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刘蕴瑶,温一博,殷 有,邓继峰,周永斌
(沈阳农业大学 林学院,沈阳 110161)
摘 要: 为揭示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转变过程,探讨流域内自然和人文等因素在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中的作用,以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1987,2002 和2015年3 期Landsat TM/OLI 遥感影像和DEM 数据为数据源,分别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计算地形位指数并进行梯度分级,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利用分布指数,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农田,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高地形梯度,而农田、建设用地和水体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主要分布在低、中地形梯度。 1987~2015年间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农田、建设用地、矿体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占总研究区面积的65.56%, 其中稳定型在中高和高地形位梯度占优势, 且以中高地形位上的林地稳定不变为主要类型, 占稳定型图谱的78.46%;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反复变化型和连续变化型的优势区段均在低、中地形位梯度上,各变化图谱中均以中、低地形梯度上的林地和农田的互相转化为主要变化类型,且1987~2015年间农田有从低向较高地形较梯度推进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梯度分布特征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整体较为稳定并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的毁林开荒和侵占农田的现象,需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地形位指数;变化图谱;大伙房水库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文过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都有着重要影响[1-5],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地形因子是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它通过直接影响地表的物质传递和能量转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方式[6]。 目前,针对景观异质性高、水土流失严重、南部丰水、北部持续干旱等现状,很多学者就高程、坡度、坡向等单一地形因子以及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和综合高程和坡度两个因素的地形位指数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7-10]。 但总的来说,国内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多集中于黄土高原[11-12]、华北平原[13-15]、云贵地区[16-17]、西北地区[18]和长江、黄河流域[7,19-20],鲜有东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的研究。
在苏子河和浑河的氮输入分别减少一半时,溶解氧浓度仅有极微小的变化,抚顺取水口处的叶绿素a和总磷浓度均没有变化,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变化各工况有所不同。同时减少各河流氮输入(E11)时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的降幅远比分别减少浑河(E12)和苏子河(E13)的氮输入时要大。而在分别减少苏子河和浑河的氮输入时,抚顺取水口处的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的历时曲线互相纠缠,表明两条河流的氮输入对抚顺取水口处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影响相当。
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为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6 座城市供水,被列为全国城市供水九大重点水源地之一。 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不仅能反映流域内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规律,也深刻影响着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能力。因此,本研究以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RS 和GIS 技术,基于DEM 数据和1987,2002,2015年3 期遥感影像,构建土地利用分类图及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地形位指数,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梯度效应,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管理决策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他侥幸越狱,连夜逃跑回家,娘不在,看戏去了。他摸黑到戏场寻着娘。娘不看他,说,看戏吧。戏台上演的《清官颂》……
我向杨公子点头示意,他微微颔首,姑娘你好。我忽然觉得内心充满了勇气,对他说,杨公子,我们之前见过,不如一起走走。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大伙房水库建在辽宁抚顺浑河上,控制流域面积5437km2。 研究区为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位于辽宁省抚顺市,地跨抚顺县、清源县及新宾县,共 34 个乡(镇),包括浑河上游、苏子河和社河,界于 41°28′41″~42°12′33″N,124°4′19″~125°16′20″E。 研究区属低山丘陵,海拔最高为 1115m,最低为 44m,受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大陆风气候影响,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多雨,年均气温为4~8℃,降水主要在每年的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1.2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析 基于式(1)得出研究区地形位指数并用等间隔重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级,按照从小到大等分为 15 个级别,等级间隔分别为 0.082。 再依次分为低(1~4)、中低(5~7)、中高(8~10)、高(11~15)4个梯度,分别占总研究面积的12.6%,33.1%,44.5%和9.8%(图3),各级地形位的频率呈正态分布,有较多处于中间级别的地形组合(高程高而坡度小、高程低而坡度大)。
1.2.1 土地利用图谱法 土地利用图谱是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集成研究的有效途径[22]。 运用ENVI5.1 的波段运算模块对研究区3 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地图代数运算,得到研究区3 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将其分布特征概括为5 类,分别为稳定型(1987~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前期变化型(仅在1987~2002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后期变化型(仅在2002~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反复变化型(在1987~2002年变为一种类型,而2002~2015年又变回原来类型)和连续变化型(1987~2015年发生两次变化,且1987 和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不同)。
1.2.2 地形位指数 为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梯度的关系,选用地形位指数来表示地形特征,其可以反映高程与坡度的综合影响,其计算公式[23]为:
式中:T 为地形位;E 和 S 分别为某点的高程(m)和坡度(°);E0 和 S0分别为该点所在区域的平均高程(m)和坡度(°)。高程越高、坡度越大的区域地形位数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稳定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和反复变化型图谱下主要变化类型的地形分布指数如图6,连续变化型图谱面积过小,意义不大,所以不予具体分析。 由图6 可知,在稳定型图谱中,“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和“农田—农田—农田”分别在1~5 级和1~7 级地形位占据优势地位,“林地—林地—林地”在7~15 级地形位的分布占优势。 “农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农田—农田—建设用地”和“农田—建设用地—农田”三种变化类型均是农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互相转化,且分别在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和反复变化型图谱的1~5 级地形位上占优势;“林地—农田—农田”、“农田—农田—林地”和“林地—农田—林地”均在其所在的变化图谱类型的中级地形位占优势分布;“农田—林地—林地”和“林地—林地—农田”在中高和高级地形位占优势,“林地—农田”的转化在前期变化型中在5~9 级地形位占优势分布,而在后期变化型中则主要分布在7~11 级地形位上,这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区1987~2015年间农田在逐渐向高地形位推进。 连续变化型的主要变化类型均农、林、草的互相转化。
2.3.2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的地形梯度分析 不同类型图谱的地形位梯度分布指数如图5。 总体来看,在8 级地形位以上稳定型图谱占优势,8 级以下地形位变化型图谱占优势。随着地形位级数的增加,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和反复变化型的分布指数变化趋势相似,均在1~7 级地形位占优势,且曲线基本持平没有大的波动,地形位高于8 级之后,随地形位梯度升高,这3 种类型图谱的分布指数下降。 稳定型的优势分布区在9~15 级地形位上,分布指数在中级和高级地形位上随地形位梯度升高而升高。 连续变化型主要分布在1~7 级地形位上,分布指数随地形位梯度升高而降低。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选用 1987年6月3日和 2002年6月28日的 Landsat5 TM 影像(分辨率 30m)以及 2015年9月4日的Landsat8 OLI 影像(分辨率30m),轨道号为118/32,共3 期影像作为土地利用数据的数据源;以分辨率30m 的DEM 数据为地形因子的数据源,遥感影像和DEM 数据均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国家标准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特点,将土地利用划分为6 大类:林地、农田、草地、水体、建设用地和矿体。运用ENVI5.1 软件对研究区各期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几何校正、辐射定标、FLAASH 大气校正、流域边界裁剪等预处理,将Isodata 非监督分类、NDVI 植被覆盖指数作为地学辅助数据因子添加到分类波段中,之后采用基于QUEST 算法的决策树分类[21]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以Google Earth 影像和二调数据为辅助,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得到3 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栅格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分析
对预处理后的研究区1987,2002,2015年3 期遥感数据,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最大似然分类器和决策树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经过目视解译和精度对比,决定使用基于QUEST 算法的决策树的分类结果进行分析。 图1是3 期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图, 经分类精度检验得到3 期影像总解译精度分别为94.74%,93.42%和91.83%,Kappa 系数分别为 0.917,0.894,0.868。
图1 研究区1987~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
Figure 1 Land use situation in study area during1987-2015
转移矩阵(表1)能够揭示各景观类型的转出量和转入量,用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过程分析[24-25]。 表2 是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由表1 和表2 可知,林地和农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7~2002年除林地、草地、水体面积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增加。 其中林地和农田面积变化最多,林地面积减少47469.87hm2,占总面积的9.43%;农田面积增加4148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0%,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占转入农田总面积的85.04%。 另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1723.94hm2,增幅达到131.21%,主要由农田转化而来,占建设用地转入总面积的87.21%。 草地和水体分别减少4682.25hm2和1300.41hm2。 矿体增幅最大,从无到有,面积增加了241.20hm2。
到时候你会更不需要出门,更不需要跟那些无聊的朋友鬼混。因为现在陪你混的都是娱乐界最聪明、最有趣、最漂亮的人。TA也会替我们打发一些时间。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后,我们会没有那么多工作可以做。大家沉浸在自己所完成的作品里,我不要看你的,我也不需要你看我的。大家各自高兴就好了。
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林地和农田的互相转化为主,1987~2002年间,部分林地、草地转耕为农田,建设用地侵占农田。 2002年后,在农田继续侵占林地的同时,也有部分农田转化为林地。
表1 1987~2015年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Table 1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matrix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Dahuofang Reservoir during 1987-2015 /hm2
表2 1987~2015年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
Table 2 Land use change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Dahuofang Reservoir during 1987-2015
图2 是研究区内的社河流域、苏子河流域、浑河流域3 个流域中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占各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图,由于各流域总面积有差异,百分比更能体现出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差异。 由图2 可知,研究区内3 个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1987~2002年间,林地、农田面积变化强度均为“社河流域>苏子河流域>浑河流域”;社河流域的水体面积相比于苏子河、浑河流域明显减少;3 个流域的建设用地、草地、矿体面积变化强度基本一致:草地面积小幅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分别增长到原来的207.90%,173.38%和90.89%;矿体面积均有所增长,从无到有。2002~2015年间,社河流域的林地、农田面积变化强度与苏子河、浑河流域相比明显较大,林地增加13.43%,农田减少22.62%;苏子河与浑河流域的林地、农田面积变化强度基本相同,林地分别增加6.02%和5.44%,农田分别减少8.39%和8.64%;3 个流域的建设用地、草地、矿体面积变化强度基本一致:草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建设用地减少,矿体面积继续大幅增长,3 个流域的矿体面积分别增加到原来的113.20%,244.70%和167.33%。
2.2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形的选择性不同,大多土地利用类型会受到地形因子的限制,地形位指数是能综合体现高程、坡度特征的地形因子。 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梯度如图4。 由图4 可知,1987~2015年,林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水体在不同地形位梯度的分布指数趋势基本不变,而草地和矿体的分布趋势变化较大。 农田、建设用地和水体均在较低地形位等级中的分布占优势,因为这3 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受到高程和坡度的限制。 研究区内林地的地形位分布指数曲线呈“S”形,在低地形位上分布较少,分布指数缓慢上升并在第7 级地形位开始高于1,说明林地在低7 级地形位以上分布占优势,分布指数持续上升并逐渐趋于平稳,且多年间林地的地形位分布指数曲线没有明显变化。 研究区内农田和建设用地分别在1~7 级地形位和1~4 级地形位上占优势且在高级地形位上的分布指数接近0,说明农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小坡度的区域,且在高海拔、大坡度的区域几乎没有分布。 1987~2015年间,农田和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的分布指数减小并在较高级的地形位上有少许增大,说明这两种用地类型在逐渐向中高地形位推进,但仍然在低地形位占优势,并在3~4 级地形位达到峰值。水体最受地形的限制,在1~5 级地形位占明显优势,并在中高和高地形位(8~15 级)上的分布指数趋近于0。 草地受地形因子限制较小,但多年间变化很大,1987年草地在1~7 级地形位占优势,分布指数随地形位梯度上升呈减小趋势;2015年草地在1~3 级和8~10 级地形位占优势,在4~7 级地形位不再占有优势地位, 分布指数随地形位梯度上升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 矿体在1987~2015年面积大幅增长,但矿体的分布主要由资源分布决定,和地形梯度关系不大。
图2 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占各流域面积百分比
Figure 2 Changes of landuse types of different watersheds in study area
表3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统计
Table 3 TUPU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study area
由表1 和表2 可知,2002~2015年间,农田和建设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水体和矿体的面积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20329.11hm2,主要由农田转化而来,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3.13%;草地面积增加1477.89hm2,主要由林地和农田转化而来,分别占草地转入总面积的57.76%和36.49%;水体面积增加454.05hm2;矿体面积继续明显增加,增加413.73hm2,增幅达到165.18%。 农田面积减少15683.94hm2,主要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转出;建设用地减少6990.84hm2,主要向农田转出。
2.3 地形梯度分析
首先,对下载的遥感影像预处理,并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DEM 数据计算研究区地形位并分级。 分析土地利用和地形特征后,采用土地利用图谱法分析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采用地形分布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特征的关系。
将1987~2015年共3 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而分析出土地利用的变化类型和变化过程。由表3 可知,稳定型分布最广,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56%,其最大面积类型是“林地-林地-林地”,占稳定型图谱的78.46%,“农田-农田-农田”次之,占稳定型图谱的18.77%,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的土地利用没有变化而且大部分的林地被保留, 没有破坏。 其次是反复变化型,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37%,主要变化为“林地—农田—林地”,占反复变化型图谱的66.50%,表明研究区内有一部分90年代被开发成农田的林地在2000年后被还原了;前期变化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72%,以“林地-农田-农田”和“农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为主,表明90年代人类活动活跃,部分林地被开荒,而建设用地侵占农田;后期变化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12%,以“林地—林地—农田”、“农田—农田—林地”和“农田-农田-建设用地”为主,表明2000年后研究区内开荒和还林现象共存。
图3 研究区地形位指数分级
Figure 3 Map and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terrain niche index in study area
图4 研究区在1987~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梯度的分布指数
Figure 4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errain index gradient in study area in 1987-2015
式中:P 为分布指数;Sie 为e 地形位区间上i 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Si 为研究区i 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Se 为研究区e 地形位区间上的总面积;S 为研究区的总面积。 当P>1 时,表示e 地形位区间上i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为优势分布。 P 越高,表明优势分布程度越大[11]。
1.2.3 分布指数 地形位指数可以反映地形条件对土地空间分布的影响, 即在地形位梯度上不同土地类型出现的频率。 其计算公式为:
图5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在地位级梯度的分布指数
Figure 5 Distribution index of terrain for land use TUPU in study area
图6 研究区各图谱类型下主要变化地类的地形分布指数
Figure 6 Distribution index of terrain for main change type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UPU in studyarea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 地形因子是限制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除林地在中、高等地形梯度占分布优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主要分布在较低等地形梯度,这是因为林地在不同地形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基本不受地形限制,农田、建设用地、水体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明显,草地和矿体次之。 李京京等[11]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人类活动也受到地形的限制,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都是人为造成的,因此稳定型图谱在限制人类活动的高海拔、大坡度的区域占优势。 社河流域的平均高程和平均坡度均低于其他两个流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使其高于其他区域。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精盐的添加量,来探究精盐对凤尾鱼片感官评价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以1.5%,2%,2.5%,3%(以凤尾鱼100 g计)4组添加量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凤尾鱼片口感的变化,选择适当的精盐量。
参加学科赛的学生,大多是利用Solidworks等三维CAD软件,设计制作机械产品模型,导出生动的实体模型视频。这些作品演示视频,如果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拍摄的实景,就能更好的体现产品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其创新性及应用价值。
人口的增长与流动、城镇、交通建设等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 研究区内人口数量增加,流动大,人类活动活跃,住房和交通需求随之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地形梯度(1~5 级)上的农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粮食需求也急剧增长,具体表现为中地形梯度(6~10 级)上林地和草地向农田的转化,农田也逐渐向高地形梯度推进。 2000年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村镇有翻新和重建的情况,表现为低地形梯度有少部分农田和建设用地的互相转化。 另外,研究区内有丰富矿藏,自90年代起,区内各处陆续开矿,矿体面积不断增加。2000年后,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推进实施,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地形梯度效应发生显著变化[26]。 2002~2015年间林地大面积增加,农田面积减少,主要是中、低地形梯度上的农田向林地的转化。 林地在巩固其在高地形梯度的优势地位的同时,在低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指数也稍有增加。
作者经过短暂思索,侃侃而谈,临场讲述写作背后的故事—她说,如果连狗都呼唤人间真情,那爱得并不坚定的人类,就应该被惊醒!
整体来看,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趋于合理,土地利用较为稳定。研究区有65.56%的地类没有发生变化(稳定型),其中大部分为林地。 但是流域内仍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保留林地和退耕还林的同时,由于低地形梯度人口集中和人类活动的加强使建设用地增加,导致耕地不断向中高地形位梯度扩展,致使水土保持和地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应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分布优势,来调整其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即在中高和高地形梯度上宜林地分布,在低和中低地形梯度上宜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16]。
1987~2015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趋势为: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农田、建设用地、矿体面积增加。其中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最大。 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梯度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高地形梯度,农田、建设用地和水体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主要在低和中地形梯度,地形梯度对矿体分布的影响较小。1987~2015年,农田逐渐向较高地形位梯度推进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图谱为主,除稳定型在中高和高地形位梯度占优势,其他变化图谱的优势区段均在低、中地形位梯度上。 稳定型图谱中林地面积最大,集中分布中高地形位以上。 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以林地向农田的转化为主,并从中低地形梯度推进到中高地形梯度;反复变化型以中等地形位梯度上的被开垦的林地恢复为主。 综合来看,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为稳定并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的毁林开荒和侵占农田的现象。 应积极实施退耕还林,使水土流失多发区的中级地形梯度恢复成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林地,在低地形梯度上注重发展的同时,需要重视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农田流失。 应结合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6):553-558.
[2] 于兴修,杨桂山,王 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J].地理科学,2004(5):627-633.
[3] 唐华俊,吴文斌,杨 鹏,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9,64(4):456-468.
[4] MURRAY K S,ROGERS D T. Ground water,vulnerability,brow-field redevelopement and land use plann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Management,1999,42(6):801-806.
[5] STOHLGREN T J, CHASE T N, PIELKE R A, et al. Evidence that local land use practices influence regional climate,vegetation,and stream flow Patterns in adjacent natural areas[J].Global Change Biology,1998(4):495-501.
[6] 龚文峰,袁 力,范文义.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250-259.
[7] 龚文峰,孔 达,范文义,等.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9(8):249-255.
[8] 高彦净,巩 杰,贾珍珍,等.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680-686.
[9] 刘 文,陈世发.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分析——以韶关市大塘镇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3):79-82,2.
[10] 焦贝贝,石培基,刘春芳,等.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3,35(8):1719-1727.
[11] 李京京,吕哲敏,石小平,等.基于地形梯度的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7):230-236.
[12] 张宝庆,吴普特,赵西宁.近30a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监测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287-293.
[13] ZHANG WW,YAO L,LI H,et al.Research on land use change in Beijing Hanshiqiao wetland nature reserve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J].Remote Sensing and Environment Letters,2012,2(2):92-98.
[14] 牛志君,赵建利,王晓晴,等.基于地形梯度的冀西北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95-102.
[15] 武爱彬,刘 欣,赵艳霞,等.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与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81-185.
[16] 王启名,杨 昆,许泉立,等.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4):106-113.
[17] 张红旗,尚二萍,于竹筱.基于地形分异指数的黔桂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垂直分布特征[J].资源科学,2017,39(10):1964-1974.
[18] WANG X H,ZHENG D,SHEN Y C.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on the Tibet Plateau during 1990-2000[J].Catena,2008,72(1):56-66.
[19] 申怀飞,吴国玺,丁圣彦.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59-162,171.
[20] 罗 娅,杨胜天,刘晓燕,等.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 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4,69(1):42-53.
[21] 李 旭,程 涛,曹卫星,等.基于 QUEST 决策树的 Landsat 8 遥感影像的南京市土地分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35-38.
[22] 张 静,任志远.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地形梯度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4):250-257.
[23] 孙丕苓,许月卿,王 数.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4):277-288.
[24] 王美玲,张继超,王舶鉴,等.长白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J].生态学杂志,2017,36(11):3138-3147.
[25] 田锡文,王新军,卡迪罗夫 KG,等.近 40a 凯拉库姆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6):232-241.
[26] 吴振铎,杨会侠,王 卫,等.辽东山区退耕还林地植被恢复调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7(5):26-29.
Terrain Gradient Effect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Dahuofang Reservoir
LIU Yun-yao, WEN Yi-bo, YIN You, DENG Ji-feng, ZHOU Yong-bin
(College of Forestry,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nge process of land use spatial chang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Dahuofang Reservoir in terms of topographic differences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in the spatial change of land use, Landsat TM/OLI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DEM data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Dahuofang Reservoir in 1987, 2002 and 2015 were used as data sources.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TUPU and topographic niche index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Land use change,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 effect of the land use types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TUPU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st and farmland were the main types of land use in the study area, forest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middle and high topographic gradient, farm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 topographic gradient,gras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 and middle topographic gradient. From 1987 to 2015, the area of forest and grass decreased,and the area of farm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orebody increased. Land use change TUPU is dominated by stable type, among which the stable type was dominant in mid-high and high terrain position. The stability of forest land distributed in middle and high topographic gradient was the main type, accounting for 78.46 % of the area of stable type. The dominant regions of prophase change type, anaphase change type, repeated change type and continuous change type were all in low and middle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the main variation types were the conversion of forest and farmland on low and middle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the trend of farmland advancing towards higher topographic gradient during 1987 to 2015. Under the joint actionof natural, social and policy factors, the pattern of land use in the study area was changed. At present, the spatial change of land use in the study area was relatively stable and tended to be reasonable, but there are still unreasonable phenomena of deforestation, reclamation and occupation of farml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Key words: land use; topographic niche index; change TUPU; Dahuofang Reservoir
中图分类号: S715.7
文章编号: 1000-1700(2019)03-0289-09
文献标识码: 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刘蕴瑶,温一博,殷 有,等.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50(3):289-297.
收稿日期: 2018-09-2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5BAD07B030103)
第一作者: 刘蕴瑶(1994-),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研究,E-mail:774745402@qq.com
通信作者: 周永斌(1972-),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森林生态研究,E-mail:yyzyb@163.com
[责任编辑 李 薇]
标签:土地利用论文; 地形位指数论文; 变化图谱论文; 大伙房水库论文;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