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适应环境--论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_全球经济危机论文

创造性地适应环境--论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_全球经济危机论文

创造性地适应环境——谈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危机论文,民营论文,创造性论文,企业生存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生物进化一样,许多企业面临着生存环境的恶化。恶劣的变化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即创新与创业精神。

一、创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敢于提出这一与曾在企业界极为流行的“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相违背的观点,是基于本文中所提出的创新。创新指的是能够带来市场价值回报的系统化的社会化的管理创新,而不仅仅是科技创新。

一谈到创新,人们就习惯地与高科技产品、实验室发明相联系,似乎只有像爱迪生、贝尔等颠覆性的创新,才构成了企业不断演进的历史。而事实上,创新远不止这些

创新是不断顺应环境变化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社会物质供给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还显匮乏的时代,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时,能够率先进行科技产品创新的企业就“物以稀为贵”了,创新也自然而然地就被限定在狭小的内涵“科技创新”中。换句话说,只科技产品创新一项就足以使企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了。但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广泛普及,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一项科技发明的技术复杂性相对于人们的认知水平而言在不断下降,即进入该项技术领域的壁垒在削弱;尤其是在专利技术保护法律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他人对新技术的模仿而产生的新品牌产品大量入市会迅速改变技术创新者所期寄的“物以稀为贵”这一由技术所形成的供求关系格局,进而大大降低创新者技术创新所能够创造的市场价值回报,有时甚至出现零利润或负利润的境遇。如被外界称为“中国IT知识产权第一案”朗科案件,就是极好的例证。在一些博客中有关“不搞创新发明等死,搞创新发明是找死”的文章也列举了许多专利发明者的“悲哀”!诚然环境对个性会产生影响,但个体本身是否也应该进行反思呢?创新者本身难道不知道创新的本质就是要“适应环境吗”?究其原因,这些科技创新者主观上有了一些错误的假设前提——“创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只要技术领先的产品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这些建立在实验室、卖方本位主义思想前提下的假设,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环境的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财富的日益丰富都为消费者需求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企业间剧烈竞争的格局已然形成,靠单一的设计生产环节的“产品技术领先”就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然不再。创新者需要针对从基础性的研究、发明,到初建企业,再到大规模产业化这一系列环节,来完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与产业化创新的有效联结。换句话说,在知识与技术创新后,创新还必须完成基于研发到市场价值实现的与产业化有关的一系列管理创新。而企业若要永续发展,则必须在后续的商业进程中不断地创新,这种创新是因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科技创新与一系列产业化管理创新的整合。

二、经济危机环境下的企业竞争——系统化整合的创新

除了我们常说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外,创新还包括思维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产业化管理创新的内容。可以日本为例来说明产业化管理创新在现实的商业社会里的重大意义。众所周知,日本自1867年明治维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成为世界上的超级经济强国。但不需争辩的事实是,在以科学和科技为基础的创新上,日本从未有过杰出的表现。因为他们相信,“能够从伦敦拖到利物浦的火车一样也可以拖到东京、大阪,其中不需要多大改变”,因此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日本只采用了模仿式的创新,业绩平平。而在产业化的社会创新方面日本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设立学校、建立公务员系统、银行和劳工等,这些创新不知“比建设火车头和电报系统”要难上多少倍,因为它必须同时是“日本”和“现代”的——一方面由日本人经营,一方面又要能适应高度“西化”和高科技的一种经济。科技可以低成本引入,同时不需冒太多文化上的风险;而组织和机构则需要文化的根才能成长、繁荣。所以,一百年前日本人深思熟虑地把他们的资源专注在社会创新上,在科技上,则采模仿、输入和调适的方式,这种选择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迄今为止,日本企业的管理创新遍及管理模式创新、交易惯例与交易制度、产业发展与创新、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企业伦理与社会贡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方法创新、营销管理创新、批发与零售业的创新、国际化经营等诸多领域。创新已不是一个专业技术名词,而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名词。如果一个企业、地区或国家只将眼光盯在科技创新上时,那么在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商业社会,必将是缺少另一条腿——管理创新——的“瘸子”,又如何能跑得快呢?

以日本为鉴,不是要“邯郸学步”,因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都不可能创造同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需要提炼的是“创新思维”的精髓——创造性地适应环境。系统地学习有关创新的理论,并依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加以科学地整合运用,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三、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建议

企业生存策略因应环境而改变。民营企业应针对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实际求是地根据情况设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创新重点。为此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建议如下:

1、突破思维禁锢,向市场寻求创新的机会。

首先,正确认识创新,它不仅是科技创新,不仅是灵感的乍现,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许多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他的《再创企业生机》一书中早就提出了经济性与社会性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有组织、有系统有理性的活动”,绝大多数的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他说:“……毫无疑问的,创新者的所见所闻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分析。直觉并不够,事实上,如果直觉仅意味‘我觉得’,那它根本没有多大好处。因为它往往代表着‘我希望它是……’而不是我发现它是……’。但是分析包括测验、试销和评估却必须植基于认知改变、机会、新的事实、大多数人所尚未了解到的事实,以及他们自以为了解到的事实两者之间的差距及不协调。”由此,他总结出了有目的的创新及创新机会的七个来源:不期然的事件、不协调的事件、过程中的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变迁、认知上的改变、新的知识等。这些来源无一例外地都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这种有组织、系统且有理性的思考习惯,非常值得企业家去了解、掌握。另一位当代学者杰弗里·摩尔,对创新类型的重新划分,他将创新分为颠覆性创新、应用性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产品线延伸创新、增强型创新、营销创新、体验式创新、价值工程创新、集成创新、流程创新、价值转移创新、有机创新、并购创新等,这些研究无疑对我们系统化管理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意义。

第二,创业精神只有基于有意义的、系统化的方式、良好的管理,创新才会有价值。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若为创新而创新,创新就是无价值的。创新的价值取决于有效地解决市场需求的程度。一个看来十分了不起的创新,结果可能只是技术上的古董——中看不中用;相反的,类似麦当劳汉堡等看来没有多大学问的创新,却可能带来亿万财富。所以科技产品创新的价值不一定高于其他的产业化、社会化创新的价值。杰弗里·摩尔在《企业进化论》一书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只有当创新能帮助我们获得经济优势时,它才具有价值。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带来与竞争对手足够大的差异化,使得顾客偏好我们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愿意为支持这一偏好付出额外的费用。

最后,创业的风险性巨大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这是因为,创新是指创业家能够将资源从生产力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高的且产值大的地方。不成功的风险当然存在,但是只要略微成功,其所带来的报酬足以抵消掉风险所带来的负面结果。因此,比起追求最理想状态,创业精神算是风险较小的。当然,如果某些所谓的创业家过于无知,缺乏有条理的做事方法,而且不遵照一些基本的规律,那么创业精神的发挥对他们来说显然是高风险的。当然,在高科技创新有其本质上的困难与风险,或许有甚于其他行业,但并必然。

2、思维创新,摒弃“恶性价格竞争”的单一竞争手段,运用整合营销管理理论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达到竞争的目的。

市场经济初期,企业竞争行为多表现在价格竞争方面(这自然也是企业市场选择化的结果:因为早期的市场消费者的非知识性、非专家性购买程度较成熟的市场要高得多,在无法比较产品质地的情况下,购买的首选要素往往考虑价格)。但企业必须关注的一个事实是,随着消费者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购买商品所考虑的要素愈来愈多样化,价格的首选要素地位也必将遭到动摇。而由于低价低利润所带来的企业用于创新研发的资金不足则是企业所面临的必然结果。企业要学会运用创造差异化的整合营销管理方法,跳出单一价格竞争的陷阱。

创业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并实行系统化的创新。成功的创业家并不坐等灵感来敲他们的大门,他们总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管理创新,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他们总是保持这样一种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创新的心态,从不奢望可以一夜之间致富的奇迹。

3、从产业链的大系统中寻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我国GDP的创造与能源消耗的比例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管理水平、科研水平较低所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这里借用郎咸平教授所举的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国内陆生产的芭比娃娃,出厂价1美金,最后在美国沃尔玛出售价格是9.9美金;生产过程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的结果是只创造出1美元的价值,但是最后的零售价是接近10美金,其余的9美金是靠6+1产业链上的6——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来实现的;制造过程本身被放弃了。当然,产业链同样也存在于如旅游、信息、传媒、金融等服务领域。因而,寻找发掘适宜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除制造以外的其他产业链,培育企业占领产业链中的利润高点的能力,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标签:;  ;  ;  

创造性地适应环境--论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_全球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