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实践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活动论文,学生进行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学科。地理学科的理论性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观念、理解并吸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并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2005年春季,我校地理组联合宜昌市第十四学、宜昌市第十六中学的部分地理教师开始了地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活动,三年来,我们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究与尝试,也积累了不少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经验。
一、师生共同制作地理教具
教具,是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受学校条件限制,有很多教具是学校没有的,事实上很多教具也不可能是市场上买得到的,这让我们产生了自行制作教具的想法。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制作的教具都是从实用、简单易行入手。
为搞好地壳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用木头制作了褶皱与断层的模型,还将我们在外旅行时拍摄到的一些断层和褶皱的放大图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搞好矿物、岩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利用出门旅行或者是郊游的机会捡回来一些常见的石头,对这些石头进行编号,进行确认,然后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生辨认不同的矿物和岩石,同时我们也号召学生将他们平时捡到的石头带到学校交给教师一并分类处理,以满足教学时的需要。在进行地形地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们预先利用操场跳远场地的沙坑制作了地形模型,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进行中国政区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各个行政区的轮廓有好的记忆,我们先将中国的各个一级行政区的轮廓勾绘在吹塑纸上,然后用剪刀剪下来,这就制作成了最简易的中国各行政区的形态轮廓图。在上课时我们将做好的轮廓图带到教室,让学生辨认,学生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有时我故意将教具反着拿,或者倒着拿,学生都能找出我故意留下的错误。在进行经度与纬度教学时,我们将数学教师讲解立体几何内容所用的球体模型稍作加工,再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利用这一道具讲解经线的特点、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几何意义,球面距离等地球知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制作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具很有兴趣,所以决定发动学生一起来制作教具,让他们动动手。如在讲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时,考虑到学生对中国地理比较熟悉这一情况,就让学生开展制作中国地图模具的比赛活动。任务和要求布置下去以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上交了上百幅作品,有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有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有中国铁路线图,有中国温度带分布图,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有中国行政区图,有地貌单元分布图等。从材料来看,有的用螺钉,有的用丝线,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泡沫,有的用各种豆类,真是五花八门。我们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在全校集中展出,吸引了很多的学生,每堂课的课间总有学生前往观看,欣赏和评价,形成一道特别亮丽的校园风景。我们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评了奖,这一次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渴望自己动手,他们也希望有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人欣赏,能够物有所值,物尽其用。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己制作校园地标
地标是方向标的一种,是绘制或者镌刻在地面上的一种方向标,它可以只标注一个方向(北半球一般标注北方向),也可以标注四个基本方向(东、西、南、北)或者八个方向(在四个基本方向的基本上增加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我到过不少城市,也去过不少学校,但从没有看到过有现成的校园地标。我对学生谈到制作地标的意义,我告诉他们:地标的确立过程,是一个精确确定某地地面方向的过程,是将经纬线定方向实物化的具体体现,地标确定以后,有利于开展地理观测活动。同时,地标也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可以成为校园一处独特的景观。最后,我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的高二年级十一班的同学。我对同学们说,这个活动在我们这个学校、在我们这个城市还从来没有人做过,我们的活动是开创性的,我们的活动将“名垂校册”,“城市留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并上网查阅资料,设计了好几种校园地标的样式,我将学生设计的样式图案拍成照片,发布在学校网站上,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来参与选择。图标选定后,我又带着同学们一起选择绘制地点。我给同学们介绍,地标应选在地势开阔、平坦,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的地方,而且地面要坚固。最后,同学们选中了大操场投掷场上的圆盘。有同学说这个圆盘表面不够光滑,将会影响到观测的地理精确性,于是我们又请学校总务部门对这块水泥地进行加工。现在,在宜昌市第七中学的校园大操场上已经有了一个水平的校园地标,它不仅是宜昌七中的唯一,而且是宜昌市所有学校的唯一。
三、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量学校地理纬度与经度
学校地理纬度、经度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获取,但我们考虑到让学生自己用观测的手段获取更有意义。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可以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观测活动的地理原理是通过正午太阳高度的测定,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通过地方时的测定,确定当地的经度。整个活动都是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只是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活动过程中,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先讨论活动方案,并与指导教师共同探讨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然后再制定活动细则,并与指导教师共同探讨观测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然后再进行实地观测。兴趣小组在观测过程中,首先是确定地面上的方向,找到正北方向。实际的方法是先用指南针检测校园内兴趣小组已经绘制出的地理方向标上方向的准确性,然后再以校内地理方向标定方向。第二步是确定观测点,实际找到的观测点是校园地标的中心点。第三步是准备观测记录用具,制作观测记录表。同学们准备了竖直的竹竿,卷尺、铅笔等必备物品。第四步是实际观测。实际观测中,同学们分组观测,并且选择不同的日期观测,同时做好观测记录。第五步是各个小组根据观测结果进行计算。观测活动的最后一步是将观测结果互相比照,并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查找宜昌市的地理纬度与经度,将查找结果与观测结果比照,找出形成差异的原因,以此培养科学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
四、开办学科学术讲座
开办学科学术讲座,这是宜昌市第七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特色。开办学术讲座,对教师来讲,是个挑战,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崭新领域。学术讲座与上课有相同之处,但区别更大。每一次的讲座,教师们都要做长时间的准备。首先是要选好课题,课题的选择有三个最基本的标准,第一是讲座内容学生愿意听,第二个标准是讲座内容要有学科特色,学术性要强,还要有独特性。第三个标准是讲座内容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课题选好后的准备工作是长时间的,是精细的,因为讲座内容必须材料翔实、准确,讲座论点必须是科学的或者是富有人文精神的。讲座的材料和观点都是教材中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的,这些准备工作都是教师自己独立完成或者合作完成。材料的核查、比对,整合也是一大难点,教师讲座的观点必须经得起广大师生、家长以致社会的推敲。从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改变了地球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其影响程度上深远的,但是这个内容在初中地理、历史等学科都只是简单地作了介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们抓住这一点,在高一学生中开展了“地理大发现”的学术讲座,让学生对地理大发现有了一个整体的、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科学教育。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环境问题既是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关乎到我们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爆发后,我们及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的知识讲座,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气象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气象也是影响我国最广泛、影响程度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我们针对这个气象问题选择了两个专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座,一个是“气象与交通”,一个是“唐诗中的气象知识”。三年来,我们对学生开展的学科延展性讲座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各地建筑特色”、“施琅收复台湾天气时机的选择”等,本组教师举办过不同年级、不同规模的讲座,听讲的学生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三四百人,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与研究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很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三年多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教师们有许多的辛苦,但更多的是探求知识、师生共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喜获丰收之后的喜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对学生的培养大有好处,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同样重要,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书本所学的理论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