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历史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方式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新发展论文,中小企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对每一个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总起来看,中小企业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缓解了经济社会矛盾。
一、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为了真正理解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大意义,我们首先必须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一般关系。
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义,从总体上说,马克思是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样一个根本观点出发来认识的。马克思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被大量引入生产过程,成为资本的生产力,成为资本价值增殖的手段,成为资本家用来反对工人的反抗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力量……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仅仅是资本用来从它的有限的基础出发进行生产的手段。但是,实际上它们是炸毁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2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法逃避的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意义: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造成商品价值下降的同时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加。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这种对立运动,使工人阶级在经济关系上日益贫困的同时,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这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倒立的金字塔”虽然严重倾斜但并不倒塌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离开了科学技术及其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和原因,就是它们在技术创新方面对中小企业寄予希望。虽然中小企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混合体,其内部的差别是明显的,但是,许多中小企业都有很好的技术创新业绩却是存在于当代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遍的事实。
国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决不能对此得出简单的结论。但是,有一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共识,即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进步。而保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理并存,正是维护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的重要条件。
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小公司蓬勃发展。英国学者雷·奥基在《高技术小公司》一书中,对小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小公司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商业手段和技术能力这两种技能及其组合的运用,只有那种既能掌握商业手段又能发展技术能力的企业家才有可能是最成功的。那么,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才能形成新的小公司呢?奥基认为,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在工业发展初始阶段,新公司的影响比成熟阶段要大。这是因为:一个产业在初始阶段,其产品发展快,需要大量配件,从而为新的小公司提供了生产配件产品的机会。同时,处于初始阶段的产业,其产品不需要大量生产,而只需小批量生产,这就为小公司的创建提供了立足点。
高技术电子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比传统的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要短得多,也就是没有“定型期”,从而没有大规模生产阶段以及标准化阶段。而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就在于“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大公司是处于产品连续变革的过程中”,所以其生产很难标准化。而“任何难于标准化和价格很高的生产都给小公司留下了经营的位置”。(雷·奥基:《高技术小公司》,中文1版,54页,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因此,高技术小公司的蓬勃发展,总是与大公司的兴旺发达相伴而生的。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要实现技术创新,都必须进行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由于小公司的资本和利润有限,因此,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就少。高技术小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创新产品保持“有力的联系”。研究与开发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活动,而且其收益也不可预见。高技术小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事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是因为它们开发的技术产品往往具有垄断性和高附加值,从而可以把高额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转嫁给顾主。
现代高技术的创新过程之所以能够由中小企业来承担和实现,最深刻的基础仍在于现代高技术本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它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以微型化为特点,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源来创造技术和生产产品。这种高技术本身的小型化、微型化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当的物质技术基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而中小企业的创办者创建中小企业的行为本身就表明了他们是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人。但是创新精神本身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不是创新的唯一条件,只有把它与客观的创新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小企业的创新业绩。
二、中小企业与市场机制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而且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因此,维护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对于维护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和发展,对于维护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经济学虽然并没有详细考察市场机制本身(这不是它的任务),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理论分析正是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主要理论中,到处可以看到市场机制和资本竞争的存在。因此,尽管马克思曾计划把“竞争”单独列为一篇来论述,但是实际上,马克思又是把它同其他主要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的。这同样反映了竞争以及以它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所不在的地位。
垄断是对竞争的限制,垄断的程度和竞争的程度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因此垄断也是对市场机制的否定。但是,一方面,正像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样,垄断的产生同样也是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所使然。另一方面,垄断和市场机制一样,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和尖锐,所以当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资产阶级国家就会出面对垄断进行必要的限制。这同样反映了竞争和市场机制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转的基础作用。发达国家之所以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要维护一定的市场结构,从而维护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表明,在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它所实现的经济关系和市场绩效也是不同的。而在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中,市场集中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集中度是企业数目和企业规模分布的函数,集中度的变化靠企业数目的增减及企业规模分布的变化的单个因素作用或两个因素同时作用而发生”。(植草益:《产业组织理论》,中文1版,7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为了使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产业中保持适当的企业数量,这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制定反垄断的法律和政策,另一方面又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和政策的原因。当然,在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题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一味地片面地反对垄断、保持竞争,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反对和保护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由于从竞争到垄断具有某种必然的趋势,因而,保护中小企业、维护市场机制就成为发达国家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倾向。
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稳定的生存状态,这实际上意味着它们并没有受到严重的竞争冲击,而是在某些方面(例如与大企业的特殊关系、独特的技术诀窍等)具有垄断的性质;另一部分中小企业则在竞争中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被兼并、破产,另一部分则成长为大企业。这说明,即便是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中小企业之间也不是完全的自然竞争关系。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的不断新生和大量存在,毕竟是维护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存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不可能有发达国家的持续的经济发展。
三、中小企业与劳动就业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表明,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在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必然呈现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资本有机构成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即使不考虑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一部分劳动力成为失业人口也将是必然的现象。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证实了马克思的基本结论。
经济规律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呈正在实现的趋势的,而一切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改变。马克思所提出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在实现过程中也会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作用而有所变化。
一百多年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状况表明:一方面生产大型化、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规模不断扩大等表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与这个主要趋势一同发展起来的还有生产小型化、分散化,资本有机构成在有些部门和行业相对稳定甚至有所下降,从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等趋势。也正是由于后一种趋势的出现,使马克思所揭示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并不是以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而是受到某种修正。如果没有这种修正,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强制作用必然使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大厦失去平衡而坍塌。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从而缓解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不同的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发展速度不同,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也不一样。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一直是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所以如此,除了日本实行独特的终身雇佣制这一原因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则在于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6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远远高于大企业的就业人数。
日本中小企业除了具有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外,还具有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稳定就业规模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小企业成为日本劳动力在不同规模企业间合理流动的重要调节器。在经济萧条时期,大企业受萧条影响大,在缩小生产规模时必然会解雇大批劳动力,而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从而受萧条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被大企业解雇的劳动力,有一部分就被中小企业所吸收。在经济繁荣时期,大企业都要扩大生产规模,合乎要求的劳动力的供给就成为重要的制约条件。由于中小企业中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是从大企业中来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高工资以及优裕的生活待遇的吸引,这部分劳动力就会被大企业所吸引,而中小企业则只有开辟新的劳动力来源以满足自己经营的需要,从而使就业总规模得以扩大。
日本中小企业在解决妇女和中老年人就业问题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来,由于老龄化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响,日本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的特点就是妇女就业者、中老年就业者增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妇女和中老年人就业增加,这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在美国,中小企业在缓解劳动力就业问题方面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新创企业的增加以及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
在美国,企业的新生率和死亡率都是较高的,但是80年代以来,新生率远远超过死亡率,从而使企业总数明显增加。在净增加的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众多高技术小公司的创建,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1985年, 美国发表的中小企业白皮书的有关数据显示, 1976~1982年,100人以下的小企业,除少数产业类型外, 绝大部分都有净增加,尽管不同的产业部门中小企业净增加的速度不同。新创企业的增加,无疑扩大了劳动力的就业规模,减少了失业人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企业总数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而且增加速度甚至比危机前的1978~ 1980年还要快。1980~1982年,美国企业总数增加了近40万个,增长了10%,而1978~1980年,企业总数增长率则为6.3%。 之所以出现在危机期间新增企业反而增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原来在业的职工被解雇之后,到服务业、零售业等部门中创办小企业以自谋生路。另外,80年代美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之中,信息产业的兴起为一些科技人员、工程师、大学教授创办高技术小公司提供了机遇。
除了新增企业外,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是增加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发表的统计数字表明,1976~1982年,中小企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增加雇佣劳动力共计2130万人,而大企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增加雇佣劳动力的数量为1756万人。如果把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因破产倒闭或缩小规模而减少的雇佣工人数量统算进来,则中小企业净增雇佣劳动力741.3万人,大企业净增雇佣劳动力445.9万人,前者为后者的1.66倍。其中,19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净增雇佣劳动力数量超过了大企业,占净增雇佣劳动力总数的38.5%。在1980~1982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净增加了98.4万个新工作职位,全部都是由雇员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的。
在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总起来看,尽管各个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上互不相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规模和比重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增长,这又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趋势。
四、中小企业与社会阶级结构
中小企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新特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产生极为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点,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出发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不是“纯粹经济学”,而是“社会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力图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或者叫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重点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物质利益关系,并把由这种关系及其变动所决定的各阶级的社会实践当作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社会结构分析就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们认为,对于当代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意义,同样必须进行社会结构的分析。因为当代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深刻的意义,正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以往的社会结构,从而在某些方面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惯性”,并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力量,不仅来自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是一个“自由的阶级”(自由得一无所有),而且来自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所具有的高度的组织性。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后一个方面具有和前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意义。工人阶级的组织性首先是由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而产生的,但是,仅仅用阶级的一般性并不能对工人阶级的高度的组织性作出全面的说明。这一点,只要我们把工人阶级同小生产者阶级进行简单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
马克思之所以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中间等级”不仅看作“保守的”,而且认为是“反动的”,就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他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必将被大生产所排挤,从而最终会分化瓦解,而且他们的分散性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那么,工人阶级所特有的高度组织性,除了来自他们的无产阶级性这一根本特点以外,直接决定它的具体因素又是什么呢?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就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即大型化决定了资本的集中化和大型化,进而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的大型化,而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又决定了工人的密集程度,从而直接决定了工人阶级的组织程度和团结的可能性。
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组织性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十分明确的表达,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又从经济学上作了进一步论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地分析了随着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机器的广泛运用而使不同工人的劳动差别归于消失,从而工人作为一个阶级而逐步形成的过程,也分析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工人的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工人的积聚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并且在总结“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时候,坚持和贯彻了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同的理论逻辑,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反抗这两个方面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得出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的结论。
总之,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工人阶级的组织性是由工人的共同的经济地位以及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发展所决定的,并且它是决定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所引起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进行了鲜明的理论概括。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不断反映和总结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就当代发达国家的工人组织性来说,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结构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工人作为一个阶级的组织性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代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这样两个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第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特点就是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迅速上升,而从事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员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在减少。同时,就业人员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在提高,劳动越来越智力化了。与此相适应,工人阶级内部由于收入差距呈现出多层次性,从而使工人阶级本身成为一个由许多“新中间阶层”所组成的阶级,阶级的整体性弱化了。
第二,同样是受科技革命和发展的推动及其影响,再加上发达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而在社会结构上造成了双重的后果和影响:
一方面,中小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微型企业,从性质上说,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小生产”,因此属于非资本主义性质。例如大量的个体工商业、家庭经济、小业主、个体专业服务者等,这些经济成分中的所有者不是无产者,因此不属于真正的“工人阶级”。在劳动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这部分经济成分越发达,其中的从业人员越多,那么,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人数就越少。这里存在着与过去相反的另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无产者成为有产者,无产阶级的人数在不断减少。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新的小生产者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为新的小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因而可能会有更多的劳动者非无产阶级化。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中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那部分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大企业的工人人数绝对地和相对地下降,这就使基于资本集中和企业大型化的工人阶级的组织性下降了。因为工人分散在更多的企业中,他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也就变成了间接联系,而且联系的困难进一步加大了。就分散在各个中小企业的工人来说,他们与雇主的联系程度可能超过了与其他企业的工人的联系,他们与雇主的利益共同性可能超过了与其他企业的工人的利益共同性。
总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结果使工人的组织性和在整个社会中的力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正是当代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一直处于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最深远的历史影响之一。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