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世界德育发展动向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品格论文,德育论文,动向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全球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与实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焦点上。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要求在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端于上个世纪末的美国品格教育复兴运动,主张通过给学生明确而直接地教授一套核心价值和美德,以形成学生良好品格和道德信念,这一运动宗旨和我国目前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某种程度上共通之处,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复兴,从一个影响广大的侧面,反映了世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无疑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新的启发,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将试图从传统品格教育在美国复兴的视角,阐述世界性德育的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美国品格教育复兴所传递出的世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趋向
人格教育的复兴是当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作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在多方面领域对世界其他国家有重要的影响力,包括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道德教育试图通过灌输和强化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价值和精粹,从复归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上制衡现代性中的激进,匡正科学技术的极大膨胀所造成的危害。这一传统品格教育的复兴,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检讨和反思,另一方面,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暗示和传递了当代世界道德教育的一些变化。事实上,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道德危机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教育组织的关注,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普遍的道德滑坡和不安,西方学术界掀起了“反思现代性,重估传统文化价值”的浪潮,普遍把复兴传统核心价值观视作匡正现代性弊端的选择。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19个国家的80多位代表在分析讨论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被列在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工业化导致了世界许多地方传统家庭的结束。现在在许多地方,核心家庭也受到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需要回到具有关心特征的早期时代的价值观。许多内源文化的价值观和神话故事提倡关心,包括关心曾经滋养过自己的土地。”并且因此将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在1994年有各国教育部长参加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宣言》中也明确指出:“特别注意改进课程、教科书内容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其他教育材料,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美国的品格教育正是世界道德教育努力回归传统思潮的一个体现,它传递出了当代世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趋向:
(一)强调核心价值观灌输的重要性
品格教育的核心观点即是认为核心伦理价值是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品格主义者分析了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诸如暴力倾向、破坏财物、不诚实、蔑视权威、校园暴力、固执己见、粗话连篇、性早熟和性混乱、自我中心、无公民义务意识、自暴自弃的行为等,认为当今社会的危机,需要由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加以改造。而挽救危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提倡传统的道德,建立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信任。利可纳明确指出:即使在文明冲突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仍然存在普遍认同的价值,除非我们承认正义、诚实、文明、民主、追求真理等价值观,否则价值多元是不能成立的;民主社会尤其需要品德教育,因为公民需要承担作为民主公民的责任;没有无标准的道德教育,问题不应当是“要不要教价值观”,而应当是“教哪些价值观”和“怎样教这些价值观”;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文明之举,在社会普遍忽视德育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尤为重要,否则对良好品德的敌视很快就会弥补道德教育的真空。
(二)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通过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核心价值观,是品格教育的主要路径。作为人格教育理事会主席和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利考纳为人格教育制定了11条原则,其中就提出在学术课程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原则:“人格教育和学术课程的学习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环节,而是提供强有力的相互支持的一个整体。”在品格教育者看来,任何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课程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应帮助学生发展道德判断力,使他们清楚什么东西是高贵的、善的、值得一辈子去追求的;课程也应该帮助学生思考一些最基本的人类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什么目标值得追求?什么人类品质值得赞美和效仿?通过课程传授价值观,教师要经常思考什么是自己希望传授的课程内容与希望传授的价值观的结合点。”将讲授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视为课程的最高使命。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也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在美国,通过整合和发挥各个学科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实现品格教育的目标是他们十分重视的道德教育方式,在这里所有的教师都承担起有意识培养学生品格的职责。就其具体做法来说,一是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观教育;一个是重视理工科的伦理道德教育。事实上在多个国家的德育教学经验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
1.开设各类人文学科。美国没有明确使用“政治思想课”,但与我国有类似教育目标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展开的,美国高校一般对本科生的要求是入学后必须先接受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基础课教育,注重通过哲学、历史、政治、法学、社会、经济、公民学等课程,向大学生直接灌输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美国年轻人体验和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如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为5个领域,它们分别为:(1)文学和艺术;(2)历史;(3)社会分析;(4)科学;(5)外国语言与文化;(6)道德思考。要求学生用本科学习时间的1/4左右来学习上述6个领域的8——10门课程,每个领域至少选修一门,否则将不能获得学士学位。利用通识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和理论灌输,培养大学生为“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哈佛报告”,即《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作出的明确规定)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
2.专业课增设职业伦理。将道德教育置于专业教学是实施品格教育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普遍要求开设专业伦理课程,如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科技伦理学》,为医学院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也就是,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学生都要问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也注重从这个角度讲解。这种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社会伦理问题,增强了道德说教的实际效用。
(三)重视构筑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隐形教育的功能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可以说,在学校内外,凡是人们能够想到与看到的一切现象、事物、活动与观念都是广义的隐性德育课程。从作用机制看,隐性课程通过个体无意识心理活动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道德活动;从作用范围看,隐性课程可说是无所不包,它全方位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其深广程度是正规学校课程无法比拟的,人格教育论者认为隐性课程,构筑提升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发挥着课堂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效果更好。
(四)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相互配合作用
新品格教育主张进行道德教育资源的社会整合和优化,认为学校、家庭、社区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三大机构。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向家长发放学校的价值观计划手册,让家长了解学校品格教育的目标和计划,在学生学校之外的家庭生活中发挥有意识的品格引导和配合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设立“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建立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合作的平台,鼓励家长通过志愿的方式加入商讨和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活动中。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品格教育超越于旧的品格教育的重要方面,即是表现为对人格形成过程的心理研究和关注。认为品格就包括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关注心理品质是品格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品格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开办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等机构,配备专门的心理学教师,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帮助和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而有效地在学生遇到心理障碍时,给予援助,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不难看出,在面对世界共同的道德问题和越来越紧密的国际化背景下,美国品格教育的再次复兴,无疑是世界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反映了世界道德教育的共同趋向,即重视传统道德价值的现代性,主张建立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容,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种教育机构协同努力,借助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形成一个有利于品格教育实施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有效的道德教育的环境,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理解、体验和领会,以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养成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既体现了对传统道德价值的传承和光大,也凸显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与传统的品格教育相比,新品格教育运动将价值观的教育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互补。
二、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的启示
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如何构筑一个以核心价值信念的重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至于流于形式?美国品格教育的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世界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主流。美国学校教育对核心价值观的重视启示我们,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灌输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由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并使一国的精神灵魂得到传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国情和国家的性质不同于其他国家,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规定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围绕这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传承,使广大大学生在当代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坚持一元的核心价值体系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复杂的世界背景下,保持一种有自己主体意识的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社会人生态度。
(二)政治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
虽然思想政治课在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把道德教育的使命归结于某一门学科,那是错误的,也是效果浅显的。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往往忽视其他教育内容的思政教育前功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自成系统,长期游离于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之外,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而美国的品格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哲学、历史、地理、伦理学、宗教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伦理课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道德知识,提供了心智训练所需要的知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一方面设立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通识教育中心的方式,向学生全方位地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通过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史哲的学习和熏陶,“获得人文的教养”,包括“趣味和判断力的原则”“明智、集中的观点”“对以往历史应有的尊重”等,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人文气质和内涵的人,与此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人文的熏染,陶冶情操,促进自身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伦理课程,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引导学生在科技贡献社会的同时多一份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理性地将人文的思考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
(三)政治思想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出现效能低迷的处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忽略对个人境遇的内在观照。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发展趋势表明,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人的心理调适、矫正来达到和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我国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事实证明,心理咨询的应用不仅在减缓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进行危机干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解决了以往单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渗透人心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在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加以渗透,既使心理疏导更具教育功能,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具实效性。
(四)政治思想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
美国的品格教育的经验说明,价值观要取得长久的效果,必须依赖学校以外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有效地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学校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视为唯一的开展思想教育的阵地,尽管也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但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多地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地方接受部门被动地提供协助,忽略发挥社会力量的主动性,因此,始终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价值观教育模式,这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学校需要经常性地深入到社区、家庭里开展工作,使社区和家庭了解和明白学校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及学校围绕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构筑起以社区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家长为主体的家长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的纽带,发挥家长、社区的作用,从而将家庭、社区纳入核心价值观实施的系统里来,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这样才能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五)政治思想教育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
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主体性视角考察,教育者主体性意识不强、能动性作用发挥的不充分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直接原因。自主性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表征,将政治思想教育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创建民主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道德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践行自律和自爱、合作与团队精神、尊重与责任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等道德价值,自觉地将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信念和行为。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