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2)09-0004-03
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和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内涵解读和解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深化的必然。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概念内涵。要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概念,又必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与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元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
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元问题”的含义,要界定元问题首先又要知道“元”字的意义。
按中文理解,“元”有以下几种含义:①开始的,第一;②为首的,居首的;③主要的、根本的;④元素;⑤构成一个整体的:单元;另外还有货币单位、朝代、姓氏的指代等。[1](P672)从中文字义理解,“元问题”就是起始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和根本的问题。而作为学科用语之“元”字,主要来自西方学术界的理解。“元”的英文为“meta-”,意即“……之后”、“超越”。从对“元”的概念的解析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元”的理解并不一致。按照中文字义的理解,元问题就是首要的、根本的、主要的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性、前提性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根源、价值、功能、目的等问题,都是元问题。但按照西方语境中的“元问题”,主要是指用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学科的问题,比如通过研究对象的陈述语言、描述语言、规范语言等而形成的元问题,主要体现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就是通过语言分析、逻辑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形式问题,而不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内容。
从学科的规范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元问题应该是指涉及学科发展的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也就不能脱离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方法。同时,元问题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元问题。”[2]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中要解决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等根本性、前提性的问题,也是用科学的、逻辑的、分析的方法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既可以是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也可以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关键是解决元问题的方法要讲究科学性、逻辑性和客观性。元问题的研究是学科规范建立的重要方面,对元问题的探索和回应,是学科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与元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与元理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元理论而言,它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它体现了整个学术领域‘自我意识’的萌动。当某一学科在尝试建立元理论时,它就是在反省、在思索。反省、思索是痛楚的,而其中隐藏着变革”,“第二,它是一种超越的视界。‘超越’意味着更高一个层次的研究,即元理论以语言形态的理论为对象。它区别于哲学,因为尽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现象领域的问题”,“第三,它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形式化是其总特征。元理论需要暂时抛开具体内容,但具体内容已积淀在形式之中”,“第四,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元理论不能停留在零散的思考层次上,它对学科进行系统的反思,将成为该学科中的一支。”[3](P322-323)
按照上述特征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应该是学科建设反思的、变革的成果,它不但要超越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的范式与范畴,更要暂时抛开现有的成见与具体内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逻辑、科学、价值、规范等形式问题,进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体系。“所谓元理论是指以某种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元理论的研究内容,一是研究该学科理论的理论体系、结构;二是研究该学科理论观点和原理的分析力、解释力。”“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本质、范畴、规律、理论体系结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元问题。”[4]“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即是将元理论的逻辑形式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之中,重新梳理或是批判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说方式和论证结构,预示理论发展的趋势、前景和规律性。”[5]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与元理论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反思和发展,都主张用语言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二者在具体取向上有一定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可以是体系问题、结构问题,也可以是具体问题、个别问题,而元理论主要是以理论为研究对象,并建构起元理论的体系和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是元理论的一部分,只有研究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思辨的研究都称之为元理论,对理论进行反思,对成果进行思辨,可以是哲学的、理性的,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但不一定形成的是元理论,因为元理论是为语言形态的理论为研究对象,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
三、元问题与元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研究并不一定构成元思想政治教育学。因为,关于元学科的研究,在特定的学术术语中,其研究内涵也是相对稳定的。
“元”在西方学术话语中,“它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具体说来,又可区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以及其他种种表现。”[6](P316)值得注意的是,原来的学科被冠以“元”之后,如“元逻辑学”、“元伦理学”、“元数学”等,按照“元”的研究范式的要求,需要用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来解说原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语言分析方法。“一般说来,原来学科是以现象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它是对现象进行陈述,是有关经验事实的语言,在元语言学上称为‘对象语言’;而当我们以学科为对象时,须对对象语言进行分析,所作出的是有关语言的陈述,是有关语言的语言,元语言学上称之为‘元语言’。”[7](P317)于是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教育学中开始了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向,对研究对象和问题展开语言的分析和逻辑的分析,逻辑实证主义开始盛行。比如在“元伦理学”的研究中,摩尔一方面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认为,“怎样给‘善’下定义这个问题,是全部伦理学中最根本的问题。”[8](p12)一方面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善”的不可定义性,并认为要认识善的内在价值,只能通过直觉,指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不可通约性。按照西方学术界对“元”的解释和理解,就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语言分析问题和逻辑分析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学意义上的元研究更多的不是关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问题,而是对问题研究的一种方法和范式,主要是借助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工具来探究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一种研究形式。为此,有学者主张元学科的研究就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形式的研究。以教育学为例,有学者认为,元教育学主要就是用“元语言”陈述研究对象,元教育学就是要“撇开教育学陈述的历史内容,而着重考察构建教育的认识论标准与规则”,即元教育学“只关注教育学的形式问题。”[9](P90)按此理解,元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以语言分析、逻辑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合理性的问题。
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对元问题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如元社会学(metasociology),是弗费伊于1953年首次提出这个词。他把元社会学界说为研究社会学本身的科学,主要探讨社会学知识的科学性、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研究的规则等问题。1970年古尔德纳把元社会学称为‘社会学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sociology)’,也就是把社会学看成是一种社会活动加以研究。里茨尔提出了‘社会学的元理论’概念,并把它界定为是对已有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它是获得对理论深入理解的方式,是建构新理论的序曲,是形成超越的理论视界的资源。”[10](p322)在元教育学中,“布卡芩卡认为,认识论的教育哲学实是教育理论的元理论。”[11](p193)对元问题、元理论理解的加深和发展,是学科发展和研究领域扩展的体现。但无论怎么发展,以科学的、实验的、经验的、逻辑的方法研究问题,始终是元学研究关注的重心,拒斥形而上学也是元学研究始终坚持的立场。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关于元理论的研究也日渐式微。如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起,元伦理学的情感主义一度盛行。代表人物艾耶尔认为,价值判断不是科学的,而是情感的。“我们则主张伦理陈述是感情的表达和刺激”,“我们的学说的含义是认为伦理判断没有校准。”[12]作为语言分析学派的规定主义虽然仍然坚持现代元伦理学的逻辑语言分析方法来研究道德哲学问题,但却否定了情感主义的结论,并力图论证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和可证性。如黑尔通过对日常道德概念的逻辑分析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性的语言,价值词“恶”与“善”的主要功能是用作谴责或赞扬,因此,可以通过建议、劝告来指导人们行为的选择,价值词的规定性具有规范的作用。尽管如此,元伦理学从总体上还是用逻辑的方法来论证道德判断的规范性,从而也使道德判断的应用过于严格,容易导致曲解道德原则的应有之义。20世纪下半叶,日益流于形式的元伦理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影响日渐减弱,于是规范伦理学再次兴起。其他学科如元教育学、元社会学、元心理学等也经历了由兴盛到式微的过程,其重要原因就是研究形式日渐脱离研究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仅仅依靠逻辑分析、实证分析,很难说明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为了克服元理论研究中过于沉浸于概念辨析、语言分析、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纠葛,现代元问题的研究更应该侧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用科学的形式来研究具体内容。
为此,元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坚持元理论研究的立场和方法,坚持科学的取向,用实证、经验的、逻辑的方法解决问题、阐释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和解释力,同时还要注意对基本理论、基本问题的把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另外,为建立元思想政治教育学,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真问题、大问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应当更大层面地唤醒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意识,培育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回应问题的勇气,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准‘真’问题、聚集‘大’问题,回应‘新’问题、重话‘老’问题,并将之贯穿学科建设的全过程。”[13]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也是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必须明确的是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论域和对象、研究方法和范式十分明确,就是用语言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解释问题、描述问题。只是它的研究对象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已不拘泥于语言形态这一研究对象。就元思想政治教育学而言,以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性、真理性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元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唯一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和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构只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只是这个研究方向必不可少。许多成熟的学科都走过元理论的建构之路,尽管其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可能有失偏颇,如元伦理学的研究中,就认为伦理学的陈述都是价值判断,无法用科学方法证实,因此得出伦理学不是科学的结论。但其结论并没有影响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相反还为伦理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式,为伦理学追求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方向。尽管今天的伦理学发展不再拘泥于语言、价值判断等问题,在研究领域大大超越了元伦理学,但是在研究中力求语言的逻辑性、规范的科学性、价值的合理性,仍是伦理学努力的方向。作为新兴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借鉴其他学科建设中的经验,注重学科建设中的语言形态、语言分析、概念辨析、逻辑自明问题,并由此作为研究的重要方面建立起元思想政治教育学。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入手,尝试用语言分析工具、逻辑分析工具研究问题,再深入展开基本理论研究而形成元理论,从而建立起元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分支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概念和研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借鉴元理论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内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追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理论阐释和逻辑证明的过程。具体而言,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源、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的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语言、学科属性、研究范式等问题的探究,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研究范畴。只是我们在研究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时候,按照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路,不应该再固守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现成结论,而应借鉴和借助科学的研究范式,包括语言分析方式、逻辑分析方式、实证研究方式,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和元理论。既不是用现成的理论来推导结论,也不是用政策来说明现实,更不是用政治代替学术,而是对理论进行解析、对政策进行剖析、对结论进行追问、对问题进行反思。如此,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的真正内涵,才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的需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