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协议影响蠡测与应对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思路论文,协议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北美电影票房收入与观影人次持续下降①,各大制片公司越来越重视拓展其他国家的市场空间,而中国内地票房连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是世界电影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地区,正在成为美国电影越来越重要的海外市场。以具体影片为例,截至2012年4月29日,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内地获得票房8.46亿元(合1.35亿美元),占该片海外票房的52%②。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的消息,引起了中国、美国乃至全球业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准确评估该协议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业界应该如何应对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突如其来的消息
2012年2月17日,中国在洛杉矶与美国签署了《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后被媒体统称为“中美电影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虽然负责谈判的商务部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的发布,但综合媒体的报道来看,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国外分账大片配额20部基础上增加14部特种商业片(3D或IMAX);2.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13%-17.5%提升至25%;3.改变中影公司一家进口局面,新增第2家用以拓展好莱坞影片入华渠道;4.中美合拍片的比例将增加。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总裁杰弗瑞·卡森伯格宣布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等三家中国公司在上海联合创办总资产3.3亿美元的动画企业,打造一个“东方梦工厂”。中方将持有55%的多数股份,美国梦工厂持45%股份。
这个协议一签署,迅速成为路透社、《洛杉矶时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各大媒体跟踪报道的焦点。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之后,中美双方在电影贸易方面的争执就一直未能停止。2007年4月,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MPAA)将中国告上了WTO,指控中国的法律和制度严格地控制和限制了美国音像出版物与中国观众的见面,中方随后对美国的指责提出了上诉。经过漫长的听证,2009年12月,WTO上诉机构下达最终裁决,称中国限制对外国电影的进口量已经违反了国际贸易协定,要求中国政府在1年内修改相关法律,否则将对中国采取相关贸易制裁。
2012年2月所达成的协议,为中美电影方面的争端划上了一个句号。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朗-柯克(Ron Kirk)认为,美国电影公司和独立电影人一直将中国视为全世界一块最重要的电影市场,但是贸易壁垒一直是横亘在中国电影市场和美国电影人之间的障碍。当前这项协议的达成将会改变一切,它推动了美国出口市场中最强的一项出口行业的对外输出。一直致力于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非常振奋,其主席兼总裁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认为,这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协议将会使美国电影公司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对美国众多的电影从业者和娱乐产业人士都是天大的好消息。③
由于中美电影协议的签署,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在2012年发生改变将是肯定的。国内电影界如何应对这种改变,如何尽快提高国产影片的质量,避免出现“修好高速路、专跑外国车”的现象,值得仔细思量。
增加特种商业片带来的影响
“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国外分账大片配额20部基础上增加14部特种商业片(3D或IMAX)”,这一条最为业界所关注,可能将带给中国电影至少三方面的影响:
更加明显地挤压国产影片的生存空间。2011年之前的几年,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产电影市场份额超过进口电影份额的国家之一。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收入37.1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6.5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20.6亿元。而到了四月份,月度票房16亿元中,进口影片占了13.5亿元。《碟中谍4》、《泰坦尼克号》等一批3D、IMAX影片的票房贡献功不可没。
数据表明,3D、IMAX等新技术电影在我国广受观众青睐。2011年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进口影片,其中8部有3D版本,7部有IMAX版本(见表1),这8部影片共创造票房33.2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26%,平均每部影片在中国产生4.15亿元的票房。美国电影以科技实力为主导的影像变革,很可能会引发电影在制作层面与技术层面新一轮的升级换代,从而改变电影观众的观赏口味,颠覆电影传统的观看模式,最终以电影的超级品种挤压其他国家的传统电影,达到其独霸世界电影市场的战略目的④。
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电影还停留在2D阶段,近年来在商业院线只放映了1部IMAX影片和少数几部3D立体电影,其中一部制作出的还是“灌水”的局部3D效果。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被认为是中国首部纯国产全3D真人电影,但在3D效果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国产电影在短期内还无法满足观众对国产新技术奇观电影的期待,市场空间受挤压的状况将更加明显。
加快中国影院安装新设备的速度,一些未能跟上的影院可能退出市场。银幕数字化、3D化是世界电影发展的大趋势。截至2011年底,全球数字银幕达到6.3万块,比上一年大幅增长79%,其中可放映3D电影的银幕达3.5万块,占数字银幕数量的57%⑤。根据中影股份公司提供的数据,2011年我国运营的2K数字银幕已达8444块,占全国主流院线银幕80%以上,其中3D数字银幕5382块,占全国2K数字银幕的63.73%(见表2)。之所以我国银幕的数字化、3D化程度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因为《阿凡达》、《变形金刚3》等影片的热映,让影院投资人看到了新技术、新设备对于提升电影票房的巨大作用。而中美电影协议约定增加14部3D或IMAX的特种商业片,无疑会让中国影院投资人进一步提升安装3D或IMAX银幕的热情。
但并不是所有的影院投资者都有实力来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影院本身赢利空间就很小,难以跟上使用新设备的速度。以四川省峨眉山市某影城为例,该影城有4个放映厅、600个座位,按五星级标准打造。2008年11月影城开业时,放映设备全部是胶片放映机。为适应数字化转型,影城投资者在2010年再次投入,购进两台1.3K数字机和一台2K数字机,因资金紧张还有一个影厅的胶片放映机未能替换。中美电影协议签署后,该影院面临两难选择:全部换成2K数字放映机和3D播放设备,需要增加很大的投入,而如果不换,很多大片(包括国产大片)都没办法放映,影城片源面临断档,经营压力持续加大。类似这样的影城还有不少。可以预见,不少未能适应3D化、巨幕化的中小城市影城将可能退出市场。
拉开各院线之间的差距,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经过院线制改革10年的发展,院线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2011年,北京万达、中影星美、上海联和、深圳中影南方新干线等4条院线的年票房收入均超过10亿元(见表3),一条院线的票房收入就超过2002年全国所有院线的票房收入。与此同时,2011年全国还有7条院线年票房不到2000万元,生存较为困难,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万元,很难依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持影院安装新设备,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排名第一的北京万达院线定位于抢占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充分满足观众观影体验,现有IMAX银幕47块,约占全国IMAX银幕的70%以上。可以预测,如果增加3D和IMAX版的电影节目,万达院线的受益最大,再加上今年5月收购美国AMC院线之后,其领先国内其他院线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提高票房分账比例带来的影响
在1994年之前,中国还没有分账比例一说。大概从1978年开始,当时的中影公司采用买断放映版权的方式引进外国电影,每年用于进口片的经费只有100万美元左右,进口数量约30部,平均每部进口片分摊到3万美元⑥。如此低廉的价格决定了当时只能引进一些低成本、低质量的海外影片,其中不少是美国影片,但毕竟阔别20多年之后,美国电影再度出现在中国的商业银幕上。
1994年中影公司发行35毫米进口影片45部,其中《亡命天涯》、《大醉拳》等两部影片以票房分账形式发行⑦。自1995年起,中影公司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方式进口10部“分账片”,加入WTO后分账片增加到每年20部。
2001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下发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发办字[2001]1519号)规定,要从每部进口分账片总票房收入中提取适当费用,用于扶持农村电影、儿童电影和科教电影的发展以及进出口影片的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此后形成的惯例是,分账片的票房如在4500万元以内(包括4500万元),外国片商按13%比例进行分账,票房每超过1千万元,比例提高0.5%,最高不超过17.5%(见表4)。
按照这个规则,以《阿凡达》为例,2010年该片在中国内地市场产生了13.82亿元的票房,但制片方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最多只能拿到2.42亿元的收益,这种状况是好莱坞多年来努力想改变的。
在当年电影业处于低谷时期,通过放映分账影片来激活电影市场,同时支持国产电影创作生产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来看,外国片商最多只拿17.5%的比例确实偏低。当前国产影片的分账比例已经提到40%左右,《金陵十三钗》甚至已经提到45%,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片商拿25%并不算多。
但问题接踵而来。如果一部进口影片原来外方只拿13%,而当前要拿走25%,这增加的12%部分由哪个环节的企业来支付呢?
通常来说,让国外分账片与中国观众见面需要经过进口、发行、院线、影院等环节。中影股份公司拥有分账影片的进口权和发行权,除拥有控股的中影星美院线外,还参股中影南方新干线、辽宁北方、四川太平洋等多条院线⑧,其对于分账比例的变化有很大的议价能力。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拥有分账影片的发行权,中影、上影、长影等是其股东单位,让华夏降低分成比例的可能性不大。院线公司一般从下属的影院提取1%-3%的服务费,由于竞争激烈,据说已有一些院线公司为吸引影院加盟,甚至开始不收取任何服务费。这样看来,再让院线公司降低分成比例也几乎不可能。
只剩下影院这个环节了。按照国际惯例,影院放映首轮影片,其分成比例一般在10%左右,而我国影院当前通常能拿到50%,降低影院分成比例是大趋势。但要看到的是,虽然影院数量这几年增加比较快,但影院正面临用地租金和其他经营成本持续推高、卖座大片温饱不均等多重压力,致使影院经营盈亏无常,日子并不好过。提高进口影片的分成比例,最有可能的是影院要承受较多的份额。因而可以想见,受中美电影协议的影响,我国影院建设的增速将会放缓。
有专家认为,提高外方分账比例,有利于制片方、院线、影院转变传统思维,开拓获取电影相关利润的渠道。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设想。当前我国很多影片的回收资金重头还在票房上,很多影院的收益也主要靠票房,广告、爆米花、饮料等其它收益在影院的收入结构中占比过低。而近年来影院的物业租金过快上涨,不少业主已经感觉难以承受,以至于电影行政部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物业租金占票房的比例应在15%以下,从而警示影院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进口片的分账比例,如不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有可能让一些来不及转型的影院退出市场。
增加进口渠道带来的影响
媒体报道,中美电影协议将“改变中影公司一家进口局面,新增第2家用以拓展好莱坞影片入华渠道”。这一条款如果付诸实施,美国影片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渠道将更为畅通,中影集团的上市进程将受到影响。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2001年12月下发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有关单位调整了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中影集团组建了电影进出口公司,受委托承担对外国及港澳台影片的统一进口,同时履行选片、初审、送审、合同洽谈、报关缴税、支付结算、影片供应、票房统计及市场监管等部分管理职能。2003年8月,第二家拥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机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为股份制发行公司,由电影系统内国有资本控股,吸收非国有资本参股。进口影片“一家引进、两家发行”的格局逐渐形成。
中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分公司每年要通过各种渠道选看全球近千部影片,从中挑选一批“思想艺术水平和技术制作水平俱佳”的影片引进到国内。通常,进出口分公司每年都会引进20部左右的分账片、30部左右的买断版权影片,通过电影行政部门的审查后,进入内地市场。以2009年为例,这一年共引进13个国家和地区的55部影片,包括分账片20部,买断片31部,3D分账片4部⑨。这些影片只能由中影和华夏公司负责发行。客观来看,“一家引进、两家发行”的做法相当于给外国影片进入中国市场安装了一个总闸门,为民族电影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近年来各国民族电影都生活在美国电影的巨大阴影之下。以2011年为例,英国本土影片的市场份额为13.5%,巴西为11.6%,当年的电影强国俄罗斯只有12.6%。法国一直是欧洲本土影片表现最好的国家,本土影片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35.7%上升到2011年的41.6%⑩。中国国产影片在内地市场基本上能占据50%以上的份额(见表5),在国际电影市场上是难能可贵的,这和防火墙的设置不无关系。
如果另外增加一家具有外国影片引进权的公司,这家公司势必与中影进出口分公司形成竞争关系,可能影响到中影股份的上市计划。更重要的是,为国产电影设置的防火墙将难以发挥作用。闸门打开之后,以当前中国电影企业的规模、电影作品的质量,基本上难以和好莱坞对抗。近年来新建的影院将成为好莱坞的印钞机,中国电影的命运将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族电影一个样,国产片占据50%的份额将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当初签署WTO时,中方承诺三年内开放贸易权,意味着三年后不只是中影公司可以进口美片并发行。但电影行政部门为保护刚刚复苏的国内制片业,中方没有兑现这一承诺,导致在WTO败诉(11)。遗憾的是,国产影片未能抓住难得的时机,提升质量并赢得市场。
增加中美合拍片带来的影响
通常中国内地市场每年上映的美国分账片是16部左右,加上未来可以上映的14部3D、IMAX影片,一年也就30部左右,这是美国各大制片公司所无法容忍的,因为美国电影的产量远远超过这个数。以2011年为例,这一年美国共生产电影817部,其中六大电影公司共制作影片141部,这些影片在北美以外市场赚取了136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占这些地区总票房的61%(12)。为保证美国电影能更多地在中国内地上映,美国方面越来越多地采用另外一种策略:寻求中国合作伙伴。合拍片不属于进口电影,因此不受每年30部的限制。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世界不少国家对其都有进口限制。通过合拍的形式,可以绕过这个限制,减免相关税收,甚至可以享受合作国家的电影扶持政策。截至2011年底,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先后与中国签署了合作拍摄协议。在这种背景下,增加中美合拍影片,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
据统计,1979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至今,全国共生产合拍片860部。其中,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合拍片产量为391部,平均每年39部(13)。合拍片的总体数量不算多,但其对国内票房的贡献比较大。以2010年为例,这一年票房排名前10的影片中,除《赵氏孤儿》外,其余均为合拍片(见表6)。2009年的情况也是这样,票房前10位的国产影片中,只有1部不是合拍片。如果增加与美国合拍影片的数量,那么合拍片在国产影片中的票房贡献比例无疑还会提高。
从地区分布来看,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占比已从此前的80%左右下降到2011年的70%左右。如果增加与美国合拍的数量,合拍片的国家和地区会更加多元化,与香港合拍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合拍片合作层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由劳务、器材、场地合作到资本、技术、市场合作的提升,合作方式也由开放之初的“内地廉价劳动力+外部资金创意”模式到内地主导创作模式。但与美国的合拍,要想内地主导创作,做到既保留本土民族特色,又要有世界视野,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东方梦工厂”的股份构成中,尽管中方将持有55%的多数股份,但这55%的股份是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SMG)和上海联和投资公司三家持有的。美国梦工厂持有45%的股份,是相对控股方。在未来合拍片的发展中,梦工厂动画公司总裁杰弗瑞·卡森伯格将拥有不可小觑的发言权。
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总体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中美双方所签订的是一个框架性电影协议。至于这个新政策的详细条款何时确定,阶梯分账条款如何确定,又何时实施,无论对内对外,都还会有一个谈判过程。或者说,形成共识是一回事,什么时候具体执行又是一回事(14)。
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撬开这个宝库,美国方面将不惜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2011年,中国已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三大电影市场(见表7),在今年,还可能超过日本。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在过去的一年,这个市场新增加3030块银幕,几乎相当于日本全国的银幕总数,比韩国全国的银幕总数还要多出1千块。甚至有机构预测,中国电影市场在不远的将来,能赶超北美市场。
美国很认真地在研究中国市场,非常看重他们的电影在这个市场所得到的回报。他们渴望这里成为美国电影的大卖场,就像现在世界多数国家的民族电影所遭遇的一样。
中国电影所遭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近年来从事电影创作生产的,有1千余家机构,能够连续拍摄制作电影的,也有近300家。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年这些机构的日子将不太好过。一些靠乱编故事、堆砌明星来忽悠观众的制片公司将退出市场。
从影院市场来看,中国观众对新技术电影的热情高涨。在北美市场对3D电影的热度已经降低,2011年上映45部3D电影,比2010年多19部,但3D电影票房却降低了4亿美元。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导致新生的电影观众源源不绝,还有大量的人群未进影院观赏新技术电影。因而在近期内,已经装配好3D、IMAX银幕的影院,票房收入的上涨可以预期。但近年来电影票房、观影人次的增长低于影院和银幕的增速,加大新技术电影的供应量是不是一定能够大幅度提升票房和观影人次,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要保证国产电影的票房超过进口影片的票房,难度变得非常大。这要取决于冯小刚等导演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能否超常发挥。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电影尽管出现了《唐山大地震》、《失恋33天》等口碑和票房都比较高的影片,但有为数不少的影片用疯狂炒作和造势去忽悠票房,让中国电影迷失了健康良性的发展方向,错过了夯实基础的难得机遇。在美国电影发动全方位进攻的时候,突然发现,民族电影几乎处于“无险可守”的境地。
对于这个协议,无怪乎中国国内有着非常激烈的反应。影评人谭飞认为,一年的电影排期就那么多,电影与电影之间的竞争就是空间的竞争。更多好莱坞大片的进入,特别是3D和IMAX电影,将会压缩国产电影的空间。谭飞还举一个例子:国产电影《钢的琴》放在2011年以前还能够挤得上档期,未来就不得而知了(16)。此前,张艺谋导演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他的担忧,我们会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是谁能说,这个市场不是为好莱坞准备的?有多少是留给中国人的?(17)高群书导演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对美国越来越开放,毁掉的是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符合电影规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中国电影虽暂有疼痛,长远来说,是好事(18)。
总体来看,中美电影协议正式实施后,中国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美国影片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特种商业片将长期对国产电影形成强大冲击,想保住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将越来越有难度。万达等院线凭借终端影院优势将拉开与其他院线的差距,其业务顺利向上游制片、发行延伸后,有希望成为国内电影巨头。中国电影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提高影片质量,才能经受住美国电影冲击。不少小型影视制作机构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行业优质资源将向优势制作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可以考虑的策略
多年来,美国一直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要求其他国家开放电影市场,使得好莱坞电影“打遍天下无敌手”。中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未被美国大片压垮的国家,对此好莱坞一直耿耿于怀。根据其他国家经验,可以肯定的是,中美电影协议实施之后,美国政府还会要求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把电影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下方面着手,夯实国产电影的发展基础。
以提高影片质量为中心,探索完善资助电影创作的新方式,提高国产影片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创新力。每年不到20部的美国电影,就占据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增加配额后的格局可想而知,部分业界人士提出要打好华语电影的保卫战。但有专家认为,这个保卫战没有那么好打,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内涵是电影创作重中之重,而叙事不流畅、缺少内涵是当前国产电影的通病(19)。通过提高创作质量来促进产业发展,树立良好的文化责任和产业形象,这是当前电影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詹姆斯·卡梅隆花10年时间潜心打造的《阿凡达》,全球票房超28亿美元,一部影片就超过2011年中国全年的电影票房。反观我们的一些作品,从构思到与观众见面只有几个月时间,如何能够保证影片的质量?目前我国应进一步发挥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扩大资金规模,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优秀影片创作投入机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韩国资助国产片的方式,根据影院放映国产片的人次情况来补贴电影制片方,通过市场手段矫正市场机制,抵制过度娱乐化和简单娱乐化倾向,从而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
适应世界电影发展规律和我国体制改革总体趋势,进一步减少对于国产影片的管制,继续探索对国产影片实施分类管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影行政部门不断降低电影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适当放宽电影内容的审查尺度,使得中国电影市场重新焕发活力,电影票房从2002年的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1亿元,增长近15倍。如今美国电影“大敌当前”,社会要求对电影内容实行分类管理的呼声一直比较强烈,博纳星光影院管理公司也尝试在属下的影院推行“观影分级制”,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适应我国体制改革总体趋势,进一步减少对于国产电影的管制。
早在1989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88]14号文件中关于“要建立对影视片的审查定级制度,对中小学生不宜观看的影视作品做出明确规定”的精神,下发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广发影字[1989]201号),决定从1989年5月1日开始,对部分影片实行分级制度。尽管这个实践当时未能持续下去,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自觉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增强,应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从保障艺术创造的空间和艺术接受的多元化选择出发,从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继续探索对国产影片进行分类管理。
补上“技术短板”,加大对电影技术引进和创新的力度与投入,尽快赶上世界电影技术发展新潮流。《阿凡达》、《变形金刚3》等影片的出现,进一步拉大了国产大片与美国电影竞争的差距。有国内电影公司管理者看过《阿凡达》后说,“美国大片是飞机大炮,我们的大片是小米加步枪”。面对这样一种形势和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加快对高端电影特技的引进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对3D、IMAX电影在研发环节的投入,探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电影制作、播映设备。2012年4月,中影股份公司与中国电影科研所研发的“中国巨幕(DMAX)”已由初期的实验性放映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此举打破了国外机构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当前需总结“中国巨幕”所取得的经验,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开展电影产业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
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与美国IMAX公司合作同时推出巨幕版。下一步应考虑为市场主体拍摄3D、IMAX电影提供财政补贴,鼓励制作更多高新技术影片,以满足国内众多数字影院的放映需求。还要培养提高电影导演的创意水准和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培育一批在观众中有广泛市场号召力的高新技术电影导演和制片人,鼓励拍摄制作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电影精品,推动国产高新技术电影的发展。
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突出《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促进”特点,完善对于电影产业的促进措施。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家都有电影法,越南也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了《越南电影法》。中国内地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在业界的期盼下,已于2011年12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争取该法尽快颁布实施,抓紧完善促进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以《电影产业促进法》为基础,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相配套的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世界多数国家对民族电影的发展都有很多促进措施,建议《电影产业促进法》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吸收。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严格要求影院执行国产影片放映时间必须达到三分之二的规定,并制定细化措施和严格的惩处措施。鉴于中美谈判中,电影行业为服从“国家利益”做出较大的让步,建议比照高新技术企业,对电影企业实行优税措施,切实减轻电影企业的税负。对于各种形式的电影盗版、盗播和走私行为,要提高处罚力度,使违法企业对于保护电影知识产权有起码的敬畏。加强电影技术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电影数字发行放映监管系统,网络版权交易、信息和监管系统,电影放映票务系统,实现对电影市场全面、有效地监管。电影制片人协会、发行放映协会等行业组织能对行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强化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管理。
借鉴美国经验,延伸电影产业链,培育健全的电影产业结构,使票房收入在中国电影收入中的占比降到50%以下。1948年的美国电影,影院票房收入占比基本上是100%。受电视等媒体冲击后,好莱坞加快转型,到了1980年,票房收入占比跌到53%。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到了2006年,美国电影影院票房收入仅占15.7%的比重,家庭娱乐(包括DVD等)占47.1%,电视(包括付费电视)为37.1%。因为在影院之外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巨额收入,好莱坞大公司平均制作和推广一部影片的成本在一亿美元以上,尽管10部影片中有6部不能从影院收回成本,但依靠成功的“片库经营”,企业仍能生存、发展。中国电影要借鉴美国经验,改变主要靠票房回收投资的现状,更好地开发电影的电视播出、家庭音像消费等播映市场,积极培育发展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为传播途径,以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的新媒体电影传播市场,使新媒体电影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增长点。从迪士尼、环球公园的发展中获得经验,开发国产电影的音乐、游戏、出版物市场和外景地等旅游市场,电影形象产品和其他授权商品市场,逐步形成版权完善、层级合理的电影后产品市场体系。
稳固乡镇和农村市场,在农村电影现有基础上,让观众“进影院”,让影片“更好看”。国产电影在乡镇以下有着广泛的观众群,这可以从电影数字节目中心每年的统计看出来。但当前乡镇以下地区看电影的条件还很差,大部分农村还是露天放映,不利于巩固国产电影的观众群。露天放映这种观影形式最易受天气和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乡镇影院建设改造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快乡镇数字影院的建设,同时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会影院,让农村群众看电影不再“风吹雨打”。上海市文广局设立电影专项补助资金,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对各乡镇影剧院电影放映数字化改造和新建、改建数字影院实施政府补助,这个做法其实在其他一些发达地区也可以做到。如果说前十年农村电影放映的重点是放映网络建设,让农村群众“看到”电影,那么现在的重点应该是加强面向农村的影片内容建设,让农村群众“看好”电影。近年来电影行政部门每年资助20部农村题材影片创作,还推动设立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深度了解和满足各地农村群众的观影需求,不断丰富和更新农村放映片源,提供其想看、乐看的影片,同时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纵深。
电影史学家弘石先生认为,在“国家利益”面前,电影的行业利益永远是第N位的,因此,对美国片的开放只是开始(20)。在这种情势下,电影人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要脚踏实地,从近二十年来与分账大片的较量中总结教训,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寻找对策,从印度、韩国、日本等邻居近年来的实践中借鉴经验,做好与美国电影进行持久战的准备。
注释:
①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公布的数据,北美地区2010年观影人次下降5%,2011年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均下降4%.
②《泰坦尼克号》海外票房数据来源于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的统计,中国内地票房来源于《中国电影报》的统计.
③新浪娱乐:《美业界热议中美新合作:推动最强出口业的输出》,http://www.sina.com.cn,2012-02-18.
④贾磊磊.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变局——增加美国影片进口配额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影响.当代电影,2012,(5).
⑤周菁.2011年国外电影发展情况.国外广播影视动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
⑥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录.电影艺术,2004,(6).
⑦王志强.1994年进口影片市场综述.中国电影年鉴·199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⑧范丽珍.电影票房分账比例纷争期待理顺制发放之关系,当代电影,2012,(4).
⑨周宝林.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览.中国电影年鉴·2010.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编辑出版.
⑩周菁.2011年国外电影发展情况.国外广播影视动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
(11)参见何平导演的新浪微博.
(12)周菁.2011年国外电影发展情况.国外广播影视动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
(13)李慧兴.合拍2011,实现技术升级,推动文化走出去.中国电影报,2012,(9).
(14)关于中美电影新政的解读.不二主编.二周刊,2012,(3):70.
(15)周菁.2011年国外电影发展情况.国外广播影视动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
(16)谢培.美国大片“狼来了”.时代周报.2012-02-23.
(17)谢培.美国大片“狼来了”.时代周报.2012-02-23.
(18)易东东,高嘉阳.解读中对美电影三大新政 国产片面对考验.http://www.sina.com.cn,2012-02-18.
(19)参见车径行导演的新浪微博,《关于电影:249》.
(20)参见新浪微博“活着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