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教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知识经济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对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经济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在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知识经济与人才资源
悄然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1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2 )信息和通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3 )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4)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知识竞争。知识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本和财富。谁拥有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谁便能克敌制胜;谁拥有知识越多,谁也愈能在竞争和较量场上扬威。由此而看,知识经济是人本经济,是学习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离不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知识的创造、发现、发明为基础,而知识的创造、发现、发明、应用和传播都离不开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知识创造的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人是知识运行的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以人才资源素质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2.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战略
知识经济是智力经济、人本经济。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教育与培训战略计划。克林顿当选美国第53届连任总统后,向美国第105届国会联席会议发表了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其中约1/3 的篇幅涉及教育及教育改革,宣称此届政府在4 年任期内把教育放在“最优先地位”。
90年代美国科技教育的基本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重,“文化脱盲”与“科技脱盲”并重是90年代科学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2 )科技不仅要适应现实的科技革命的需求,而且要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的要求,科技教育的目的重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培养尖端的科技人才。(3)把科技教育的发展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不仅要加强正规教育的科技教育,成年人也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地提高科技素养和科技能力。(4)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把科技教育列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5)进一步加强国家干预,加强政府教育投入, 把编订和推行统一的全国课程标准作为提高科技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6 )体现“提高教育质量与追求教育平等”相统一的思想,把普及社区高等教育,而不是把高科技知识层层下放作为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和科技教育质量的手段。
二战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以精明、进取而著称的日本人,既承认科教在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的作用,又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到日本科技教育存在的缺陷。日本历来重视应用技术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致使日本经济、技术提升到一定高度之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大的障碍。危机意识极强的日本人感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能使用知识而不能创造知识、生产知识,将会遭到灾难性打击。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其主要侧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科技化和信息化;(2)教育国际化,日本政府希望在国际社会中作出贡献,教育在使日本国民理解本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具备同外国人进行友好交往和充分开展思想交流的能力;(3)教育终身化;(4)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一方面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最显著的内容,强调日本教育不能再继续培养标准化和模仿性人才,应加强基础研究,重要的是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人才,并注重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富有灵活性。教育改革的宗旨在于不偏向智育,充满人的精神和人格主义观念,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和献身社会的精神,具有纯真的理想和强健体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3.我国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既然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教育必将是发展科技技术,提高知识经济水平的基础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问题:
(1)教育普及情况
我国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我国实行的从小学到初中的国民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普及性的教育,目的是让国民掌握基础和核心课程中的重要知识。但由于我国初等教育中存在着地区不平衡、观念落后等问题,边远和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儿童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的现象。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在15—24岁的青年中,文盲占5.72%,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85.71 %,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12.46%,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更少,所占比重仅为1.83%。
(2)人才培养模式情况
我国人才培养方式主要依靠教育,而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着跟高考指挥棒转的问题,使整个教育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局面,教育刻板划一性严重,导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的片面性、僵化性,过分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突出标准统一性和目标一致性,忽视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个性难以充分发展。
(3)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创新思想的培养
我国教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育目标是应付考试和掌握知识,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贯彻着对书本的灌输式教育。灌输知识多,教导学习方法少,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更少,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严重缺乏。
(4)文理截然分开,知识片面性
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大学起(实际高中开始)文理截然分开,学理工的不学人文科学、不学经济学,其文学水平只停留在高中水平,缺乏人文精神。而学文科的不学科学技术、不学数学,大多数人的数学只停留在初中水平,造成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严重分离。
4.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既要看到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又必须抓住机遇,学习和借鉴别国素质教育发展战略,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首先,要确定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需要什么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就不仅仅是学历或职称了,而应该是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的知识型人才。
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需要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这些全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勾画出了大致轮廓,并为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寻找到了途径。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更应注重科学技术思想和创新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面向21世纪,使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社会变化,具备科学、技术及其他所有领域特别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科学技术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它富于想象,能使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科技教育改革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应该像听音乐一样,成为赏心悦目之事。其次,重视科技教育中学生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把“学”科学技术变为“做”科学技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重要。
第三,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比翼齐飞。要彻底打破传统文理截然分开的教育模式,培养健全的人格。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形成了传统的重文轻理现象,认为科学技术是雕虫小技,使得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然而近代随着国门逐渐打开,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造成重理轻文的现象日益严重。设想一个不懂得中国历史,不了解长城、黄河,不懂得哲学智慧,不了解《大学》、《中庸》,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怎能为中华民族献身?为中国服务?又怎能对民族、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第四,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必须加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如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人类以系统论、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为内容,形成了新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在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感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问题,即科学技术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掠夺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许多新问题,人们更加关注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而传统的理科教育不涉及社会。但是自然和社会毕竟不能绝对分开,彼此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另一方面大工业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使科学技术人员猛醒:自然离不开社会。这是科学文化认识史上的大飞跃。STS教育正是在这个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腾飞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所以在人才培养教育中,要加大STS教育的力度,让受教育者在科学、技术、 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发展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