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 金坛 213200)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近半年来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5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不良事件,确保手术的成功。
【关键词】 护理干预;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283-01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所致,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骨科、普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好发部位为下肢,若预防、处置不当,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文献报道:DVT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动态相互作用产生,其中以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壁的损伤三大因素而致病[1]。本研究选择近半年在骨科住院的患者,系统的实施护理干预后,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5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现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07月~2015年12月收治骨科手术住院患者50例,其中,脊柱术后8例,下肢术后30例,骨盆及其他部位12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3.7岁。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为卧床时间5周以上。对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如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的功能锻炼指导,结合使用机械性的预防措施及预防性药物治疗等方法实施临床护理。
1.2.1 DVT的护理评估 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对各类危险因素全面评估如长期卧床及肢体制动,肥胖及老年患者,吸烟及便秘患者等,对具备DVT危险因素的患者要积极预防,采取干预措施。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受伤后或手术后心情不佳,科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讲解DVT危害性及预防DVT的重要性,以取得理解与配合。同时做好控烟教育[2],保持无烟环境,烟中尼古丁即会引起血管内膜损害,有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粘滞度增高,术前一周,嘱患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防止血液黏滞度增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多食低脂肪、富含纤维素饮食如鱼汤、黄鳝、新鲜蔬菜等,多饮水:饮水量2000~3000mL/d,防止血液浓缩,使之水化,降低血液粘稠度[3]顺时针按摩腹部100次/d,逆时针按摩腹部100次/d,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屈髋≥90?,影响血液回流。患肢予以抬高,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静脉回流。抬高患肢时,禁止在蝈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同时加强患肢保暖。
1.2.2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避免在下肢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左下肢反复穿刺。留置针不宜留置时间过长,以防加重静脉血栓或新发静脉血栓症状[4]。偏瘫患者避免患肢输液,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输注对血管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并缓慢输注,必要时重新建立静脉通道。
疼痛护理:作为术后应激反应的首要表现,严重、长时间的疼痛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发生DVT的危险增加,且不利于术后康复锻炼的开展。因此,应观察、了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嘱其通过聊天、看报、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配合医生及时使用镇痛药物、镇痛泵等减轻疼痛。这样才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预防DVT的发生。
1.2.3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指导患者主动做足趾的屈伸活动、踝泵运动及蹬腿运动,根据病人情况,从5次/d,10~15下/次开始,循序渐进。帮助患者进行由跟腱起自下而上地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5次/d,10~15min/次,定时更换体位,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收缩锻炼,以不疲劳为宜。进行除患肢以外的全身各关节主动功能运动,3~5次/d,10~15min/次。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至少10次/d。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间歇充气压力泵的使用:有关文献报道:术后用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能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对DVT有一定的预防作用[5]。使用弹力绷带从足背至大腿根部,由下至上包扎患肢,包扎7~14d。也可使用抗血栓压力带。
1.2.4预防性用药及护理 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阿斯匹林、华发林钠等抗凝药物,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情况,询问患者有无头疼、恶心,观察皮肤、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刺点有无出血、渗血,有无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疼痛,有无痰中带血等,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黑便、血便、血尿等,及时发现病人的出血倾向。注意患者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定期监测凝血像,应遵医嘱正确使用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等抗凝药物预防DVT;围手术期尽量避免下肢穿刺输液,同一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包括伤口引流的量和性质、伤口外包敷料的情况等,发现特殊问题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结果
50例患者全治愈出院,未发生均深静脉血栓。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引起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缺乏运动,肥甘厚味,使得血液高凝,又加之各种临床手术的实施,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DVT的防治工作重在预防,护理人员不仅要认真评估各种危险因素,更要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同时重视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属参与预防与护理,相信随着医护人员对DVT的重视和临床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从根本上杜绝DVT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骨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对DVT评估、静脉保护、健康宣教、功能锻炼、用药护理等,研究结果显示50例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说明加强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采用抗凝、抬高患肢、抗血小板聚集、休息等综合治疗的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尽量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床活动和适当的功能锻炼,建立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防止便秘,嘱患者戒烟,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庞春艳.浅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迸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3):6115.
[2]戚培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4):53.
[3]郭宝珍,张水银.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3,20(3):47.
[4]寿月琴.下肢静脉栓塞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29):6.
[5]何宣莹,罗盛清.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干预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70.
论文作者:陈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骨科论文; 术后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发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