高水平运动员的第二阶段。日本大学的棒球,顺天基大学、早稻田大学的乒乓球,庆英大学的滑艇,日本钢管厂的篮球等,都为日本培养了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自己的专业,参加训练和比赛,为迎接大型比赛,参加必要的选拔赛进入国家队,再进行赛前的短期集训,然后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日本之所以能够把学校和企业俱乐部作为竞技体育的训练基地,是因为教育比较发达,学校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备,特别是许多大学设有体育奖学金,有利于吸引具有体育特长的中学毕业生。以企业俱乐部也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备,以企业作为后盾,有充足的经费。日本没有采用体校的形式进行训练,但他们也逐步认识到,仅仅靠学校的业余训练、企业俱乐部的训练难以在当今重大国际比赛中与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抗衡。日本是否应该学习美国建立奥林匹克训练中心这一常设性集训机构(美国在1976年蒙特尔奥运会建立),这样有利于系统培养更多的奥运会和高水平的竞技选手。

图2 日本竞技体育训练体制

4.2 日本自东京奥运会后竞技体育衰落的原因

4.2.1 体育政策的重点转向了发展闲暇体育,推进大众体育,促进经济发展上来。

4.2.2 国家体育整体发展目标转向了体育发达国家的模式,政治对体育的直接干预转化为间接干预。

4.2.3 政治家态度的消极影响。日本的政治家多数也是资本家,比起体育的政治效益,他们更关心的是体育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不显著的体育经济效益使他们长期以来对振兴竞技体育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4.3 振兴21世纪竞技体育运动的对策

4.3.1 提高大学竞技运动水平

1998年4月,日本文部大臣就“振兴日本21世纪体育运动的对策”问题与保健体育审议会进行了探讨,并委托日本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联合分会对讨论结果进行了综述。大学运动队一直在日本竞技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是近年来,代表日本参加国际性比赛的运动员中,大学生选手逐渐减少,而世界范围内高水平运动员中,大学生选手增多,因此,要提高日本的竞技运动水平,则要设法进一步增强大学运动队的竞技实力。

4.3.2 高速完善训练体系

为了便于少年运动员进行中、长期系统指导,应在集中的地区设置全宿制的中等体育学校,把既有积极性,又有运动才能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培养。

4.3.3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运动队

在大学设置培养高水平教练员的教育研究机构。不要依靠传统经验主义进行指导,而应有效地利用大学各体育学科人才集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协调技术、生理等专业教师及体育博士高科技人才之间的协作,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运动队训练。

5 结语

5.1 根据我国的三级运动训练体制的整体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是可行的。

5.2 日本运动训练的体制仅仅依靠学校、企业俱乐部的业余训练,难以在当今世界重大国际比赛中与世界体育强国抗衡。美国等体育强国建立的奥林匹克训练中心这一常设性集训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

5.3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发展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社会大众心理而孤立存在的。

收稿日期:2002-03-04

标签:;  ;  ;  ;  ;  ;  ;  

中日竞技体育兴衰与中日两国运动训练制度比较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