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中国和欧盟面临的共同任务”国际研讨会综述_欧盟论文

“就业:中国和欧盟面临的共同任务”国际研讨会综述_欧盟论文

“就业——中国和欧盟共同面临的任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欧盟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4月28—30日中国欧洲学会召开了题为“就业——中国和欧盟共同面临的任务”国际学术讨论会。应邀参加本次讨论会的有来自中国和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学者、教授以及政府就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官员共100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教授,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代办迪丽女士,欧洲联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斯普瑞克先生应邀到会并在开幕式上祝词。他们的祝词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看法:在此时召开有关中国和欧盟就业问题的国际研讨会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尽管欧盟和中国在地理、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在近年来,欧盟成员国和中国均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如何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缓解就业困境已成为欧盟和中国所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中欧双方在就业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都是与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关,而且各种经济因素之间在相互作用的方式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为中欧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欧洲联盟第5部部长顾问文图里尼先生和中国欧洲学会会长裘元伦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社会政策和就业内容”和“中国就业现状与政策”的主题报告。应邀到会的还有欧盟驻华使团及欧盟主要成员国驻华使领馆的工作人员和在京的主要报刊的新闻记者。赞助本次会议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欧方主任参加了讨论会。在为期2天的讨论中,中欧双方的学者和教授围绕着以下4个专题——中欧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因素,反失业及激活劳动市场政策,就业与福利保障——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就业战略——协调欧盟成员国的就业政策

1973年石油危机以前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的失业率约低于3%,此后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90年代以来欧盟成员国的年均失业率始终保持在11%左右。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陷入了“高失业,高通涨,低增长”的经济困境,欧盟成员国间的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如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0%以上,是成员国中失业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而荷兰的失业率约为7%左右。来自欧盟的学者和教授认为欧盟失业的原因在于欧盟成员国未能及时应付宏观经济震荡,同时未能促使劳动市场现代化。

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各国均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欧盟委员会的“欧盟就业”年度报告是欧盟成员国为解决失业问题和协调各国就业政策而提出的一些列就业行动战略。而欧盟真正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欧盟各国经济政策的优先考虑的行动目标则体现在1997年6月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中。亲自参加阿姆斯特丹条约签署工作的欧盟第五部部长顾问文图里尼先生在“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社会政策和就业内容”的主题报告中高度评价了阿约对就业问题的重视。阿约中首次写入有关就业的条款。此后在1997年11月份召开了就业问题特别首脑会议,成员国将就业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扩大就业,协调成员国间的就业政策,通过发展协调的就业战略,来加强各国就业政策的效果,并进行就业试点,建立就业委员会。15国政府首脑强调将就业“作为共同关心的事情”。因为欧洲就业问题是所有成员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欧洲经济正在日益变得更加依赖,只有集体行动才能解决问题。阿约之后,欧洲理事会开始介入制定解决欧盟就业问题的政策和行动框架,其总的指导方针是将其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政策和劳动市场政策,较前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就业和劳动市场委员会,社会伙伴(欧盟一级的雇主和雇员组织)在就业的行动框架中将拥有发言权。解决就业问题在于欧盟各成员国,欧盟将发挥协调和促进作用。

福利国家的改革和荷兰浮地模式的启示

在本次讨论会上中欧双方学者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列因素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就业保护年限的长短,最低工资,社会福利保障金,工会的力量,通货膨胀率,工资税等。从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福利国家的福利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僵化。

会上有代表从福利国家和劳动力市场弹性的角度提出了欧盟失业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是指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变化进行反应的灵敏程度,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可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把失业率压到尽可能低的程度。福利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制度刚性表现在3个方面:西欧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收入所占的比重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社会保障收入的比重越高,劳动力成本的弹性也就越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下形成劳动力成本的社会环境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弹性都要低些。从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上看,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对短期和长期实际工资刚性都起着加强作用,工资弹性远不如美国和日本。西欧各国的制度刚性导致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为此福利国家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有转变机制,提高劳动力市场弹性的意思,西欧国家通过间接地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在劳动力成本总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要素,地区和年龄等方面的分布弹性,以及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劳动时间的灵活性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敏度,从而达到减少失业的目的。

在欧洲福利制国家中,荷兰的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相对比欧洲其他福利国家要好得多。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经济系教授穆依斯肯先生将荷兰较好的就业形势归结于荷兰浮地模式的创立。目前荷兰已被公认为社会和谐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楷模。他认为荷兰“浮地模式”深深植根于荷兰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讲究的是认同和团结,协调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是团结和社会保障,平等和公平的概念,并通过思考和认同而非命令和强迫来解决分歧和冲突。这种典型的荷兰模式对工资的构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荷兰工资的形成一般都在行业层面和中央层面进行的,宏观环境对工资形成具有很强的反馈作用,政府也深深地介入工资谈判之中。荷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体现了团结和公平原则。公平即雇员间的工资差异不会太悬殊,不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可以得到相当于最低工资水平的社会保证金。各个阶层能够接受工资的缓慢增长。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也导致了严重的懒散性,大量的闲散人口导致雇员的净收入水平增长困难。荷兰不得不付出很大的努力使闲散的劳动力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本次研讨会还讨论了中国的就业问题,不少中国学者和有关部门的研究者提交了许多论文,分析了中国就业现状与政策,引起欧洲学者的注意,中欧学者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但限于篇幅,有关中国就业问题的讨论情况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标签:;  

“就业:中国和欧盟面临的共同任务”国际研讨会综述_欧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