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论文_郁彦妮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论文_郁彦妮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职业化体育能力与社会体育的凝聚力,是现代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从教学设计的源头抓起,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和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内容中,以灵活的教法、创新的内容与激情的活动等,吸引、组织与调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体育教学的贡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校体育;教学设计

1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其功能来讲,学生核心素养需以教育课程为基本依据,以具体学科为主要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以使其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根据其目的来讲,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等,所以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就是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以学科形式进行具体化的体现,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知识,核心素养需要与学科教育进行结合,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2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的意义

第一,培养个人兴趣,提升综合素养。学生通过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运动认知与认识、健康行为与知识以及体育道德与品格相关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使他们对于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知识有了充分认识。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深入,认识到体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转化,以此达到培养学生个人对于体育学科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自主锻炼和健身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第二,立足终身体育,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健康手段、心理调节等。利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掌握适应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的品质与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适应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

3.1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计

(1)必修项目技能教学设计。在必修项目与体育学科的教学和考核框架内,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自己的要求,在既定的教学计划内,去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把个人健康、学业考核与体育兴趣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相对枯燥且身体、心理负面体验较多的长跑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与长跑负荷对等的体育游戏内容,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起来,让学生在趣味中分散长跑负面感受的注意力,既保护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也起到了长跑训练的效果。(2)选修与兴趣社团项目技能教学设计。尽管高校体育选修科目或兴趣社团项目并没有硬性学业考核的要求,但往往是学生比较喜欢或兴趣比较高的项目。教师在必修科目或选修科目的教学中,也要适当地融入或开展关联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加以科学、完整的技术技能指导,使其能发挥更多的创造性,满足个人健身或兴趣发展需求。

3.2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设计

3.2.1模拟竞技模式

(1)规范性模拟竞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设计10分钟或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规范性的单场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相互配合与“真实”的竞技中,去自觉生成自己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与主人翁精神。如开展单场10分钟的足球赛或排球赛等,让学生在尽情地运动中去体验和生成自己所缺少的核心素养。(2)游戏性模拟竞技。如花样篮球、花样足球、花样跳绳等各种体育游戏竞技活动,让大学生在愉快中开展负荷适中的竞技活动,让其体验到运动快乐的同时,能学习和总结人际关系处理、运动角色意识等,让自己的体能与各种相关的职业素养在合作、共享、共进中得到全面地成长。

3.2.2建立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联动机制

大学时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因此,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还需要家庭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引导、监督与帮助,学校与家庭通过合作,采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家庭中,父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家庭通化、层次化的评价方式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从而提高其参与运动的主动性。

3.3完善体育评价方式

体育评价是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个性化教学的今天,体育成绩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在立定跳远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成绩,而是学习过程学生的态度、情感、反应以及最后的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体育的功能是广泛化的,教师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评价的重点应是学习过程和练习过程。学生自我评价也是关键部分,可以从自我学习回顾及自我反馈及参与程度、拼搏精神等方面入手。综合多种评价才能让学生的体育品德和情感及体育健康理念融入到一起,实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4实例应用分析

田径项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对田径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田径运动中的技巧、注意事项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随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比赛,对学生的跑步姿势是否标准和规范等进行评比,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取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更加主动地关注他人,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强调育人,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在田径课中对于规则意识的渗透、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坦然接受失败的心理调节能力的锻炼等等都是实施教育的契机,在田径课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加强教育。

5结束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具有学科性的专业特点,也有学科之间与对大学生素养要求的共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立足自身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扬长避短地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注意利用体育实践性、体验性、交互性与激情感染性的特点,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成,强化与不断提升打下坚实的体育习惯、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织琳.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J].运动,2017,(17):71-72.

[2]左阳阳.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429-430.

[3]赵培禹,李尚滨,纠延红.体育融入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体系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18,(04):77-79.

论文作者:郁彦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论文_郁彦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