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东形势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中东地区热点迭出,但巴以和谈和美伊武器核查危机仍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一方面,中东和平进程经过大半年的原地踏步后,巴以终于在美国的力促下签署了临时和平协议,避免了终年颗粒无收的局面,但协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阻力,并最终导致了以色列政坛发生动荡;另一方面,美伊围绕武器核查问题几度交锋,恼羞成怒的美国终于在年底对伊拉克发动了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最大的一次空袭行动。过去的一年里,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各国的利益冲突有所激化。土耳其和叙利亚、伊朗和塔利班之间都爆发了严重的危机,地区力量组合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一、巴以和谈命途多舛
在经历了几乎整整一年的僵局后,巴以和谈在199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仍看不到任何突破的迹象,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的撤军问题依旧是和平进程的主要障碍。
年初,在美、以、巴三方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谈中,美国提出的12%以上的撤军幅度被以色列断然拒绝,而以色列提出最多9 %的撤军建议也遭到巴方的否定,谈判不欢而散。此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首相布莱尔、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和副总统戈尔走马灯般地先后前往中东访问,试图打破和谈僵局。罗斯在访问时,正式提出了美国关于以色列从13.1%的西岸土地撤军的方案。这一方案规定以军撤离的幅度与巴方提出的要求(30%)相去甚远,但在诸多压力下,巴方于无奈之中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而以色列仍坚持不松动其立场。5月4日,在英首相布莱尔的邀请下,美、英、巴、以在伦敦举行四方会晤,但未取得任何进展,原定5月11 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后续会谈也因以色列方面的拒绝而被迫取消。5月13日,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华盛顿会晤内塔尼亚胡时也未能说服他改变强硬立场。 5月14日是以色列建国50周年纪念日,但在这一天,以色列士兵同巴勒斯坦示威群众发生流血冲突,以军开枪打死 8名巴勒斯坦示威者,另有20多名以色列士兵和平民在冲突中受伤。巴以局势骤然紧张,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僵局。
6月21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耶路撒冷的扩建计划, 此举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7月初,联合国大会以124票对4 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拉伯国家提交的关于提升巴勒斯坦至准成员国地位的提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坚持强硬立场的不满情绪。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美发现仍无法说服内塔尼亚胡改变其强硬政策之后,一度扬言要退出和平进程,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及其负责中东事务的官员多次威胁不再充当巴以争端调解者的角色。美的这一态度,既表示了它对以色列拒不接受建议的不满,又避免受到国内亲以犹太势力的攻击,而且实际上增强了对巴以双方的压力。因为巴以双方都明白,没有美的介入,谈判将难以为继。实际上,美一直在选择最佳的介入时机,以期一举突破。
进入10月份后,美明显加大了对巴以和谈的调解力度。10月6日, 奥尔布赖特、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马丁·因迪克及中东事务协调员罗斯访问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敦促巴以重开谈判。15日,巴以双方在美的直接参与下在马里兰州的怀伊种植园经过整整9 天的全封闭会谈后,正式签署了巴以临时和平协议,从而使和平进程得以重新启动。
临时和平协议的签署是内外压力下的产物,也是美、以、巴三方的需要。首先,巴以达成和平协议符合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根据协议,美国获得了插手巴以安全安排的权力,巴以间的安全合作变为美、以、巴三方的合作,使美国得以更直接地控制和平进程,而从时间的选择上看,美在这个时候加大参与力度,也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陷入性丑闻困境的克林顿总统试图以外交政绩转移公众视线,并为民主党争取在中期选举中获胜增添筹码。
其次,内塔尼亚胡上台以来推行的强硬政策既没有给以色列人民带来和平也没有带来安全,相反,许多以色列人担心局面继续恶化下去会导致战争。以色列有关机构7月份所作的一项民意测验结果表明:59 %的以色列公民支持以军撤出西岸13.1%的土地。以色列总统魏茨曼数次表示,必要的话,他“将亲自出面领导谈判并迅速达成协议”。 7月29日,以色列议会通过了一项可能导致提前大选的动议,以示对政府无力推动巴以和谈的不满。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方面则多次表示要单方面宣布建国,也使内塔尼亚胡政府有了推动和平进程的紧迫感,在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下,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立场终于有所松动。
第三,在美、以、巴三方中,巴勒斯坦实力最弱,它对协议的渴望也最迫切。由于巴以谈判长期未有进展,巴以矛盾不断恶化,巴勒斯坦人对和平进程的热情已开始消退。与此同时,激进势力开始重新抬头。巴实施自治4年多,巴勒斯坦人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其生活状况反倒有所下降,人们一度对阿拉法特未能推动和平进程感到失望。在协议签署前一周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结果表明,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人中间的支持率已经下降到从来没有的最低点。随着《奥斯陆协议》规定的最后期限1999年5月4日的临近,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已被提上日程,但巴权力机构目前直接控制的土地仅占巴被占领土总面积的30%左右。因此,阿拉法特急需取得实质性成果。协议签署后,巴内阁很快以绝对优势通过这项协议。
尽管巴以双方在协议中对安全和撤军问题都作出了具体承诺,在最低程度上满足了各方的要求。但在付诸实施时却遇到双方内部强硬势力的反对。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以巴方没有履行协议所规定的安全义务为由,一再拖延批准协议。犹太定居者则连日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向巴勒斯坦人移交土地,政府内极右政党蠢蠢欲动,威胁要退出联合政府。巴勒斯坦内部也分歧严重,以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为代表的激进势力想方设法阻挠协议的实施。此外,总部设在大马士革的巴勒斯坦8 个反对派联盟也发表声明,号召“富有抵抗精神的巴勒斯坦人民加紧展开反以斗争”。在阿拉法特宣称巴勒斯坦将于1995年5月如期建国后, 巴以双方再次发生冲突。12月14日,巴最高权力机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以及巴解组织执委会等其它巴勒斯坦机构在加沙地带举行会议,以压倒多数批准废除《巴勒斯坦国民宪章》中呼吁消灭以色列的条款,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了表决仪式。克林顿对巴勒斯坦的正式访问,被认为是对巴建国的默认,在巴自治区引起热烈的反响,但以色列方面认为,光废除反以条款还不足以让以色列执行巴以协议,巴勒斯坦人还需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2月20日,以色列内阁宣布中止执行巴以协议,并为从西岸继续撤军附加了五个条件。但由于内部分歧严重,内阁的提议最后被议会否决,议会同时还以较大优势通过了由左翼反对党工党和梅雷兹党三名议员联合提出的关于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的议案。
以色列政局的动荡使巴以协议成为一纸空文,也给1999年的和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二、美伊冲突有增无减
1998年,美国和伊拉克围绕武器核查问题几度交锋,经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致海湾地区危机不断。尽管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伊拉克每一次都在最后关头让步,但美国最终还是对伊拉克发动了自海湾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空袭行动。军事打击给美伊危机留下了新的隐患,使解决伊拉克问题的难度大大增加。
年初,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其总统官邸和其他诸如情报机构总部等“敏感地点”实施检查,美国向海湾地区大规模调兵遣将,并信誓旦旦地扬言要对伊拉克动武,而萨达姆以维持国家的安全和主权为由,迟迟不愿作出让步。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海湾上空战云密布。但是美国的行动遭到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以及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在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下,尤其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紧要关头亲赴巴格达斡旋,与伊拉克达成了谅解备忘录,成功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了伊拉克危机。
但是8月初,武器核查风波再起。4日,在伊拉克与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委员会举行的关于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会谈中,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拒绝了特委会负责人巴特勒提出的一项要求伊拉克进一步公开其导弹计划以及生物与化学武器的行动计划,并要求巴特勒向安理会报告所有销毁武器的工作已经完成。巴特勒拒绝照办,并突然中止了与伊拉克的谈判,离开巴格达。伊拉克则于次日宣布中止与联合国特委会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其时,美国总统克林顿正被性丑闻弄得焦头烂额,政治地位岌岌可危,使其在处理伊拉克问题上举棋不定,怕因此背上转移公众视线的骂名。在此后的两个多月,美国采取了静观待变的策略,同时加紧了扶植伊拉克反对派的活动。
美国的这一姿态,使伊拉克的立场更趋强硬。10月31日,萨达姆表示,除非联合国为取消对伊制裁确立一个明确期限,否则伊拉克将完全停止与联合国特委会的合作。11月5日, 萨达姆再次拒绝了联合国要求其恢复合作的呼吁,从而将8月初开始的武器核查危机推向了高潮。 而这一次,克林顿赢得了对付伊拉克的时机:民主党在11月3 日的中期选举中获得了意外的胜利,克林顿本人的威信在性丑闻彻底曝光后反而有所回升。因此,美国对伊拉克的行动作出了迅速反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伊进行军事打击的部署。在美国大兵压境的形势下,伊拉克再次退却。11月14日晚,伊拉克政府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无条件恢复与联合国的合作,在最后一刻避免军事打击。但是美国不肯善罢甘休,12月17日,美国根据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的报告,称伊没有完全履行其义务,联合英国悍然对伊发动了长达4天的空袭。 伊拉克在顶住了美英的攻击后,立即宣布停止与联合国的合作,拒绝武器核查人员返伊。萨达姆还宣布伊拉克“将继续抵抗”强行实施“禁飞区”计划的美英飞机对伊拉克领空的“任何侵犯”,而美国则表示,美英飞机将继续在伊拉克上空巡逻。此后,伊拉克防空部队与美英飞机数次交火,“禁飞区”成为双方对抗的新焦点。
美英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对伊拉克动武,遭到了包括中国、俄罗斯、大部分欧洲国家和阿拉伯世界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阿拉伯各国议会联盟理事会12月27日召开特别会议,谴责美英空袭伊拉克,呼吁取消对伊拉克的制裁。美英的行动也使联合国安理会在对待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加深了。由于美国坚持其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安理会几次召开会议都未能就对伊新政策达成共识。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其他安理会成员国对美国的不满溢于言表。
应该说,美英年末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仍是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对伊遏制政策的延续,但这一年来,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有了某些新的变化,即由试图通过制裁压服伊拉克当局转变到公开谋求推翻萨达姆政权。由此,美伊之间的斗争也由制裁与反制裁变为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美国在竭力维持对伊制裁的同时,加强了针对萨达姆政权的打压行动。首先,美国加紧了对伊拉克反对派的扶植。1998年 9月,美国国务院撮合伊拉克两个最大的库尔德反叛组织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爱国联盟举行了会谈。此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所谓“解放伊拉克法案”。该法案要求政府拨款9700万美元,授权总统向陷入分裂中的伊拉克反对派提供枪支、金钱和政治支持。10月31日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这项法案。其次,美国加大了军事打击萨达姆政权的力度。年末美军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是海湾战争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其目标包括萨达姆的官邸、共和国卫队、复兴党总部、内政部、秘密警察部队以及重要的通信设备。目的是对萨达姆的权力基础造成重创,为反对派上台创造条件。第三,美国为达到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甚至不惜放弃打联合国旗号的做法,在未经与安理会协商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对伊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伊拉克人在经历了近8年的制裁后, 其忍受度已经到了极限。他们对通过与联合国特委会武器核查小组合作来取消制裁已不抱任何希望,在伊拉克人看来,武器核查小组实际上已经为美所控制,而美的目标是推翻伊拉克现政府,因此只要萨达姆不倒台,即使伊拉克做得再好,美也不会同意取消制裁。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伊拉克唯有铤而走险,试图通过频频制造危机来引起国际社会对它的关注,以期冲破美的封锁。伊拉克敢于在美英空袭之后,立即向美英在伊拉克设置的所谓“禁飞区”提出挑战,其目的就是想把事态搞大,变被动为主动,争取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问题的重视。由此可见,双方围绕“武器核查”问题发生的军事冲突,事实上已经演变成“颠覆政权”与“保卫政权”之战。
与以往许多次一样,美国最新的军事打击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使原有的矛盾更加复杂,尤其是美国无视联合国安理会存在,公然采取违反国际法准则行动这种强权主义的做法,将给未来解决伊拉克问题增添新的难度。此外,军事打击不但没有如美国所愿削弱萨达姆的统治地位,反使萨达姆在阿拉伯世界树立了“反美斗士”的形象,成为众多阿拉伯群众的崇拜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有所抬头。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不仅进一步激起伊拉克人民的民族仇恨,并且这种反美情绪很可能被该地区激进势力所利用,在中东引发新一轮暴力浪潮,从而不仅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也将使该地区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三、地区矛盾有所激化
1998年,在巴以及美伊之间危机不断的大背景下,中东其他地区局势也频频出现不稳定现象,各国之间的摩擦加剧。8、9月间,伊朗和阿富汗塔利班在边境地区剑拔弩张,重兵对峙。10月初,叙利亚和土耳其之间原有矛盾再度激化,逐步升级,险些酿成武装冲突。
8月8日,塔利班武装攻占了阿富汗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后,一些士兵残忍地杀害了伊朗驻该城多名外交人员。由此,伊朗和阿富汗的关系陡然紧张。伊朗国内一度对这一事件反应十分强烈,政府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谴责塔利班的罪行并扬言要进行报复。伊朗在刚刚结束了有7万兵力参加的军事演习后, 又在与阿富汗接壤的东北部边境地区集结了20余万兵力及包括几十架战斗机和数十辆坦克在内的重型武器,并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与此同时,塔利班武装也在阿伊边境阿方一侧部署了数万兵力。
但是尽管双方军队发生了一些零星冲突,伊朗最终并没有贸然对塔利班发动军事攻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伊朗内部高层领导对动武意见并不统一。虽然一些态度强硬的高级官员和军方人士支持进行军事干预,但更多的官员要求政府持谨慎态度。哈塔米总统本人已几次表示要尽最大努力避免两国之间发生战争。分析家认为,两伊战争虽然已经结束10年,但绝大多数伊朗人依然对那场持续8 年的战争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刻骨铭心。鉴于伊朗并不具有对阿富汗的决定性军事优势,伊朗领导人在作出军事报复阿富汗的决定前,必须充分估计到伊朗人民能否承担可能卷入另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风险。其次,伊朗还必须顾及国际社会对伊朗可能采取行动的反应。近年来伊朗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在国际上的形象,这次事件发生后,伊朗已要求联合国出面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一做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可以说伊朗在这一问题上已经得分,如果贸然使用武力,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使伊朗失去国际社会的支持。并且,军事干预还可能损害正在改善中的伊朗同海湾国家的关系,因为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是支持塔利班的,甚至还可能使伊朗温和派和美国之间接近的努力受到影响。其三,塔利班态度的软化也使伊朗失去对其进行军事打击的理由。塔利班最初对绑架并杀害伊朗外交官一事并不以为然,只强调那是“个人行为”,与塔利班无干。但随着伊朗军事压力的加大,塔利班的态度有所收敛。它不但归还了被杀害的伊朗外交官的遗体,还分批释放了在攻克马扎里沙里夫战斗中俘虏的伊朗人员。
从塔利班一方的态度来说,它更不愿与伊朗交战。主要原因一是国际社会对塔利班公然违反国际法准则的行径进行强烈谴责,对塔利班造成很大压力。二是塔利班最大的支持者巴基斯坦在事发后一直劝说塔利班向伊朗作出友好姿态,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三是一心要统一阿富汗,并且已经控制了阿富汗约90%的地区的塔利班为了争取国际承认,不得不在这一问题上向联合国妥协。
尽管目前伊阿边境的局势已经平静下来,但是引发争端的根本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造成两国关系紧张的基本要素没有消除。信奉伊斯兰什叶派教义的伊朗与信奉逊尼派教义的塔利班原本就存在深刻的矛盾。这些年来,伊朗一直是阿富汗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的最大支持者,而塔利班则扬言要使阿富汗境内的数百万十叶派穆斯林皈依逊尼派。自塔利班在阿富汗内战中取得节节胜利,其势力不断扩大以来,成千上万的阿富汗难民纷纷流入伊朗。此前,通过各种途径合法或非法进入伊朗的阿富汗移民人数已超过100万, 其中不乏亲伊朗的什叶派穆斯林和反塔利班组织的斗士。这些在本国受到塔利班迫害的反对派人士得到伊朗的庇护。而塔利班则支持人民圣战者组织等伊朗反叛组织进行反伊朗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和阿富汗问题还包含着深刻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伊朗反复指责美国和巴基斯坦策划了支持塔利班反伊朗的阴谋,称塔利班只是美国的工具,“美国想在伊朗的东部边境制造紧张气氛,在该地区扩大它们的霸权,并控制石油资源”。
事实上,阿富汗问题上维系着许多国家和某些国际集团的利益,如沙特等海湾国家支持塔利班弘扬逊尼派教义,更着眼于阿富汗战后重建的商机。美国和巴基斯坦支持塔利班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里海石油通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输往国际市场,从而避开伊朗,而这又是俄罗斯很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俄罗斯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对塔利班的崛起深怀戒心。印度则更担心持原教旨主义立场的塔利班取得胜利将会对其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长期以来的穆斯林骚乱产生影响。据悉,目前已有阿富汗雇佣军在那儿作战。因此,一些舆论认为,伊朗也可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和印度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支持阿富汗反塔利班的北部联盟。
目前,阿富汗境内至今仍有一部分反塔利班力量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坚持抵抗塔利班。外部势力的渗入,使这一地区的原有矛盾和国家关系更趋复杂。可以说伊朗和塔利班的冲突实际上已不仅仅关乎伊塔双方,在阿富汗问题背后的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多种外部势力的利益决定了该地区的稳定只有通过国际社会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富汗国内问题及其同伊朗的矛盾要得到真正的解决尚需时日。
在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之间的矛盾日趋紧张之际,土耳其与叙利亚之间也出现了紧张局势。1998年10月初,土耳其指责叙利亚支持库尔德工人党在土南部同土政府军作战,并庇护其领导人奥贾兰。叙利亚在否认土耳其指责的同时,谴责土耳其与以色列勾结,威胁叙利亚的安全。一时间,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土耳其甚至向叙利亚发出了战争警告。双方军队严阵以待,冲突已有一触即发之势。
土耳其与叙利亚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库尔德人问题是引起两国不和的主要因素。在中东各国中,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最多,约1000多万人。目前在土耳其进行库尔德分离活动的主要是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其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多年来,他们依托在黎巴嫩南部、叙利亚以及伊拉克北部拥有的营地,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不断进行反政府的暴力行动,从而严重影响了土国内的稳定,成为历届土耳其政府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
土耳其政府认为,库尔德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与外部势力介入有很大关系,并把矛头直指伊拉克和叙利亚。土耳其称,库尔德工人党领导人奥贾兰经常出现在大马士革,库尔德游击队还在叙利亚控制的黎巴嫩贝卡谷地设有训练营地,土耳其威胁要对此采取果断行动。
除了库尔德问题之外,土叙两国在幼发拉底河水的分配问题上也争执不休。土耳其认为叙利亚打“库尔德牌”的实质是压土耳其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让步。而叙利亚则指责土耳其凭借近水楼台之优势,在上游修建了大量的大坝和水库蓄水,从而影响了下游的供水量。叙利亚还对土耳其不愿重开水资源谈判,试图保住既得利益的做法大为不满。双方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的矛盾近年来已越来越成为彼此冲突的诱因。
导致土叙矛盾加深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叙利亚认为土耳其与以色列近年来在军事上的频频接触和合作威胁到了叙利亚的国家安全。
自1996年2月以来,土以先后签订了4项合作协议,其中两项为军事合作协议,另两项为国防合作协议。军事合作协议规定,土以两国空军可在对方的领空从事飞行训练。两国军事院校制定培训对方人员计划,两国海军军舰可以在对方水域举行军事演习。国防项目合作协议规定,以将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对土耳其的军事装备进行现代化改装。
1998年以来,土以接触频繁,并试图把约旦拉入土以联盟。 1月,以色列和土耳其同美国进行了三次军事演习,约旦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演习。此前,土约已在双方国土上进行过类似的演习。9月初, 土耳其总理耶尔马兹对以色列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决定不久将在地中海东岸举行第二次海上军事演习。
土以约三方的亲密关系使本就笼罩在阴影中的土叙关系雪上加霜。叙利亚认为,土以军事联盟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打破了该地区的实力平衡,对包括叙利亚在内的阿拉伯世界构成威胁,并担心土以联盟会削弱它在叙以和谈中的地位。由此,它对土耳其的戒心越来越深,对土以联盟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
土叙的紧张局势引起了中东社会的极大关注。埃及、沙特以及与土叙两国都保持良好关系的伊朗纷纷出面进行调停。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2日也敦促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分歧。
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以色列国防部长莫迪凯最后要求驻扎在叙以边境的以军缩小日常训练规模,以此显示以色列无意卷入当前土耳其与叙利亚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希望以叙能重开和谈。
在各方的努力下,土叙两国就双方间的矛盾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秘密谈判,最后达成一项协议,叙利亚在协议中基本满足了土耳其的要求,宣布库尔德工人党为非法政党,不允许该党成员进入或经过其领土进入第三国。作为对等原则,土也表示,不允许叙利亚反对组织以其领土为基地从事任何危及叙安全和稳定的活动。至此,一场危机暂告平息,但土叙之间的争端已经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并且,由于双方冲突的根源没有消除,双方未来的关系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综上所述,1998年中东局势在世界总体形势趋向缓和的大背景下,仍出现许多不稳定现象,中东地区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解决。这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中东仍将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
标签:塔利班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叙利亚战争论文; 以色列总理论文; 土耳其俄罗斯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叙利亚政府军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库尔德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萨达姆论文; 军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