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
中铁建南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1458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预制装配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预制装配式建筑搭建方便具有工周期短的优点,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材料和能源消耗。而如今,工业化建筑最重要的方式是由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预制装配式建筑作为主要的建造方式。当前,随着科学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面临这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变。使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和低污染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成为新的热点建筑形式,因此相比木材结构和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更适合中国的现状。
关键词:预制装配;建筑施工;质量;防范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优势
(一)建筑理念先进
与其他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建筑理念更为先进,且其具备流水线作业、搭积木作业等特征,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预制装配式建筑中需要的各种建筑配件需在工厂中预制完毕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如此可减少施工程序,这对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十分重要。
(二)低碳节能
相较于其他建筑方式,预制装配式建筑对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小,且在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少,对施工材料消耗较少,部分建筑材料具有保温、降噪效果,正是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具备这些优势,其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三)施工周期短
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部分构件需在预制完毕后才可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施工,可缩短混凝土浇筑、养护时间,如此可有效能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此外,自然环境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影响较小,可有效提升施工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预制混凝土建筑的发展,一些城市已建立了预制混凝土建筑的试点城市。2017年之后,与现代建筑产业化的深入,预制混凝土建筑被提升为发展为房地产领域,和预制混凝土建筑从试点示范项目开始开发大型应用程序。预制混凝土建筑工程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建设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建筑生产和管理社会化背景下的大规模生产。在我国中高层建筑的主要建造形式大多以现浇钢筋滚凝土的建造形式为主,由于建造形式的不同难以形式化,浪费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并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业化的建筑和新的建筑材料在发达国家使用。标准组件可以安装的"积木",拆迁后可以回收。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都要大力推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一)构配件的质量监管问题
预制装配式构配件材料的质量对到配式建筑的整体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构配件的监管需要一个准确的标准。当今,随着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在我国被逐渐广泛应用,中国的建筑行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预制建筑标准机制和应用特定标准规范。然而,由于预制装配式技术尚未成熟,现有的标准机制中包含的预制装配式产品标准仍相对欧美国家来说还很落后,不能跟上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中国的建筑行业正准备玻璃钢保温标准的关系和玻璃钢保温关系已经进入了项目阶段,然而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更多达到专业认证标准的测试方法和材料性能标准。由于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缓慢,现有标准无法全面评价产品性能,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制定出增强预制构件连接中套筒灌浆接头等系列产品性能的应用标准和产品标准。虽然日本也提出的加强预制构件套管灌浆接头产品标准包含了性能分类和评价方法,但是其性能指标优于中国提出的相关标准,因此我国预制构件连接中套筒灌浆接头等系列产品性能的应用标准和产品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二)引发施工管理问题的因素
在建筑的施工技术上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与传统的现浇建筑的施工有所不同,如冷却桥处理、保温处理和防水节点处理等,都是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关键技术,所以传统的施工管理并不完全适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随着预制装配式建筑形式的推广,传统现浇建筑形式将会被逐渐取代。在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工程质量管理想要进行变革,首先应该解决施工管理不善的问题。施工管理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施工方与施工方配件厂没有及时协调好施工零件的质量,施工方不积极配合设计部门的技术交底和设计更改,设计单位没有进行相关的图纸信息披露等。施工管理的还有,人员机制体系不齐全问题。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技术准备问题
与传统建筑不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所有环节不再是独立的部门,而是需要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流程以及标准化组织管理的协作。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准确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不仅可以保证施工期,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建设项目的管理目标是项目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后阶段的全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最少要实现三个目标,即经济目标、时间目标和质量目标。目前,由于中国预制建筑的发展相对缓慢,参考案例少,很难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信息化的管理目标。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管理制度在构建的供应、人员和机械管理、施工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给后期建筑的质量问题带来了隐患。制定出尚未完善,缺乏科学的施工方案,而施工计划等,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后期建筑的质量问题也无法把控。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信息根据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合同、建设、运营和维护五个阶段分为五类,即规划阶段信息、设计阶段信息、合同阶段信息、施工阶段信息和操作阶段信息。其中涉及大量的、复杂的信息计算,信息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当前,我国并没有在企业或者施工单位设置单独的信息管理部门,导致信息数据分析工作效率慢,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管控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
制定系统的质量检查制度最重要的是在项目部设专职质量监督员,专人专事,避免权责不明。定期由项目部计划,项目经理领导,多方参与对项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出具有质检责任人亲笔签名的合格书面质检通知书,发送给建设单位。对质检区域全部合格的质检员给予奖励。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热情,以确保项目的质量。同时,项目部质量主管每月对项目质量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出具具有质检结果的检查通知书。任何一方参与质量问题的处罚根据情况的严重性,对检查成绩突出、质量优良的当事人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奖惩分明。
(二)设立专职质量检验岗位
对施工全过程质量进行检查,明确各质检员的检测范围,避免检测盲区,出现问题质检员相互推诿。质检员在质检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管理部门上报。质量主管制定出有关建筑质量检查的,以确保质项目量的薄弱环节,组织实施,克服常见的质量问题。并由项目经理领导、项目执行经理、质量主管等对项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出具有质检责任人亲笔签名的合格书面质检通知书,发送给建设单位。对质检区域全部合格的质检员给予奖励。提高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热情,以确保项目的质量。
(三)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机构
施工单位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与其他各参与方积极协调,发挥整体最优的效果,借助各方力量达到质量目标。构配件供应单位保证构配件的质量、运输与检验,分包单位积极监督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和设计变更通知,建设单位积极组织施工质量抽检和施工验收。当五方单位共同协作才能使部分功能大于整体功能之和,使施工质量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施工单位内部也要建立健全的预制构件质量管理组织和建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对施工现场的预制构件进行管理和不定期检测,明确监管人员的权责。
参考文献:
[1]黄如宝,中国应大力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M].同济大学,2019.
[2]曾为学等.现场平浇预制结构的原理与技术现状简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3]栗新.工业化预制预制装配式(PC)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18.
论文作者:张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建筑论文; 质量论文; 标准论文; 项目论文; 构配件论文; 质检论文; 阶段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