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有效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裂缝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就要从根本上分析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减少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出现。基于此,文章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裂缝
引言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掌控好比例、天气状况、空气湿度、温度、操作流程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压性,导致混凝土裂缝问题。混凝土裂缝是较为常见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之一,形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一般都有很多种也比较复杂,只有了解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具体原因,并及时给予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将其危害降低到最小。
1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
1.1材料问题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问题而引起的混凝土裂缝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房屋建设当中,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非常关键,在实际施工中,常常会有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出现在施工现场。建筑单位为了节省建筑成本,会主动寻求价格较低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从而给建筑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都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因此在材料的选购等环节都造成了很大的疏忽,导致很多不良材料流入到施工现场。
1.2温度裂缝
混凝土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如果温度变化较大时,就会早成混凝土的内部以及外部产生形变,这种变化产生的附加应力往往都会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能力,因此形成裂缝。另一个方面,当混凝土浇筑后,其内部的热量一般不易散发,但是其表面的温度又会很快下降,因此容易形成内外温差且较大,从而也会引起混凝土裂缝。
1.2收缩裂缝
混凝土受到多种外力的作用而导致混凝土受到约束,产生收缩效应出现受力不均匀引起。混凝土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需要将水汽蒸发,在热源蒸压的情况下加强内部结构的紧密结合度,但因水汽在蒸发的过程中是一种由内自外的流动过程,必然会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水道”,因此,脱水的过程中会导致混凝土进行收缩,收缩压力的施压必然促使整块混凝土出现裂缝。
1.3塑性裂缝
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塑性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在蒸发的过程中会因结构内部的水质蒸发产生固体变化。如果混凝土外表干燥速度大于混凝土内部水汽蒸发速度,就会导致单位混凝土出现收缩反应,而此时的混凝土并没有形成强抗拉力,在收缩反应过程中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1.4沉陷裂缝
土地构造不松软、土质不匀等原因造成了混凝土沉陷裂缝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还可能是模板硬度不够、模板间距过大或者是支撑的底部不牢固,这些因素都会出现沉陷裂缝问题。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土地经过冻化过程,形成了不均匀沉降,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较严重的沉陷裂缝,都会出现错位。沉降的越严重,裂缝宽度越大。建筑物底部接触的地面稳定后,也不会再产生沉陷裂缝。
2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对策
2.1严控控制原材料质量
可以选择使用低热水泥,例如矿渣水泥和大坝水泥等,使用这些材料能够有效的解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问题,因此降低其最高温度。通过将其内外的温差降低,进一步起到降低温度应力的作用,并减少了裂缝形成的可能性。根据国家水泥水化热测定的标准《水泥水化热实验方法(直接法)》测定,配制符合要求的混凝土需要用的水泥 7d 的水热化应小于 25k J/k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满足混凝土的设计前提下,我们要尽量采用低水热化的水泥。然后是改善混凝土的配合比,以此来保证在混凝土强度与流动条件下,能够节省水泥,降低其温度。根据其绝热温升控制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例,然后优化改善四功能准则对配合方案进行改善。最后,利用混合材料,来减少对水的需求,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形变与抗裂能力。
2.2合理优化配合比
混凝土材料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能选择劣质的材料。在水泥方面的选择上,应选择实际工程性能较高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者矿渣硅酸盐水泥。要有抗热、抗水、抗腐蚀性能好、水化热低的、干缩性小的的水泥。在对骨料进行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孔隙率小,级配良好以及干净中砂的骨料。在对混凝土配比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相应的设计,并计算水泥与水之间的相应比例,提高混凝土强度以及抗渗性。混凝土浇筑中适量掺入粉煤灰等掺合料。在此特需注意的是,粉煤灰的7天水化热量要占据水泥的总量的 1/3,且不能超过水泥用量,并结合实际的浇筑情况,适当的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比例和水泥用量,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力度,预防裂变情况的发生。在施工中适当的加入减水剂,减水剂的用量要严格按照施工操作规范要求来完成,运用得当的话,可有效的提升缓凝型减水剂对水泥水化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预防混凝土开裂。
2.3控制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是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过程最为复杂的一项工作,整个混凝土浇筑工作需要按照严格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从而保证混凝土浇筑工作的质量。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计算温度应力来确定混凝土浇筑方式。可以选取夜间进行浇筑工作,从而减小温差应力,减少裂缝的产生。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减缓浇筑的速度,继而由此提升混凝土热量散发的速度,实现水化热峰值出现的延迟,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出现了混凝土表面高温状况。
在混凝土的温度检测中,其温度要严格的把控在20摄氏度以内,混凝土表面的温度要不得超过外部的实际温度,最好控制在 25摄氏度以内。在冬季中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低于零上5摄氏度。天气较热时,浇筑过程中要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厚度,通过浇筑层面来进行散热。通过在混凝土中铺设水管,然后通入冷水来进行降温。制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当气温突然变化或者温差较大时,需要进行表面保温,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温差。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当混凝土浇筑的表面或薄壁的结构长时间暴露时,需要进行保温措施。
2.4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结合建筑施工现场条件、施工技术要求等,优化利用覆盖、洒水等方法,做好混凝土保湿养护工作。混凝土养护由于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失去水分会产生收缩裂缝,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就需要进行混凝土养护,为此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人工洒水降温。在浇筑过程中适当的进行人工洒水,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就会减轻。为了不影响混凝土质量,一般采取自动喷雾器进行喷洒,这样不会导致水分过多而产生混凝土外溢现象。除了喷洒内部外,表面也是喷洒的重点,经过多次喷洒就会冷却混凝土,使得混凝土温度慢慢释放,从而降低了温度裂缝的产生。二是,表面遮盖草垫。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至少应满足7~14d 的养护要求,并尽可能缩短混凝土浇筑完毕和开始养护的间隔时间,避免塑性收缩裂缝的出现。可以包裹草垫、塑料进行混凝土养护。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不仅会对建筑的外观产生不好的影响,还会对建筑的自身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造成这种不良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宋国兴.探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控制与防治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
[2]马锋.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6)
[3]王道顷.浅析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智能城市.2016(07)
[4]任峻岭.硂结构裂缝形成及预防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09)
论文作者:姚壮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水泥论文; 温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水化论文; 就会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