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商民族商业该如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该如何论文,外商论文,民族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曾发出“救救国货”的呼声,保护民族工业的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事实上却是民族工业的品牌越来越少,一些行业几乎就全军覆没。当然也有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品牌,如海尔、联想等。但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在中国的大学的讲台上多次悲壮地说:“如果中国的民族工业都被打倒,我希望海尔是最后一个被打倒。”
今天又有人面对外商大量进入中国的零售业站起来呼吁:中国的民族商业还有救吗?是的,中国的零售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尽管目前国家对商业领域的开放还有所限制,但世界零售业的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万克隆、百盛等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摊位。尽管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仅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10%,但我国大中城市的大型零售业的经营现状却不能不令人担忧。如青岛的大型商场在外资企业没有进入之前经营的都还不错,自从这两年百盛、家世客、家乐福的进入,国营商业的赢利减少,亏损面加大,去年前3名的赢利单位中只有利群不是外商合资企业。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的态度如何?:是加大限制外商进入的力度,还是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战略?
加大限制外商的力度目前在中国政府行不通。今后政府只能是加大外商进入的力度,去年7月,中国颁布的《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从外商投资的地域、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的业态形式、经销方式以及外商投资的比例上都放开了限制。如开放的地域从原来的11个城市到所有的省会城市、首府和中心城市:开放的业态形式从单店到连锁店:经销方式从零售到批发:外商投资比例从外资不能控股到个别企业可以控股。国内贸易局局长在全国商品流通的会议上还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承诺在3到5年的时间内,逐步取消外商从事商品流通经营的一切限制。
可以想像中国今后几年国际零售企业会大量涌入,先不用说中国放开外商进入的力度,即便是以前,从1992年到1999年,中国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只有21家,但通过各种变通途径实际进入中国市场的多达300多家。
大量的外商进入,中国的民族商业该如何面对这一现实?
不错,世界级的零售商,他们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服务观念等都比我们高一筹,是可以带动我们的经营水平,这对我们是有好处,但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直接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来不断地发展自己。尽管许多外商声称开始是赔钱,主要是为了占领中国的市场,而这正是他们的策略之所在,因为中国是全世界最好的市场,是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零售市场。何况,中国零售业最薄弱的环节,如商业的物流领域特别是仓储、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商品加工包装等环节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所以外商的经营目的与中国政府引进外商进入零售业的初衷不一致。
不仅如此,现阶段外商进入中国零售业的侧重点是牌子的直接输入,很难想像庞大的中国市场上见不到自己的商业品牌。尽管有人曾经说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市场无边界,但谁也不可否认沃尔玛不是美国的,家乐福不是法国的,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民族品牌,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民族品牌打入到世界市场上去。
对此,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信心,我们更应该有冷静的分析。因为任何外资的流入开始时对资本的输入国都是不利的,我们应尽快将不利的状况转变为有利的情况,不管是地方的政府部门,商业企业还是研究机构都应该从中国的整体战略考虑,而不是官员的政绩、企业家的短期利益和学者的附和。
目前我国的商业企业应主要从战略上来发展,而不仅仅是战术上的价格竞争、促销方式的小打小闹,战略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点:
1、有选择地引入外商企业,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薄弱环节,首先以提高中国的商业技术为主。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中国引进外资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从宏观上控制零售业的总量。
2、规范业态形式,按国际业态的先进标准形式来规范我国目前的各种商业类型。
3、扩大合理规模。主要从空间和业态形式上来扩展。目前我国的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一样都存在着规模过小的情况,不利于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如中国最大的华联超市。去年有店铺606个,年销售额为73亿元人民币,而家乐福全球有8800多家商店,销售额为4470亿元人民币。
4、树立民族商业品牌。我们不反对引进外资,与国外商业企业进行合资,但不一定非要用国外的牌子,否则,中国将永远在国际上打不出自己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