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国际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谈到地理学的国际发展趋向,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地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这样才便于我们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1 如何认识地理学
关于地理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门科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台湾大学一位教授,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出版的大学地理学教科书“开宗明义”对地理学所下的定义汇总了一下,竟有33条之多,真可说是众说纷纭。其实这也并不奇怪,任何一门科学,人们给它下了一个定义之后,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都会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地理学也不例外。其所以对地理学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主要原因有3条。 第一,地理学本身在发展;第二,地理学在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第三,地理学内部有若干小专业的分化,如果站在小专业的角度来看待整个地理学,往往产生不同的片面性的看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一段话,他说:“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也不例外。它研究的中心内容,必然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发展得很早,在中国,至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地理学的起源,是由于人要生存,要不断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因此要与自然界打交道,发生关系,从而观察自然界、认识自然界、适应自然界、利用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要把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记录下来,并逐步从零星的知识变成较系统的知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早期的古书,如《周易·系辞》就说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其余还有《尚书·禹贡篇》、《山海经》等等都是古代人们对地理环境观察的记录。到距今1000年,从宋朝开始,直到明清,各地广泛开展编纂地方志,是一种地区性的百科全书,包括了对各个地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可以说是古代的地理信息库。古代地理学往往和哲学、史学、文学交织在一起,它的个性并不显著。后来到了中世纪地理大发现,人们对地理是个球体的认识比较明确了。在欧洲又经过文艺复兴、产业革命,近代的科学技术逐渐产生,地理学此时也有所发展。单纯地记录描述环境就不够了,而试图进一步解释环境和各种地理现象,于是近代地理学就开始诞生了。
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von Humboldt)说得好, 他说地理学是关于地球表层的科学。所谓地球表层就是大气的下层、地壳的上层、水陆气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自身所构成的圈带(有人称为“智慧圈”)。地理学就研究地球表层这5 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各方面地理知识的积累、系统化、数理化,由描述到解释,这就是近代地理学。到了1874年,德国柏林大学首先开设了地理学讲座。这件事情很重要,表明了要培养地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客观社会对地理学有所需求,也标志着地理学在百科之林有了它独特的地位。在大学开设地理课,是近代地理科学确立的标志。中国是1921年才在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里设立了地学系,因此,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比西方迟了三四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理学通过和其他学科交叉,同时在方法手段上也有所革新,逐步形成现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除了要描述、解释地理环境和人文现象以外,还要研究它们的规律性问题。所以它比近代地理学又跨进了一步。 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 从“古代地理学”(Ancient geography)到“近代地理学”(Modern geography)再到“现代地理学”(Contemporary geography),它本身的内容和研究重点都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各国地理学存在地域差异性。各个国家由于发展的历史过程、民族构成、地理环境不一样,经济、文化基础不一样,因而它对地理学的要求不一样。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就不一样。于是,每个国家的地理学有着各自的特点,这是地理学本身的地域差异性。
近代地理学发展最早的是德国。 德国的地理学重点是研究景观(Landscape),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括人文景观。在自然景观方面,他们着重研究地貌;人文景观方面,他们着重研究聚落,也就是居民点,包括乡村和城市。德国学派的影响遍及中欧、北欧,乃至东欧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其影响是比较重要的。
第二个学派是法国学派,他们是以人地相关论为其指导思想,以区域作为其研究主体。德国一些地理学家把环境的作用看得比较重,这成为后来在美国发展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一个基础。法国学派并不把环境的作用当成决定性的因素。他们认为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应处于更重要的主动地位。因而,自然界或环境只是提供人类活动的一种“机遇”(Possibility)。它们相互关系不是谁决定谁。 这种理论我们叫做“或然论(Possibilism)”的学说, 这是法国地理学派的理论指导思想。他们主张地理学应根据这一思想来研究各地区的人地关系,他们把区域作为地理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国际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法国的水平是比较高的。法国地理学派的特点,往往把地理学与历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所以,在他们的大学里,地理系是摆在文学院的,甚至以“史地系”的形式出现的。法国地理学派影响主要遍于拉丁语系各国,包括法国、比利时,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受到拉丁语系各国殖民影响的拉丁美洲各国。
第三个学派是英国学派,他们兼容了德国和法国学派的地理思想。他们讲求实用,英国是殖民帝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他们要把地理学用来服务于国际贸易。因此,首先发展了商业地理学,研究各殖民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生产情况等等,为的是掠夺殖民地的资源来发展他们本土的工业。此外,还发展了应用地理学、城乡规划等研究。英国学派影响就更广了,大英帝国各成员国乃至所有英语国家都受其影响。
第四是美国学派,发展较迟,他们的个性特点不太显著,可说是包罗了西欧各国地理学说。
较出名的地貌学家戴维斯(William M.Davies)提出过“侵蚀轮回论”。他认为地貌发展可分幼年期、 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新构造运动,老年期地形可以更新为幼年期,又重新开始一个轮回。当时这一学说对地貌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还有一些美国地理学家把德国人对环境影响强调夸大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这有一定的偏差。30年代一位地理学家叫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写了一本书叫《地理学的性质》(TheNature of Geography)。他把德国、 法国近代经典地理学理论加以系统地整理,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地域差异”(Areal diffenrentiation)。这无疑把古代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分布的内涵大大提高了一步。这个“地域差异”理论曾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
第五是原苏联地理学派,发展更迟。二战以前,苏联是孤立的,其地理学的影响并无世界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苏联国力的增强,又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都按照苏联的模式来发展地理学,其中也包括中国。苏联地理学派的特点是特别注重自然地理。因为苏联地理环境并不太有利,位置偏北,气候寒冷,很多土地不能利用,所以他们很重视研究自然地理地域差异。对于自然区划、自然综合体研究得比较深,且发展了德国景观的概念,成为一个自然综合体和地理系统的概念,并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着重发展经济地理学,提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思想,有其特点。我们在50年代学习了原苏联各种地理思想,促进了中国地理学逐步向现代化发展。但是,苏联地理学有其弱点,就是受到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例如,批判人文地理学的多数分支,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认为都是唯心主义的学术思想,甚至称之为“伪科学”(Pseudoscience)。所以, 他们的人文地理学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只保留了经济地理学等少数分支。另外,又把地理学过于侧重自然方面,认为所谓地理学基本上就是自然地理,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科学的分支。并且说自然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纯粹的经济科学。这就出现了地理学的“二元论”思想,对于发展地理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在50年代也受其影响,人文地理学得不到发展。而且也割裂了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应有的联系。到了70年代有所纠正,把经济地理学内容扩大为社会经济地理学,把许多社会因素也联系起来考虑,以弥补其未发展人文地理学的欠缺。同时,原苏联也开始强调社会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联系的必要性。
第三个原因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地理学的专业分化(specialization)加快了。特别在苏联,不仅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出现,而且还分出三级学科。在大学,一开始就强调设立“专业”,以后又出现“专门化”,这对于训练地理人才是不利的。专业分得越细,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性就越差,而且割裂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由于地理学本身发展阶段不一样,各国地理学存在地域差异性,各个小专业对地理学的片面看法,因而对地理学就难以形成一个全面而确切的认识。 有人说, 到现在我们全世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地理学”(There is no one geography)。世界各国的地理学不会完全相同, 因为其工作重点也不一样,也就各有其特点。那末,地理学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有个外国地理学家很风趣地说:“地理学家所做的就是地理学。”所谓地理学家所做的就包括他想做而又被允许做的。我认为这倒是说得比较确切的,比较实事求是的。
2 中国的地理学
在解放前主要是按照英美的模式来发展的,是统一地理的思想,专业分化不很显著。在大学里,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共同必修课,到四年级才有选课,按照个人的志趣或者客观的需要略有所侧重。新中国建立后,基本上按原苏联模式发展,专业分得很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互不通气,这对于培养地理人才是非常不利的。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一切拨乱反正,地理学开始重新参考西方国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慢慢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发展地理学。我们有一点是作得很对的,即是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地理学要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每个阶段都要抓住它的重点工作。例如,在建国初期,由于我们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而很多地区基础资料不完备,因此中国科学院就组织边远地区的综合考察,来搜集各地区关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地方经济等等的基础资料,这为以后各个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依据。到了60年代,我们强调地理学要为农业发展服务,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农业区划的工作,这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到了80年代,根据国家需要,我们把国土开发、整治和规划作为全国地理界的重点工作。90年代,按照21世纪的议程,进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谋求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3 国际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第一个趋向是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愈来愈频繁,愈来愈广泛。科学与科学的交叉是必然的。因为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综合性的,不是仅靠那一门科学可以单独来解决的,必须要靠有关学科协同努力来解决。所以,有人说21世纪将是交叉科学的世纪。说明交叉科学的重要性。当然,这点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譬如说,我们搞的综合考察,虽然是多学科多兵种在一起工作,但各学科间的融合还很不够。只能说是做到multi-disciplinary,还没有做到interdisciplinary。 所谓交叉就是“interdisciplinary”,不是各种学科机械地加在一起, 而是起到有机结合的作用。的确,学科的交叉可以产生新的成果。例如,环境科学在70年代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地理工作者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地理工作者首先提出要研究环境,然后,生物学和化学工作者和我们呼应,共同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又譬如说,经济地理学者与搞规划工作的人共同创建了一门“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把“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定量分析,明确它内部的结构和发展的方向,这是两门科学共同交叉以后产生的学科。这种情况往往能把科学研究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区域科学与经济地理学这样的交叉,已经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了。
第二个发展趋向,在地理学内部,过去受到原苏联的影响有所谓“二元论”,自然地理学是一元,经济地理学是另一元。现在已经认识到,这样的分割,对地理学整体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就要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越来越靠拢,而且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快。根据从1980年以来,我参加4 次国际地理学大会,发现各次大会的论文中,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因为现在客观需求在人文科学方面更多一些。譬如,外国科研工作同样需要申请研究基金,而基金组织往往只资助新课题的研究,不再资助老课题。自然环境相对较稳定,人文景观变化就较快,因此,人文地理方面新课题就较多,容易得到资助。另外,从大学地理系本身的工作机遇来说,人文方面较多。大学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规划工作,包括城市规划、 区划规划或其他各种规划,这是由人文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地理学家来担任的。第二是GIS, 即地理信息系统,既有技术方面的,又有人文方面的。第三是教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都有平等的机会。总的来说,人文地理出路较好,这个现象近几年在我们中国也开始出现。
第三个趋向,就是强调地理学方法的革新。很多新发表的论文,都把方法论摆在很重要的地位。确实,地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应用计算机,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并把二者结合,搞模拟研究,以数字的模式来表达相关事物的内在关系。使地理学的研究通过数量的分析而能提升到规律性的总结、归纳, 这无疑是一个很大进步。 特别是GIS,目前已推广到各行各业,这就促进了我们的地理科学研究。
4 当今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在国际上研究的主要课题,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第一个重点课题与联合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有连带关系,就是要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谋求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本来就是我们地理学的主要用武之地,中国对此很重视,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我相信通过结合这个研究,可以把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期的主要地理学工作都纳入到这方面来。
第二个重要课题就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及其调控。什么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呢?那就是自然环境大系统和人类社会大系统,两个系统交叠处即所谓人地关系系统。把它的研究摆在地域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以地域为单元,来研究人地关系这个巨系统。这里面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既要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向,同时根据应用目的,又要加以整体的调控,调控的途径和调控的对策,都属于这个课题的内容。通过它,可以形成地理学本身的基础理论。所以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术上是基本建设,而且广泛应用到各方面,其实用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第三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地区资源系统和生产力布局。过去我们地理界研究资源往往是以单项研究为主。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各种自然资源相互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关系。每个地区各种资源存在于一个资源系统之中,它和当地生态系统又有着有机联系,当一项资源开发以后,往往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生态和资源系统。因而,为了更好地规划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就需研究一个地区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虑地区所有资源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在研究资源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来优化生产力的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发挥地区特色和区际协作的经济体系,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与地区经济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就要把生产力布局的研究与地区资源系统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生产力布局的基础考虑得更扎实一些。
第四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化(globalchange)已成为世界地理研究的一个热点,开始是从气候变化着手的,然后扩展到研究全世界整个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开始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认识到人的活动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于是进一步设法度量在变化过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这需要多学科的配合。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已经达到了十分明显的程度,因而有必要把人地关系纳入到地理过程的研究,以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我们研究的重点当然应该很好地具体化。例如,土地利用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气候的变化,而气候条件变化又影响到生物界的发展问题,可说一发牵动全局。我们要从综合的观点,联系到多因素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第五个课题,要着重研究地区综合发展的战略与规划。从地区赋存的资源和建设条件入手,探讨优化地区人地关系系统的具体途径,目标是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这就要开展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性,经济生产的地区分工和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以及区域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如何使国内地区发展由不均衡逐步达到均衡,另外还要考虑到区域发展决策和调控的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国务院搞的扶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实际上这种问题也可以纳进去。我们要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来研究我国参与亚太地区,特别是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以及和内陆周边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前景。
第六个方面,要研究国土开发整治的宏观调控问题。从80年代以来,地理工作者积极而广泛参与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国土开发整治和规划工作。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土开发整治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的论证。而且,当重大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对于地理环境或者生态系统,可能产生些什么影响,也就是工程建成以后的效益问题。这许多方面,都值得进行跟踪研究。
第七个方面,要研究乡村发展、城市化和城镇体系。以往对于乡村、城市的研究是分散进行的,实际上,这二者密切相关。所以,今后我们要加强城乡发展的规律研究,譬如城乡人口、城乡地域划分的科学依据、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机制的关系。还有城市密集地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地理扩散问题,不同类型地区的城市化和城镇体系的发展规律问题,如何保护、改善城市生态问题。目前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很快,不仅城市在不断扩大之中,新的城市在不断形成,而且乡村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这许多问题也就更显得重要。
第八个方面,要研究海洋经济与立法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陆地上的某些资源就要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因此,开发海洋已成为滨海国家的大事。历次国际海洋会议,就着重讨论海洋经济和立法问题。以往,我国在很多人心目中认为是大陆国家,但是忽略了我国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根据国际海洋法的规定,离海岸200海里之内, 是属于沿海国家的海域经济专属区,就是有义务来管理,也有权利来优先开发这个范围内的资源。为了摸清与我国有关的将近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的资源情况,并且为最后划定我国与海洋邻国之间的海洋经济专属区的问题作好准备,就有必要加强海洋经济和立法的研究。人们要着手研究黄海、东海、特别是南海海域的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以及沿海海岸带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现在,关于南海油气资源引起的周边很多国家对于南海宣布领土要求,这个问题愈来愈严重,已经提到国际议事日程上来了。
以上八个问题在国际上是研究重点,在中国尤其如此。我们中国发展地理学有其天赋的优越条件。首先,是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在人文方面讲,我们是56个民族共同建立的国家,又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而变化又大的国家,所以,不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有丰富研究内容。近年以来,又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出现多种多样新的问题,客观上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进行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以动态观点来了解地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更清楚地根据国际地理学发展的趋向,联系到本国的国情,来选择我们重点研究的方面,确定我们每个阶段的主攻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曾经编写了《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研究》的书,不久将由基金委出版。关于细节问题,可以参考该书。
收稿时期:1995-09-20
[*]本文为吴传钧院士1995年6月22 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所作的学术报告。后由本刊特约编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潘云唐根据录音整理成文,经作者审阅,同意在本刊发表。
标签:地理学论文; 地理论文; 经济地理论文; 环境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