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济南市舜耕小学 250002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098-02
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语文教师,一直与书为友,在阅读的天地中畅游。随着部编版新教材的推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随着阅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达成一个共识。语文学习单靠语文课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书本只能让学生课内得法,要想让同学们精神更丰富,语文能力更突出,就得大量阅读,尤其要读整本的书。
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阅读对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每年举办的图书日活动主题中窥见一斑。阅读被视为幸福的发祥地。打开书本,环拥着阅读者的是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阅读可以让人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阅读可以让人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建立起精神生活世界,拥有更富质感和更幸福的人生。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第一单元就安排了“我爱阅读”教学内容,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习得读书的方法。不仅如此,五下、六下还分别编排了两个名著导读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另外,教材还在“课外书屋”等栏目中多次向学生推荐阅读整本书,也再次体现了教材编写者意图引导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想法。高年级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且大部分学生会具有极强的阅读需求,也能够自觉的将自己的阅读收获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阅读还是过于浅显,学生们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环节中以“看客”的身份介入,学生通过阅读只是停留在知晓大意的层面,缺少相关指导以及拓展。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只是单纯的“读”,过于流程化,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阅读素养的提高益处不大。
一本好书就是一座宝藏,但学生轻易打不开,它需要教师引领,打开门,看到里面的瑰丽奇妙。这就需要导引,导引要通过导读课来完成,导读课是一本书开始阅读前的引导课,主要内容有人物介绍、情节讲述、先睹为快、媒体评价等。
自读是整本书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唯有学生自己能读书才有阅读的真正落实。但是自读又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为教师指导的缺位,自读往往变成放任自流,结果是读与不读、读多读少、读好读坏全靠学生自觉。好的阅读是持续的,只有持续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才是真阅读。持续阅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兴趣,二是时间。最大的兴趣来自阅读本身,即从书中获得乐趣。只是有时光靠书本身的趣味未必能让学生持续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读中持续激发:你读到哪了?哪些内容你很感兴趣?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享有意思的情节、人物,疏通阅读的问题。
孩子们读完一本书希望跟同伴交流阅读的乐趣:这个故事很好玩(好笑、伤心),我喜欢(不喜欢)故事里面的某个人物,喜欢这个地方,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有一个地方我没有看懂,这个故事到底想讲什么呢?这种交流首先是倾诉,学生要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说出来,在倾诉中感情得到宣泄。其次在交流中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认识。交流是复述,是对故事的回顾,是对作品的评价,在这种自由的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思想,同时还吸取了别人的想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说:“一个人静静地读一本书,是一条线,是自己原有经验加上解读书籍所得的新经验。两个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圆;一圈人讨论一本书,是一个球,不但能听到除自己之外的第二种看法,还可能有反面的看法、侧面的看法。”读者可能会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从而修正自己,也可能会在讨论中解决自己的疑惑。有些作品主题复杂而深刻,更需要讨论来梳理和明确。第三,交流促进重读。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了更多的发现、更多的疑问和更多的乐趣,这些都需要在重读中一一去印证、去消化、去吸收。 读后交流的内容一般有情节、人物、语言、主题等几个方面,交流的形式有阅读记录卡、情境表演、思维导图等多种。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需要依靠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最大的便利。适合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需要教师们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筛选阅读资源,不仅要保证内容丰富,还要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要能够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提高阅读素养,线下阅读要有深度,线上阅读要有广度。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将不同的阅读者集中起来,构建一个可以联通社会、家庭、学校等学习场所的一体化学习环境。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进入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线上的深度互动、有效协同,把单纯的线下阅读转为线上线下相融合,趣味十足的共同体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提倡协作学习。阅读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行为,为学生构建的线上线下阅读共同体,既能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保证线下的阅读时间,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互相学习交流,对促进阅读和养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共同体的互动交流,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讨论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采取开放性的话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当阅读共同体发生思维碰撞时,阅读将更加深刻。 读书是吸收,讨论是输出,恰当地输出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各种阅读能力及阅读素养。在第三节的读书交流会上,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主旨、内涵等进行深入地理解、交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引向细致,既让学生读进去,又让学生跳出来。老师也要体现引领功能,和学生共同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由学生根据喜好精选二至三个话题,进行话题讨论。话题的选择很重要,从形式的角度看,话题应该是适合儿童的,有情趣的。从内容的角度看,多提诠释性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话题,这样的话题,能让学生读聪明,读成有思想的人。还有就是要努力让一个故事“穿越”学生,让学生读出故事中的“我”。
阅读共同体在网络学习空间的互评自评,有利于学生学习他人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完善,实现以评促学。成果交流的时间比较灵活,提交作品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还可以随时删除,优化后再重新提交。如笔者让学生在读完《吹牛大王历险记》后,上传一段自己朗读的片段的录音或视频。起初,学生只是自己朗读并录音,后来陆续有些学生上传了亲子朗读、小组合作录音、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于是只上传了录音的学生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朗读形式,又开始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上传……这种没有压力的阅读,给了学生充分的互相学习的时间。学生的阅读成果将会被自动收集、整理,生成阅读成长档案袋,记录每次整本书阅读的过程。
史蒂文森写过一首诗《点灯的人》,诗中有个点灯的人,叫李利。那个李利,在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人,就又看见了柔和的光。作为语文教师,我愿意像他说的那样,做一个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的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我们也点亮了那盏让人长大、让人优秀的灯。
论文作者:王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本书论文; 的人论文; 素养论文; 共同体论文; 话题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