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战略

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战略

田涛[1]2007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战略。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知识已成为首要资源,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经济主体,企业正处于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前沿,必须率先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实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成功的必然选择。自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问世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热潮迅速兴起。本文在总结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将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有机的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旨在通过这项研究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战略措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近年来的关于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进行了互动关联分析,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叁章从知识主体、组织、战略叁个方面探讨了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第四章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思路,并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组织与文化建设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密切相关,学习型组织强调在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则强调组织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二者通过组织学习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型组织应从知识主体、组织、战略叁个方面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同时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组织与文化建设叁个方面入手,强化和增进组织的学习功能。

杨露[2]2007年在《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来临,知识管理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得到世界上众多先进企业的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商业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公司的知识资源,而不是公司的固定资产。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同管理实物和有形资产相比,对其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的运用和开发的能力要重要的多。时代的巨变之中,传统的管理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公司的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无论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财务控制系统,无论是业务流程重组还是企业外包,或者单靠山色地管理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公司已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由此,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应运而生,被管理界称为第五代管理,它不仅要求企业了解适应知识管理,还要求企业能够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并付诸实施。本文首先从知识、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给出笔者有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分析了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指出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必然要求;然后研究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目标、原则、内容、与其它管理工作的关系以及知识管理项目的概念、分类和实施步骤,并着重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合作网络五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接下来对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论证了知识管理是企业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最后,本文指出了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知识管理流程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的方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完善。通过一些国内外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企业要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就需要从组织机制、管理工具以及实施方法上不断地完善,确定知识管理的战略发展地位,营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结合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分析和管理工具的评价,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知识管理工具;结合企业的具体领域范围,探索基于企业具体情况的实施方法,在实践中通过对实施的跟踪与评价,不断地完善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法。本文正是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上述几个环节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对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马远生[3]2012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正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秩序的混乱,打破了过去由美国印刷货币,肆意购买、消费中国企业产品的局面。美国消费减弱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影响到中国企业靠出口拉动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中国企业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过度使用了中国国内的已有资源,造成环境、能源、人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企业发展难以持续。不仅如此,后金融危机时代还造成中国获取国外技术和知识的渠道受到限制,加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双向因素迭加,严重抑制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世界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基本的经济资源将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劳力,而将是知识。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资料逐渐从有形物质变成无形信息,劳动力形式也逐渐从以体力为本转换成以脑力为本,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含量日益增高。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信息革命实现了知识等信息的共享,使人们获取知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和人的认知能力相结合,有利于高效的产生新知识,所以知识和信息是一对共生体,越是信息传播充分,就越需要企业的认知行为的完善。知识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员工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角。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信息与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换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知识和技术交易渠道遭到阻塞。这些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认真对待和解决。文章主要研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环境下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路径问题。首先,文章构建了基本研究框架,描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必要性、作用途径以及知识管理嵌入模式,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础;其次,研究了中国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再者,文章研究了知识管理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障碍;随后,文章分析了知识管理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作用路径,包括作用方式、管理模式等,为解决知识管理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措施。最后,文章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下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具体对策,包括建立国际差别需求机制、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组织、完善国家知识管理机构等。

刘春雷[4]2013年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叁,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叁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叁,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冉秋红[5]2005年在《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关键生产要素即知识。知识要素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与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人们日益认识到企业价值已不取决于其拥有多少有形的厂房、设备等实物资本,而在于企业员工的创造能力、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基础结构及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所谓的无形的“第叁资源”或智力资本。因此,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有必要重视并加强对企业知识或智力资本的管理,这对于传统的偏重于实物资本的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会计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众所周知,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对企业价值贡献比例越来越大的知识要素或无形资产的计量,因而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无法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建立和发展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正如着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国外对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但也日趋紧密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党的十六大与今年召开的“两会”已明确并强调我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吸收当今发达国家的各种有用的技术与管理知识,提高自主知识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知识管理以及相应的管理会计创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了解与应对的问题。所以,“智力资本管理会计”这一研究主题,对我国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及其实际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体系。 我们首先探讨了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管理会计新领域,我们认为它独特的理论基础是当今新兴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企业知识理论。叁种理论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各自从不同的方面

张二烨[6]2008年在《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模式涵盖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它具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管理职能。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源和集散地,迫切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由此知识管理成为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大学知识管理是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管理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管理课题,是高校研究如何有效获取、共享、创新和运用知识资源来优化高校价值链和满足高校个性化需求,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知识的杠杆作用和高校其它资源的最大效率。目前,对于大学知识管理的研究比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因此,针对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大学知识创新,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利用本文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大学建立健全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增强组织知识的异质性,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大学知识管理系统模式、特点、功能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需求根源,从而有利于对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及思路进行有益的探讨,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有借鉴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对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需求及其类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叁种知识获取方法并构建出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体系。(2)确立了大学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与功能体系,并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详细介绍。(3)给出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确立构建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及原则,在对大学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基础上,给出系统的功能设计方案,并对主要应用的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4)通过提出MS大学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及实施过程分析,进一步验证构建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董红娜[7]2006年在《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时代发展的趋势——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立足于前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引入到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本文将知识管理时代的特点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阐述了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知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在此基础上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搭建基础平台,运用流程再造的方法设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SHRM实践整合方案,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型4P模式,认为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即通过对战略人力资源的价值标准管理(Position)、价值培养管理(Personnel)、价值评估管理(Performance)和价值分配管理(Payment),来实现企业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使用和创新,最终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青山[8]2002年在《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战略》文中研究指明世纪之交,一种新型的、基于知识的经济形态呈现出勃勃生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显现和证明。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企业管理层已开始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对企业发展和进行市场竞争的战略价值,知识管理已经得到世界上众多先进企业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界对知识管理认知的不足,本文提出: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知识管理,即企业应当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战略,并将其融入企业整体战略之中。本文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分析了知识资源的特点、类别及其对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作用;剖析了知识与企业总体竞争战略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了知识管理战略的基本类型;归纳了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模式、方法等。在战略环境支撑方面,本文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角度出发,提出营造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的环境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保障,研究并构筑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环境建设模式。最后,本文指出了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知识管理流程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的方法。

刘蕾[9]2003年在《基于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更多、更新的知识并能尽快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研究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本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和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已开始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以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但是由于多数企业把知识管理当作纯技术问题对待,并且对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也缺乏深入了解,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的起步工作都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诸如内部网络建设、知识文档管理、内部数据库等等,并把知识管理作为覆盖全企业的项目,其结果是投入过大,收效甚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即知识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具体业务相结合。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必须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认为企业应将核心业务作为实施知识管理的突破口,应从如何提高核心业务能力的基础上选择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核心业务及核心业务能力特征的分析,认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应是对企业的利润、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以及对企业战略带来关键性影响的业务。知识是核心业务能力的最重要支撑要素,核心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依赖于知识的不断获取、创造和应用,所有这些知识活动的有效进行都要通过知识管理来完成,所以知识管理是提升核心业务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根据核心业务的工作类型研究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不同的工作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事务型和集成型工作类型选择编码策略,协作型和专家型工作类型选择个性化策略。并从核心业务知识的来源和核心业务知识的特性两个方面详细研究了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如果核心业务知识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则采用守护型策略;如果核心业务知识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则采用扩张型策略。核心业务知识主要为显性知识的采用编码策略,核心业务知识主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为隐性知识的采用个性化策略,如此又细分为以下四种策略:守护型编码策略、守护型个性化策略、扩张型编码策略和扩张型个性化策略。 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主要通过兰个途径,一是企业依靠自主开发和实践积累;二是通过与外界建立知识联盟,共同开发培育:叁是通过购买或兼并来获取知识和能力。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提升途径。核心业务能力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始终伴随着知识的识别与获取、知识的交流、共享、转移、学习、创新和应用,是知识不断获取、不断流动和不断学习的过程。木文正是从知识获取、知识流动和组织学习叁个方面研究如何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并提出了基于知识流动和组织学习的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模式。 核心业务的知识流动内容包括显性知识的流动、隐性知识的流动、知识载体的流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形成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基础,但是对一个企业而言,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尖端”,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并且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竟争对手学到,在其流动过程中企业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保护措施以防止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而隐性知识是隐含的、难以编码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不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是形成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控制和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是提升核心业务能力的关键.从企业角度讲‘应努力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团队和部门隐性知识向企业隐性知识转化,这样不仅能减少关键员工流失对企业造成的损失,而且隐性知识上升到企业层次后,就能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共享和利用,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收益。企业应通过改变组织结构、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为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场所、创建知识导向型企业文化等手段来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核心业务能力作为组织的特有知识和技能是组织学习的结果。所以提高核心业务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能力,而最能提高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的组织结构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注重的是改革人们思维和学习的方式,强调团队学习,鼓励员工互相交流各自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彼得·圣吉是这样描述的:“在这里,人们得以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育全新、前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一起学习 昆明理工大学搏}:学位论文如何共同学习。”为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企业需要将自身建成学习型组织,需要鼓励员工做到以下几点:自我超越、改善心柳模式、建立共同愿只、重视团队学习、学会系统思考。 根据核心业务能力的特征设计了其识别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少}采川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分别建立了核心

王明[10]2013年在《基于发展能力模糊评价的知识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知识型城市是“知识经济的集群发展”、“智慧城市”以及“数字城市”交融发展的新型城市模式(Arbonies&Moso,2002;Garcia,2004).在国际领域,“知识型城市”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此期间,以雷夫.埃德文森为首的国外学者从概念模型到发展机理等多层面对其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并推出了广为认同的“知识型城市”的标准。随着理论的深化,知识型城市的建设实践在国际范围内也渐入繁荣。早在本世纪之初,一些地处欧美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就领先制定了“知识型城市战略”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批优秀城市在卓越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知识型城市的“发展标杆”,例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荷兰的代尔夫特和美国的波士顿等。总体而言,知识型城市的发展价值正在得到国际主流城市的认可,这种新型城市模式正在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仿效。回首国内,“知识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推介导入阶段,发展实践更处在起步之状态,然而,当前社会转型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正与国内城市当局致力于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诉求相互汇聚与交织,形成推动国内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这股力量为我国未来知识型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由此而言,基于国内城市发展现状而进行我国知识型城市发展相关的针对性研究是时势之所需。显然,这类研究理应将“能否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置于当前研究的前沿。这两个问题看似宽泛,其实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更为本质且值得深究的命题:城市如何科学评估自身的现实资源和能力,以决策城市能否以及如何向知识型城市转型。显然,建构设计一套基于知识型城市战略导向的城市现实资源能力的评价系统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这即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围绕此问题,本文共分9章来论述:前2章主要完成研究背景以及文献的陈述;第3章系统解析了知识型城市的内涵、发展机理以及趋势等问题,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知识型城市”的问题;第4章以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论证了国内发展知识型城市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从第5章开始直至第8章,论文主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设计城市知识型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并选取合肥市进行了评价实测。第9章以评价为基础,系统阐述知识型城市的发展路径及其实践工具。为了不失研究的应用性价值,作者最后仍以合肥市为例,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路径思考与分析。研究总体发现,知识型城市是对当前主流城市形态一种更为综合包容的城市模式,且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知识型城市的现实条件;寻求最佳的发展路径需要正确评估城市自身的能力与资源,不同资源能力的城市向“知识型城市”转型之道会表现较大的差异;评价模型可以基本显示被评价城市在经济、社会、技术以及治理等四个领域及其细分维度上的能力优势与不足,以此可作为城市知识型发展路径设计的重要依据;任何城市的知识型发展路径尽管存在差别,但它们都需要在城市理念的社会推广、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网络的构建、知识管理程序的嵌入、城市的多元合作与善治等六个层面保持最优组合与动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研究[D]. 田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2].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D]. 杨露.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3]. 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管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 马远生. 河南大学. 2012

[4].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

[5].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D]. 冉秋红. 武汉大学. 2005

[6]. 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D]. 张二烨. 东北大学. 2008

[7]. 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董红娜. 暨南大学. 2006

[8]. 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战略[D]. 林青山. 福州大学. 2002

[9]. 基于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D]. 刘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03

[10]. 基于发展能力模糊评价的知识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 王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