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梅[1]2003年在《贮前热处理减轻番茄冷害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贮前热处理可以减轻冷敏感果蔬冷害的发生,提高产品的贮藏性能,然而热处理的作用机理一直未明,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实验以樱桃番茄(Lycopersicu esculeatum Var.cerasifome)金桔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热处理对果实后熟生理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热处理对活性氧代谢和不同形态不同类型多胺的作用,以探讨贮前热处理减轻番茄冷害的机理。 1.30-48℃的热水处理10-60min,晾干,1±1℃(RH80%-95%)冷藏14天后,置于20℃后熟,以未经热水处理冷藏14天和未冷藏直接置于20℃后熟的果实为对照。结果表明,30-38℃热水处理1h能够保持膜的完整性,减少后熟腐烂,保持良好的食用品质,减轻冷害;而42-48℃的热处理则会对果实造成热伤害,增加果实的腐烂。其中以38℃处理1h抑制冷害的效果最佳。 2.用38℃的热水处理1h,晾干,1±1℃(RH80%-95%)冷藏37天后,置于20℃后熟。结果表明,热处理果实的后熟率为90.0%,而对照只有31.8%;贮前热处理有效地减轻冷害,并减少果实后熟期间的失重;显着增加番茄后熟期间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合成酶(ACS)的活性,促进ACC、乙烯合成和果实呼吸。热处理可能通过调节乙烯的生成量促进冷藏果实的后熟。 3.对照果实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冷藏初期上升,后期下降。热处理增加SOD活性,不改变变化曲线;提高CAT、APX活性,并在整个冷藏期间保持高活性;而热处理果实POD活性在冷藏期间变化较小。由此推测,贮前热处理通过提高并维持冷藏期间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减少过氧化氢的积累,降低氧化胁迫,保持细胞膜稳定,防止果实冷害。 4.热处理抑制果实内源游离态多胺(f-PAs)的累积,成倍增加结合态多胺(c-PAs)水平,对束缚态多胺(b-PAs)总量无影响,显着增加内源亚精胺(Spd)和精胺(Spm)的总量。由此推测热处理可能通过增加Spd和Spm含量,促进结合态多胺形成,以减轻番茄冷害。 5.外源腐胺(Put)和Spm处理后,Put、Spd和Spm总量增加,结合态多胺显着增加,膜泄漏减缓,果实的冷害减轻。由此推测Spm的增加,可以提高果实的耐寒能力,果实冷害下Spm的积累可能是防卫反应;同样Put处理有利于减轻番茄的冷害,博士论文:贮前热处理减轻番茄冷害机理的研究但其作用效果低于SPm. 6.甲基乙二醛双(鸟嗓吟膝)(MGBG)处理,可减少番茄c一Pas总量,不影响b一Pas总童.菲咯琳处理后果实b一PAs大大减少;。一PAs初期增加,后期显着减少.MGBG和菲咯琳处理显着加大膜的渗透和果实的冷害.由这些结果推测维持一定的束缚态多胺水平是减轻番茄冷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提高结合态多胺的含量则可以降低果实的冷害. 以上结果推测热处理通过增加番茄SPd和sPm含量,促进游离态多胺向结合态多胺转变,和提高杭氧化酶的活性,来保持细胞膜的稳定,减轻番茄冷害.
刘扬[2]2009年在《H_2O_2对冷敏型果蔬采后抗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低温贮藏能显着降低果蔬采后的呼吸作用、延缓组织衰老、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果蔬贮藏方法。但是,黄瓜、番茄和芒果等冷敏型果蔬在低温贮运过程中易遭受冷害,常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讨提高冷敏型果蔬采后抗冷性的途径,本研究以黄瓜、番茄和芒果的采后果实为材料,观测了内源H_2O_2(由外源水杨酸处理诱导形成)、不同浓度外源H_2O_2、冷激及热处理条件下果实的活性氧(H_2O_2)、品质指标(色差)、衰老指标(丙二醛)和冷害指标(冷害发生率、冷害指数)的变化。水杨酸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黄瓜、番茄果实后,H_2O_2含量有短暂升高,色差变化、丙二醛积累及番茄果实冷害发生均减小,而芒果相反这些指标都表现较高。说明水杨酸处理可以有效诱导黄瓜和番茄的抗冷性,同时内源H_2O_2在水杨酸诱导黄瓜、番茄抗冷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水杨酸处理不利于芒果的低温贮藏。不同浓度外源H_2O_2对黄瓜、番茄和芒果抗冷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0.01 mol·L-1 H_2O_2处理黄瓜和0.1 mol·L-1 H_2O_2处理番茄果实后,两种果实的H_2O_2含量有短暂升高,色差变化、丙二醛积累及番茄果实冷害发生减小。0.001 mol·L-1 H_2O_2处理芒果后,H_2O_2含量虽较高,色差变化也较大,但抑制了丙二醛积累及果实冷害发生。说明0.01、0.1、0.001 mol·L-1 H_2O_2的3种处理,分别可以有效诱导黄瓜、番茄、芒果低温贮藏期间的抗冷性。外源H_2O_2、冷激、热处理对黄瓜、番茄和芒果抗冷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热处理黄瓜、H_2O_2处理番茄,冷激处理芒果后,黄瓜和番茄果实的H_2O_2含量出现短暂升高,叁种果实的丙二醛积累及番茄、芒果冷害发生被抑制。说明低温贮藏期间,热处理、H_2O_2处理和冷激处理分别可以提高黄瓜、番茄和芒果的抗冷性。
张四奇[3]2007年在《枇杷果实低温冷害机理及热处理对减轻冷害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cv.Jiefangzhong)为试材,研究了热处理和对照(非热处理)枇杷分别在常温(22-28℃)和低温(2-5℃)两条件下果实采后生理与贮藏品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并测定贮藏期间枇杷果实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细胞壁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探讨枇杷果肉低温劣变的诱发原因与机理以及热处理对减轻枇杷果实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结果如下:虽然低温(2-5℃)贮藏下枇杷果实的腐烂指数明显减轻(相比常温),但同时却出现冷害症状,表现为果皮粘连难剥,出汁率减少,果实硬度增加,并伴随有水渍状斑点增多与果肉木质化败坏等现象发生。低温引起了枇杷果实呼吸速率异常升高、刺激乙烯合成的增加,木质素异常累积,MDA含量与膜透性增加,从而导致枇杷果冷害的发生;而经热激处理的枇杷果实,低温引起的呼吸速率异常升高和刺激乙烯合成增加得到缓解,MDA含量增加和细胞壁木质素异常代谢被抑制,细胞膜抗冷性增加,冷害程度明显减轻。枇杷果实冷藏时果肉硬度的增加和出汁率的减少都与细胞壁物质代谢异常有关,而低温胁迫可诱使枇杷果实PAL活性的快速上升和木质素合成的异常增加,这也说明了冷藏枇杷木质化的发生是一种果实的低温失调现象。SOD、POD和CAT被认为是植物在逆境胁迫中的自身酶防御体系。低温下枇杷果实这些酶活性均有一应激升高过程,这是枇杷果实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活性下降很快;虽然热处理相比未经热激的处理对照,在对低温适应性的反应时间与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但热处理后枇杷果实SOD、POD、CAT活性增高并在贮藏后期保持着较高酶活稳定性,从而减轻了冷害的发生。由细胞形态学方面观察结果看出,贮放2-5℃低温下的枇杷果实,首先受到冷害侵染的部位是邻近表皮以下的数层果肉细胞,薄壁细胞开始扁平化并发生质壁分离现象。随着低温胁迫期的延长,进一步的冷害导致外观表皮组织的下陷、细胞的解体与组织结构的严重破坏。这一系列过程的发生也从结构上证明了枇杷冷害及由此所引发的其它许多生理变化的发生是一种果实的低温失调现象。本实验结果表明,热激处理技术结合低温冷藏是保持枇杷果实品质新鲜,延长贮藏寿命的有效措施之一。
乔勇进[4]2003年在《热处理对黄瓜多胺的影响及减轻冷害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处理是一种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无化学药物残留而又简单的物理处理方法,前人研究表明热处理可以抑制果蔬低温贮藏中的冷害发生,目前这一处理技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多胺是一种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肪族含氮碱,在植物体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如多胺处理可以延缓贮藏果蔬的衰老、减轻贮藏果蔬的冷害,但有关热处理后果蔬体内的多胺含量变化、多胺代谢途径变化及这种变化减轻贮藏果蔬冷害的作用机理目前还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以典型冷敏型植物材料—黄瓜(津春2号和新丹4号)为试材,研究热处理和多胺处理对低温贮藏过程中的黄瓜冷害发生、贮藏品质、生理生化变化、多胺组成成分和含量、膜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含量以及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等,探讨热处理后内源多胺变化抑制黄瓜冷害发生的作用机理,为热处理和多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热处理和多胺处理可以减轻黄瓜(“津春2号”和“新丹4号”)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冷害发生率和冷害指数,减缓叶绿素降解;延缓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硬度等指标的下降;应用多胺合成抑制剂DCHA和D-arg均能抵消和弱化热处理对冷害的抑制效果。 热处理可以显着抑制黄瓜果皮膜渗透率的升高,减少低温贮藏期间丙二醛的积累;延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提高自由基清除酶(SOD、POD、CAT)的活性。多胺处理使果皮的膜渗透率和组织细胞内的丙二醛积累显着降低;抑制了黄瓜果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提高了叁种自由基清除酶(SOD、POD、CAT)的活性。应用多胺合成抑制剂(DCHA和D-arg)处理则明显降低叁种自由基清除酶(POD、SOD、CAT)的活性。 热处理显着提高并维持黄瓜果皮内的Put、Spd和Spm含量,其中Put高峰出现时间与黄瓜冷害发生时间基本一致。贮藏过程中多胺总量和氨基总量也表现相似变化趋势。Put/(Spd+Spm)在贮藏后期显着高于对照,说明热处理后贮藏后期黄瓜体内Put的积累大于Spd和Spm的积累,也表明腐胺与冷害的关系比后两者更为密切。多胺合成抑制剂(DCHA和D-arg)可以延缓和降低黄瓜果皮内源Put、Spd和Spm含量的升高。 热处理和多胺处理能减缓不饱和脂肪酸的下降,保持较高的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热处理和多胺处理使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下降减缓;热处理使脂肪酸不饱和度下降减缓,多胺处理促进了高价位不饱和度脂肪酸的合成,可见多胺可调节脂肪酸的代谢途径。 研究表明热处理和多胺处理可以提高细胞内膜系统的稳定性,抑制膜脂过氧化,提高黄瓜对低温的适应和抵抗能力。电镜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细胞内不同细胞器对低温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其中叶绿体对冷害的敏感性最高,线粒体次之,其它细胞器较弱。热处理和多胺处理是可延缓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膨大和膜结构的破裂,提高细胞膜和液泡膜的稳定性,抑制细胞核的变形,核仁、核孔和核膜的一系列衰老变化,减少胞间层增厚、高电子密度物资的大量积累以及胞间腔的不断增大。 研究证明多胺含量的增加是热处理减轻冷害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适宜的外源多胺处理也可以代替热处理达到减轻黄瓜贮藏冷害的效果。
张晓勇[5]2008年在《枇杷果实冷害及其抗冷性诱导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枇杷原产于我国南方,风味佳美,营养丰富。目前,枇杷的主要贮运方法是低温冷藏,低温虽然可以有效抑制果实腐烂的发生,但会出现冷害现象。为了研究御冷技术,提高果实抗冷性,本实验以解放钟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cv. Jiefangzhong)为试材,贮前进行热处理(38℃,15h),测定枇杷低温贮藏期间的生理作用、组织酶活性的变化、有机酸代谢、蛋白合成的变化,并通过质构分析对果实贮藏品质进行评价,石蜡切片观察果实显微结构,研究枇杷果实采后冷害,以及热处理诱导果实抗冷性的机理。热处理能够有效减轻枇杷低温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表现为热处理组枇杷果实冷害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延缓了冷害的发生,减轻了冷害症状,还能够抑制果实呼吸速率和失重率的上升,降低果实丙二醛含量,抑制膜透性的增大,提高果实出汁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冷害的发生与果实组织中一些酶有关,而热处理提高了果实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时又抑制低温贮藏期间枇杷果实多分氧化酶(PPO)和脂氧合酶(LOX)酶活性的提高。热处理增强果蔬低温冷藏中的抗氧化能力,使枇杷果实机体对低温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冷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出枇杷鲜果中含有苹果酸、乳酸、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微量的富马酸等6种有机酸,其中以苹果酸为主。热处理能够减缓枇杷低温贮藏期间有机酸的代谢,维持适宜的糖酸比,较高的抗坏血酸水平,热处理还能使枇杷维持较好的品质。蛋白合成变化是果实对逆境胁迫的响应,经过热处理后的枇杷果实能够提高在冷藏期间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的含量,高水平的蛋白含量与果实的抗冷性相关。热处理诱导果实合成一系列蛋白,分子量从17.0 kDa到95.0 kDa。热处理能够减缓果实硬度、凝聚性、咀嚼性等TPA参数的下降,提高果实贮藏品质。冷害发生会对果实细胞造成损伤,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热处理能够提高枇杷果实在冷藏期间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同比对照组,热处理组果实的细胞损伤程度更轻,有效地减轻了果实冷害的发生。这与果实贮藏期间冷害指数的测定结果一致。关于热处理诱导机理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应用热处理减轻枇杷冷害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此来延长枇杷低温贮藏期限,延长其货架寿命,获得更好的贮藏品质,达到更大的经济利益。
沈鹤忠[6]2010年在《低温贮藏引起番茄冷害的机理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综述了番茄在低温下贮藏时冷害发生的机理,并重点介绍了抑制番茄冷害的几种措施,最后提出了一些减缓和控制低温冷害的研究方向。
罗自生[7]2002年在《热处理诱导采后柿果抗冷性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发现适当的热空气处理可诱导柿果的抗冷性。为此研究了热空气处理和对照(未处理)柿果在1℃下贮藏及20℃下后熟期间内源多胺含量、活性氧清除酶、脂氧合酶、脂肪酸组分含量、细胞壁水解酶、细胞壁组分含量及特性和细胞壁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以探索热处理诱导柿果抗冷性的机理,结果如下: 柿果在12℃下可贮藏20—25天;在8℃下可贮藏35—45天;要贮藏50天以上,要求在4℃或以下的低温下贮藏。但柿果在低于4℃下贮藏20天后,移到常温下后熟时,又容易出现冷害症状,引起代谢失调和紊乱。表现为:外观色泽灰暗,有灰褐色斑点,局部凹陷、水渍状,严重果变黑;未成熟果实不能正常成熟软化;果肉风味平淡、褐变,局部发生果肉凝胶化(flesh gelling);果汁粘稠,果肉出汁率降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和果皮细胞膜透性异常增加。 适当的热空气处理减轻了柿果低温贮藏引起的冷害,其中以48℃热空气处理3小时和44℃热空气处理4小时的效果最佳,其冷害指数远低于对照。这两种处理均可抑制柿果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和果皮细胞膜透性的上升;促进果实正常成熟软化,降低果汁相对粘度低,提高果肉出汁率,但对TTS含量影响较小。但柿果经52℃热空气处理2小时,容易引发热伤害,对果实贮藏反而不利。 柿果Spm、Spd和Put的积累水平与冷害的发生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Spd(-0.923)>Spm(-0.904)>Put(-0.781),Cad与冷害的关系不明显。热空气处理(48℃,3h)可以增加柿果内源多胺含量(Spd,Spm,Put,Cad),减轻柿果冷害的发生。 柿果贮藏期间SOD、CAT、APX和GR活性降低,LOX活性增加。热空气处理(48℃,3h)延缓了CAT、APX和GR活性的降低,抑制了LOX活性的上升。 柿果冷藏期间脂肪酸各组分变化很小,当移至20C下后熟时,棕搁酸。硬脂酸和油酸的相对含量增加,亚油酸、亚麻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和 IUFA下降,促进冷害的发生。热空气处理(48 OC,3 h)延缓了亚油酸。亚麻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和 IUFA下降,以亚麻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最为明显,延缓了冷害的发生。 柿果后熟软化与 PE、exoPG、endoPG、p-Gal、Xyl和 Cx活性上升有关。热处理柿果 endoFG、D-Gal和 Xy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而PE、exo{G和 Cx活性与对照柿果间无明显差异。冷害柿果无法正常软化与 endo-PG、p-Gal和 Xyl受到抑制,CSP、SSP和 ASH不能正常降解有关。 冷藏期间柿果的 CWM含量略有下降。当移到 20 C下成熟时,CWM含量迅速下降,热处理柿果的CWM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柿果冷藏期间细胞壁各组分含量和粘度均无明显变化。当移到20OC下成熟时,WSP含量迅速上升,热处理WS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WSP相对粘度迅速下降,但热处理柿果的 WSP相对粘度低于对照。CSP、SSP、ASP和 ASH含量和相对粘度下降,热处理CSP、SSP、ASP和 ASH含量和相对粘度低于对照。柿果的 a-纤维素含量迅速下降,热处理a-纤维素含量低于对照。 柿果刚采收时,细胞壁结构完整,初生壁在中胶层的两边。在常温下后熟3天后,中胶层溶解,只剩下及少量排列松懈的微纤丝,初生壁局部被水解酶降解,甚至断裂。热处理柿果与正常成熟果类似,但中胶层溶解不完全,仍有大量微纤丝存在,但结构完整。冷害柿果细胞壁结构完整,初生壁加厚,中胶层少量溶解。 文中通过分析柿果冷害与内源多胺含量、活性氧清除酶、脂氧合酶、脂肪酸组分含量、细胞壁水解酶、细胞壁组分含量及特性和细胞壁超微结构的关系,对柿果冷害发生机理和热处理诱导柿果坑冷性机理进行了讨论。
芮怀瑾[8]2009年在《CaCl_2和热处理对枇杷果实木质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枇杷为我国南方特产水果,果实柔软多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枇杷果实成熟于高温多雨的初夏时节,采后在常温条件下不耐贮藏和运输,极易变质腐烂而失去商品价值。低温贮藏可有效抑制果实腐烂的发生,但同时会出现果皮和果肉粘连,果肉由柔软多汁变为质地生硬、粗糙少汁的木质化败坏症状,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从而缩短果实的贮藏期。因此,研究枇杷果实采后木质化败坏的机理及其控制技术,已成为解决枇杷果实贮运保鲜问题的关键。本论文以枇杷果实(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试材,研究了“解放钟”和“冠玉”枇杷果实采后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木质化败坏的差异及其内在机理,研究不同条件CaCl2和热处理对冷藏枇杷果实木质化败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期为枇杷果实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解放钟”枇杷果实在常温及低温下均出现木质化败坏症状,表现为硬度上升,出汁率下降和果心褐变等现象,且低温下木质化症状比常温下严重。“冠玉”枇杷果实在两个贮藏温度下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木质化败坏症状。进一步研究发现,“解放钟”果实内木质素含量及合成相关酶PAL、POD和PPO活性显着高于“冠玉”果实,水溶性果胶含量显着低于“冠玉”果实。同时发现,“冠玉”果实比“解放钟”果实能更有效的保持细胞内较高的SOD、CAT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较好的维持活性氧代谢的平衡。此外,“冠玉”果实内的LOX活性较低,细胞膜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较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低温贮藏果实的上述指标变化要大于常温贮藏果实。这些结果表明,枇杷果实的木质化败坏是一种衰老现象,不适当的低温引起的冷害会促进果实衰老,即促进果实木质化败坏。不同品种枇杷果实木质化败坏存在显着差异,“冠玉”枇杷果实具较好的抗木质化败坏能力与其具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关。2.1.0%CaCl2处理可显着抑制“解放钟”果实硬度的升高,出汁率的下降和果实褐变的发生,并对延缓TSS和TA含量的降低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减轻果实木质化症状,保持果实品质。1.0%CaCl2处理通过抑制PAL、POD和PPO等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上升及参与果胶物质相互转化的PG活性的降低,维持果实内较低的木质素和原果胶含量以及较高的水溶性果胶和TP含量。另外,1.0%CaCl2处理能保持较高的SOD、CAT和APX活性,减少O2-和H2O2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抑制PLC、PLD和LOX对细胞膜的降解和过氧化作用,保持细胞膜脂肪酸较高的不饱和度。这些结果表明,钙处理可以通过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持较高的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减轻枇杷果实冷害即木质化症状。3.38℃,5h热处理可显着抑制“解放钟”枇杷果实在冷藏过程中的木质化症状,抑制PAL、POD和PPO等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升高和PG活性的降低,减少木质素和原果胶含量的上升及水溶性果胶含量的下降。38℃,5h热处理还可以维持较高的SOD、CAT和APX活性,减少O2-·和H2O2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同时维持较低水平的LOX和PLD活性,使果实保持较低含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较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从而保持细胞膜脂肪酸较高的不饱和度。这说明热处理可以通过有效维持活性氧和细胞膜脂肪酸代谢的平衡,诱导果实产生较好的抗冷害能力,从而防止果实的木质化败坏的发生。
侯建设[9]2004年在《模拟舰船条件下蔬菜采后生理和保鲜的研究》文中指出保鲜期短、损耗严重是限制舰船远航期间新鲜蔬菜保障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多数舰船不利于蔬菜保鲜的冷藏条件、包装方式和其他因素,为充分发挥现有舰船冷藏库的保鲜能力,延长叶菜和果菜保鲜期,对模拟舰船冷藏条件下,常用叶菜和果菜采后生理和保鲜进行了研究。并将保鲜与保障结合起来对舰船远航期间蔬菜保鲜保障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1 小白菜采后外叶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较快;SOD、CAT和APX活性变化较大,4d后迅速下降,特别是CAT活性降幅更大;POD活性先逐渐增加,6d后急剧上升;MDA含量缓慢增加,4d后急剧上升。内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缓慢,SOD和CAT变化很小,并保持较高水平,APX活性较高,下降缓慢,POD活性和MDA含量均无显着上升。这些结果表明小白菜采后叶片衰老是活性氧代谢失调、膜脂过氧化加强的结果。 菠菜在2℃或9℃下冷藏期间,SOD活性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9℃下菠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Hue angle值、CAT、APX和GR活性迅速下降,MDA快速积累。2℃低温延缓了CAT、APX和GR活性下降,阻止了MDA含量的上升,抑制了叶绿素含量和Hue angle值的下降,延缓了菠菜的衰老。结果表明冷藏条件下菠菜叶片的衰老与H_2O_2清除酶活性下降导致的氧化胁迫有关,低温通过延缓H_2O_2清除酶活性的下降,减轻氧化胁迫,从而延缓叶片衰老。 2 模拟舰船冷藏条件下,菠菜、韭菜、小白菜和芹菜(常温)直接装在塑料筐中贮藏时,失水很快,遭受严重水分胁迫。保水处理组失水很少。与保水处理相比,采后水分胁迫促进了菠菜、韭菜和小白菜叶片及芹菜叶柄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提高小白菜的黄化指数,降低韭菜Hue angle值,表明水分胁迫加快叶菜采后衰老。
周枫[10]2016年在《采收成熟度、1-MCP和乙烯处理对番茄果实冷害和贮藏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冷敏性植物,果实低温条件下易发生冷害,影响其商品价值,因此研究番茄果实冷害的发生机理对实现春冬季贮藏、长途运输和销售具有重要意义。采收成熟度、1-MCP、乙烯处理均可影响果蔬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且不同果蔬对其响应结果不同,为研究不同成熟度、1-MCP、乙烯处理对番茄果实冷害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以‘金冠五号’番茄果实为试材,研究采收成熟度(绿熟期、白熟期、转色期和粉红期)、1-MCP(1μL/L)和乙烯处理(0.05%和0.1%)对番茄果实冷害和贮藏效果的影响,并从活性氧代谢和细胞壁物质代谢角度分析不同处理番茄果实耐冷性差异的原因,以期为番茄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1.采收成熟度对番茄果实冷害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度低的番茄果实更易发生冷害,贮藏结束时,绿熟期番茄果实冷害指数分别是白熟期、转色期和粉红期的1.57倍、11.88倍和20.09倍;与低成熟度番茄果实相比,高成熟度番茄果实贮藏效果较好,能够正常软化转色,TSS、Vc、总酚和番茄红素含量显着高于低成熟度;贮藏结束时,粉红期细胞膜透性低于绿熟期21.32%,MDA含量低于绿熟期0.78 nmol/g。2.采收成熟度对番茄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成熟度番茄果实相比,高成熟度番茄果实O2-和H2O2生成较少;与高成熟度果实相比,低成熟度果实中SOD、APX和GR活性峰值提前9d出现,且活性较低;成熟度高的番茄果实POD和GR始终显着高于低成熟度。番茄果实冷害的发生与其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成熟度番茄果实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与细胞膜透性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02-对低成熟度番茄果实细胞膜透性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最大,POD对高成熟度番茄果实细胞膜透性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最大,这说明高成熟度番茄果实的高POD活性和低O2-是其耐冷性强的重要原因。3.采收成熟度对番茄果实细胞壁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成熟度和高成熟度番茄果实细胞壁代谢主要差异在于果胶质的降解程度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不同,低温胁迫抑制了低成熟度番茄果实PG和Cx活性上升,造成其果胶质的降解受阻。番茄果实硬度的异常变化是其冷害的主要表现,对各成熟度番茄果实细胞壁代谢相关指标与硬度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CWM对低成熟度番茄果实硬度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最大,PG对高成熟度番茄果实硬度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最大,这说明高成熟度番茄果实高的PG活性和低的CWM含量是其能正常软化的重要原因。4.1-MCP和乙烯处理对番茄果实冷害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1%乙烯处理的番茄果实冷害指数最低,贮藏结束时,仅为1-MCP处理的8%;经0.1%乙烯处理的番茄果实贮藏效果最好,1-MCP处理的番茄果实贮藏效果最差,乙烯处理促进了果实的正常后熟软化和颜色的转变,抑制了TSS、总酚、Vc含量的下降,促进了番茄红素的合成,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上升,抑制了MDA含量的积累。5.1-MCP和乙烯处理对番茄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处理能够显着抑制O2-和H2O2含量积累,提高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对各处理的番茄果实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与细胞膜透性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O2-对1-MCP处理和CK组番茄果实细胞膜透性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较大,O2-、SOD和CAT对乙烯处理番茄果实细胞膜透性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均较大,这表明乙烯处理提高了SOD和CAT活性是减轻其冷害的重要原因。6.1-MCP和乙烯处理对番茄果实细胞壁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处理能提高PG、PME和Cx活性,促进细胞壁物质的降解,果胶质的增溶。对各处理的番茄果实细胞壁代谢相关指标与硬度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CWM对1-MCP处理和CK组番茄果实硬度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最大,PG对乙烯处理番茄果实硬度变化影响的直接作用最大,这表明乙烯处理提高番茄果实PG活性是促使其正常成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贮前热处理减轻番茄冷害机理的研究[D]. 肖红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2]. H_2O_2对冷敏型果蔬采后抗冷性的影响[D]. 刘扬. 天津大学. 2009
[3]. 枇杷果实低温冷害机理及热处理对减轻冷害效应的研究[D]. 张四奇. 集美大学. 2007
[4]. 热处理对黄瓜多胺的影响及减轻冷害作用机理的研究[D]. 乔勇进.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5]. 枇杷果实冷害及其抗冷性诱导机理的研究[D]. 张晓勇. 集美大学. 2008
[6]. 低温贮藏引起番茄冷害的机理及防治措施[J]. 沈鹤忠.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7]. 热处理诱导采后柿果抗冷性机理的研究[D]. 罗自生. 浙江大学. 2002
[8]. CaCl_2和热处理对枇杷果实木质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芮怀瑾.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9]. 模拟舰船条件下蔬菜采后生理和保鲜的研究[D]. 侯建设. 浙江大学. 2004
[10]. 采收成熟度、1-MCP和乙烯处理对番茄果实冷害和贮藏效果的影响[D]. 周枫. 沈阳农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