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竞争力及其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竞争力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技竞争力基本理论
进入90年代,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发展的热点,许多国家都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迈向21世纪发展的首要目标。科技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动力。从科技竞争力整体及其成长关系看,它包含着科技实力、科技体制、科技机制、科技环境、科技基础等部分的竞争力综合。世界经济论坛(WEF )和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 是关于国际竞争力开发与应用推广的两个重要的国际性组织机构。在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测度以及分析和研究中,WEF 和IMD都非常重视科技活动在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在国际竞争力框架下提出国家科技国际竞争力概念,并设计了科技国际竞争力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于每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中。从科技竞争力独立内涵意义上看,也就是狭义科技竞争力,它包括:教育和科学的竞争基础、技术的竞争水平、R&D的竞争水平、科技人员的竞争水平、科技管理的竞争水平、科技体制和科技环境的竞争水平、知识产权的竞争水平。这种科技竞争力的狭义概念,独立看也是一个小的能动系统。如果一国的科技竞争力强,那么它也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识的科技水平和基础的强大,事实上,除此之外, 还包括R&D、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 也就是说有关科技竞争力的过程竞争的水平和成长激励与创新机制的水平也是决定科技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深入,后面这些科技竞争的构成方面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们相对于受人们一般习惯上重视的科技基础和科技水平而言,不仅不是被动的决定关系,而是主动的且决定前者的发展。因为如果科技竞争力中的过程竞争、机制和环境等都比较差,那么它不仅使科技基础和科技成果转化难以形成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科技人才流失,最终使科技基础逐步丧失、科技实力水平下降,相反,如果科技竞争力中的过程竞争、激励与创新机制和成长环境等都比较强,那么它会带动各种科技竞争机能的增强,包括聚集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才能、协调创新组织关联,以及科技竞争社会分工、有效配置科技市场资源,最终使基础厚实、科技实力水平加速提高,科技竞争力自然越来越强。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深化的作用,竞争力水平的决定和发展越来越依赖软因素创新和软环境的改善,因此,对于科技竞争力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而且必须基于市场经济和世界潮流现实发展、客观科学地认识各个构成因素及其整体概念,以便指导我们正视问题,发现薄弱方面,制订科学、有效、积极的政策,促进我国科技竞争力的较大幅度提高。
二、中国科技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20年给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和活力。市场机制带动了对科技的需求,国际交流和合作竞争构成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强激光光源、卫星遥感地面站、大型计算机、太阳磁盘望远镜、遍布中国大地的生态网络系统等等,我国科学家在不如世界先进国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在数理统计方法、运筹学、自动控制理论、数论、高能物理、稀土材料、光学和超细纤维、杂交水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工作,受到世界科技界的赞扬,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再一次取得了成果并达到了世界科技的前沿,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科技竞争力。
中国从1994年正式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和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从1994年到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从世界排名第34位提高到24名,提高了10个世界竞争位次。其中,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94年,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3位,1998年提高到第13位。但是,从科技竞争力的具体方面来看,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1.科技竞争的实力水平较低。世界经济论坛1998年对5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显示,中国技术水平列世界第33位,美、日占据世界霸主席位。在科学研究方面,就占据世界一流水平评价,中国列世界第22位。在数学与科学教育水平方面,中国列世界第26位。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水平评价上,中国列世界第35位。从一国的技术水平、科学研究水平、数学与科学教育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水平来反映该国科技实力的竞争力水平,不仅突出决定科技竞争实力的四个方面,即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水平,比较综合和基本,而且它们之间的水平差异也能够说明科技竞争实力的结构水平。中国科技竞争的实力水平状况,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平衡。重视科学研究,使中国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在世界上相对较好,其中基础研究更加受到重视。1998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列世界第10位。同时,在数学与科学教育上,其水平也是比较好的。也就是说,中国对于科学、教育比较重视,水平相对好一些。而在技术、人才的整体上的水平较差。技术和人才是科技实力竞争的两头,人才是科技竞争实力的基础,技术是科技竞争实力的主体,中国在这两个方面相对落后,使科技竞争实力在结构上处于发展的弱势,并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存在着结构不协调的浪费。
2.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较低。研究与开发(R&D)是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的基本反映,可以从资金和人员两个方面揭示。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依据1996年的全国R&D总支出额和企业R&D总支出额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分别列世界第17为和第15位,表现出相对的较好水平。从科技人员投入方面看,依据1996年数据所进行的1998年评价,中国全国R&D人员和企业R&D 人员折合标准工作时间总数分别列世界第1位和第4位,表现出更高的竞争水平。从政府对R&D 投入的主动性来看,中国也表现出比较好的状态。1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政府支持非军用R&D支出主动性列世界第21位。但是,中国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仍然较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R&D支出总额只是美国的2.1%,日本的2.6%,德国的7.3%。R&D支出占GDP的比重, 中国只有 0.482%,日本为2.982%,美国为2.418%,德国为2.279%,新加坡为0.634%,韩国为0.718%,印度为0.77%,巴西为0.578%,中国R&D支出占GDP比重列世界第34位。1998年中国R&D 支出综合竞争力列世界第35位,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印度(第28位)和巴西(第33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应引起注意的是,中国R&D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持续下降的状况,1992年的数据是0.7%,1996年数据是0.482%,下降的幅度比较大。
中国科技投入竞争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中国的资金对技术开发的约束影响较大,R&D的资金条件列世界第34位,说明资金的短缺较严重。中国企业对R&D的资金投入的主动性不足,1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中,中国企业投入技术开发巨额资金的水平列世界第29位。从科技人员投入的1996年数据来看,中国企业科技人员投入占全国科技人员投入的比重为28.60%, 美国为77.54%,日本为60.05%,德国为60.61,新加坡为66.67 %, 韩国为63.67%。企业科技人员投入比重较低, 说明企业科技开发的主体地位没有建立起来,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是极其不利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和新加坡、韩国相比的较大差距揭示了这方面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也受结构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大系统结构影响,另一是科技系统内部结构影响。它们都可以分别从资金和人员两个方面来说明。反映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的宏观大系统结构影响指标是科技投入总额占GDP 的比重和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根据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计算,中国这两个指标分别是0.482%,0.26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两个指标日本分别为2.982%、1.413%,美国分别为2.418%、0.712%、德国分别为2.279%、1.197%,也与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新加坡分别为1.370%、0.634%,韩国分别为2.790%、0.718%。因此,可以说中国宏观大系统结构对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的影响是不太有利的。反映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的科技系统内部结构影响指标是企业科技投入占全部科技投入的比重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根据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计算,中国这两个指标分别是63.39%、28.60%,日本分别为65.62%、60.05%,美国分别为72.67%、77.54%,德国分别为65.79%、60.61%,新加坡分别为63.26%、66.67%,韩国分别为63.98%、63.67%。企业科技投入占全部科技投入的比重,说明两点,一是当今科技活动主体是否是企业,二是资金与人员的结构是否是一致平衡的。中国在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为活动主体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资金虽然赶上去了,但人员的差距仍很大,这将从科技投入的实现效率方面影响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
3.科技竞争的市场环境较差。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成长。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因而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市场有许多具体种类的市场组成。相对于产品市场机制而言,我国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比较薄弱,因而影响了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成长和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都需要市场的中介有机连接与推动,以便达到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成长方面产生最佳的经济效果。从与其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来看,科技开发研究的商业化或产业化、大学与其产业间的科技开发研究合作,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力成长过程中市场机制和竞争环境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在市场经济方面虽不断深化,但水平仍然比较低。从1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看,1998年中国的大学与其产业间的科技开发研究合作列世界第25位,科技开发研究的商业化或产业化中国列第31位,与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地区相差较大,水平较低。人才市场竞争机制也是科技竞争力成长中市场环境推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世界上以工程师作为一种职业,就其在市场上的引致力评价,揭示市场促进科技人才流动与最优配置的市场环境作用程度。1998年中国市场上的工程师市场引致力评价列世界第43位,反映出非常差的水平。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和有关法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是保证市场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关于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市场的法律支持,中国列世界第20位,开办新企业容易度列世界第28位,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列世界第34位,反垄断政策的竞争评价列世界第36位。这些评价表明,我国维护市场机制的竞争法规和政策尚需完善和发展。
4.科技竞争的企业环境较差。国际经验表明,现代科技竞争力发展基础在于企业环境的推动。虽然经过了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掘起且发挥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公司化正在形成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引资、合资拉紧与国际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联系,企业已经形成了适应市场的基本环境。但是,从我国科技竞争力成长中的主要阻力因素看,应该说根本还在于企业环境缺乏支持科技竞争、促进科技发展的基础,企业市场创新不足、企业管理创新低下,如同在科技竞争力成长的大道上横上一个大堤,科技竞争力成长的快车遇阻并产生相撞、拥挤和混乱的局面,不但不能发展,长期下去还会导致下降。从与科技竞争力成长活动有关的企业环境因素来看,1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就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管理质量水平评价,中国列第52位(全球国际竞争力参评所有国家中倒数第二位);重视产品设计能力评价,中国列第45位;生产技术水平,就生产过程采用最有效技术评价,中国列第45位;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技术评价,中国列第34位;应用市场营销技术评价,中国列第48位;企业获取信息程度评价列世界第27位;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竞争水平评价列世界第27位;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程度评价,中国列第53位。企业管理质量水平低下,不积极有效地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技术,会直接影响科技竞争力的市场或产业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企业不重视产品设计能力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缺乏采用最有效技术之主动性,和企业不积极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工艺提高其竞争水平,以及企业不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将直接影响科技开发与研究在企业经营中的扎根开花;企业不主动应用市场营销技术,不积极获取市场信息将直接影响捕捉市场创新机会,阻碍科技竞争力的主流创新和成长,在当今世界创新和科技竞争力成长以顾客为上帝、市场为导向,包括技术基础和应用方向,促进科技竞争力大发展的时代,这方面的企业环境更重要。中国要充分认识企业环境对科技竞争力成长的重要影响。提高科技竞争力不要仅仅从科技本身入手,还要特别重视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科技竞争力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企业环境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对科技竞争力航的阻碍影响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培育有利于促进科技竞争力成长的企业环境因素,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5.科技竞争的基础环境较弱。科技竞争力成长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等教育支持。尤其在信息技术革命深入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成为基础设施发展的主流,它直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基础,也是科技竞争力成长的重要基础环境。因此,科技竞争力是否较快成长,很大程度依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竞争水平。中国基础设施竞争水平一直比较低,1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基础设施竞争总水平列世界第47位。从与其科技竞争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来看,主要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支持,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列世界第43位,新信息技术满足企业需求程度列世界第37位,国际电话成本列世界第45位。综合上述评价,中国基础设施,无论基本基础设施,还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能力和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设施,不仅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竞争力均较低,而且从其管理上看,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成本太高,制约发展,问题严重。
高等教育,对于科技竞争力成长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提高源源不断的高级人才支持科技竞争力的成长。二是在实验基础,包括大型实验室,提供研究的基地设施和基础条件,保证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研究的水平,为科技竞争力奠定基础平台。三是直接参与科技竞争活动,转化科研开发的成果,提供科技产品,提高科技竞争力水平。中国传统上有崇尚教育、重视教育的美德,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教育体系缺乏与市场需求衔接、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发展中缺乏内部激励和创新机制,导致个别方面较强但整体支持竞争力成长的水平较弱。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教育结构整体竞争水平综合评价列世界第40位,反映出较低的竞争水平。其中,中国科学义务教育竞争水平列世界第25位,科学与技术激发青年人的兴趣评价列世界第20 位, 经济知识普及率列世界第37位。1998 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 中国管理教育竞争水平列世界第49位,高等教育入学率竞争水平列世界第50位。这些评价表明,中国教育支持科技竞争力成长的基础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改革和发展。从具体问题分析看,教育在满足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上,首先是观念上存在着问题,要发展必须要观念更新。其次是在教育发展中极度缺乏市场竞争与创新机制,要发展必须要引入市场竞争与创新机制来促进内生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上要加大力度改革和发展。第三是高等继续教育严重脱离实际、重文凭轻内容、规模较小、缺乏制度和政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中,人才是根本,但是人才是追求终身教育的发展性人才,因此,高等继续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还要密切联系实际,在竞争中实施应用型为主的教育,它们对科技竞争力成长,乃至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6.科技竞争的技术管理不强。技术管理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科技竞争力成长的重要手段。一般意义上,任何竞争力的成长都是其内含的管理创新先行。中国曾在计划经济中非常重视技术管理在推进科技竞争力成长中的积极作用。60、70年代实施两弹一星高精尖技术发展战略,推行中心突破、带动整体的技术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然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管理有了新的方式和内涵,科技活动市场、市场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等法律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各方面情况表明,我国科技体制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863计划、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高新技术管理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总体上看技术管理水平不高。1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就采用新技术和吸收新技术评价,中国列世界第46位;来自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的程度评价,中国列第35位;通过对外国技术的许可获取新技术的普遍程度评价,中国列第40位;知识产权保护评价,中国列第42位。此外,如同前面讨论到的,我国科技开发和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企业间和大学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比较弱,企业经营中的技术管理也比较弱。这些都说明我们技术管理不强,在促进科技竞争力成长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中国科技竞争力,如果从一个整体评价和分析出发,虽然存在着一些方面达到世界一流竞争水平,但是,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整体竞争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科技竞争实力、科技投入水平、市场环境、企业环境、基础环境、技术管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甚至与同类发展中大国的竞争力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对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来说,科技竞争力作为发展的动力必须要大发展。
三、科技竞争力发展的基本战略和目标
中国正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信息技术革命,正在营造一个崭新的新时代。谋求发展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中国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面对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是迈向新世纪的直接动力,这已被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事实上,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提出了高科技竞争的要求。围绕这个高科技竞争中心,根本的是要做好三方面工作:树立与新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全面认识和构筑高科技竞争的基础,包括终身教育基础和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主导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以及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大力提高高科技竞争水平,追逐世界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带动科技竞争力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适应新市场需求,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和升级换代。
迈向21世纪,中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其中,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和带动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跨向新世纪,中国必须大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这是中国第三步发展的基本战略。
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我们要追求中国科技竞争力的长期持续较快地提高,真正发挥推动我国国际竞争力整体发展的工作母机和动力源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1994年以来的5年, 我国科技竞争力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科技竞争力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科技实力、科技管理、科技发展的竞争机制,以及维护科技竞争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此外,支持科技竞争力成长的基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国民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基础,以及金融、国际化等市场竞争环境也是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中国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构筑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国民教育两大基础,创造金融市场与国际化市场环境,培育竞争机制,平衡实力发展,高新技术制胜,带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概括上述内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点是:基础与环境先行,竞争与平衡推动,高新技术制胜,产业升级发展,国强民富大发展。如果上述发展战略能够实现,那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奋斗目标是,到200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从目前的第24位力争进入世界第15位,科技竞争力水平达到世界第10位,到2010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力争达到世界第10位,科技竞争力水平保持在世界前8位的水平。对于中国而言, 这实际上是分两步进入世界高水平的发展竞争:第一步主要是,适应调整推动提高;第二步主要是,平衡发展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