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全安要求越来越高,工程沉降观测作为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监控手段,通过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的精确测量,准确掌握建筑工程的沉降参数,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合理的组织施工,保证建筑工程不因沉降变形,尤其沉降不均匀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全安问题。
关键词:建筑;沉降;观测
1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基本要求
1.1设备仪器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对于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只有最大限度确保精准度才能进一步掌握建筑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沉降情况,一般情况下误差量必须要控制在变形值5%-10%之间。为了达到该标准,对所涉及到测量的设备仪器要求很高,要求相关设备仪器的精度等级为DS0.5或者DS1.0。
1.2观测点
观测点的选择非常重要,要尽量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建筑工程的沉降情况,同时还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观测。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都必须保持“对称”,通常情况下观测点之间的距离需要控制在15m到30m之内,同时还要确保每一个观察点必须均匀分布。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中会设置建筑物沉降最佳观测点。
1.3观测时间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过程中对于观测时间要求较为严格,因为时间的因素将直接关系到原始数据的获取,该数据将会影响到最终观测数据。一般情况,观测时间需要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情况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漏测或者不测的情况。关于建筑工程沉降点测量工作必须坚持每一个周期执行一次,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1.4建筑物沉降观测点测量精度要求
建筑工程沉降点观测精度有对应的等级要求,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这里以高层建筑物为例,高层建筑物是以“二等水准”作为测量观测方法的基本标准,基本上能够达到相关等级要求。观测指标具体来说有这些:第一,环线闭合差(Δh=∑a-Σb≤1/n)或者往返附和、交差(Δh=Σa-Σb≤1/L),公式当中的n和L则代表观测站的数量以及观测路线的距离;第二,前后视距要控制在30m之内,前后视距差则必须控制在1m以内,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累积不能超过3m;第三,关于对误差的控制,观测点与后视点之间的高度误差必须控制在1mm之内,因此,设备仪器精度要求必须要高于DS3级别。
2工程概况
某建筑共三层,分别为地面层,站台层和高架层。站房主体建筑外墙,东西进深502.7m,南北面宽245.2m,站房主体最高点距地面52.3m。
建筑物出现轻微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将使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水平偏差,在重载作用下,产生较大偏心弯矩,从而使原先在水平方向未能保持平整度的建筑物更加倾斜,给建筑物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实施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可以及时评估建筑物基础是否稳定,分析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原因,及时提出处理应对方法,确保建筑物安全施工。
3沉降观测网的布设和技术要求
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沉降监测可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精度标准(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施测。
3.1沉降基准点
3.1.1沉降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3~4个水准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按照要求规格埋设水准点,也可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稳固建筑物基础上,设立墙上水准点。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2)工作基点: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物距离较远使沉降观测作业不方便时,宜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沉降监测需要,要求点位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传递点。可埋设混凝图普通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点。
3.1.2沉降观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基准点,工作基点联测应设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水准测量往返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图1规定。
图1 沉降观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3.1.3沉降观测基准网的检测
前期布置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周边建设,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可能存在有个别点位发生变化的情况。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六个月进行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也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规范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3.2沉降观测点
参照设计图纸,依据设计在每根框架柱上均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埋设沉降观测标志,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埋设于±0.000以上0.5m处位置,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4沉降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4.1观测仪器
水准仪使用DS1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
4.2观测方法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水准观测时,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架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实行“三固定”,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设备、固定水准测量路线和基准点”,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3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变形点的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
5沉降观测周期
5.1施工阶段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稳定后,在基础完工后开始第一次观测,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每增加一层荷载进行一次观测直至主体封顶;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长时间连续降雨后应观测;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时,立即每日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施工过程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复工时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3个月观测一次;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交付,期间每三个月观测1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站房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前观测1次。
5.2使用运营阶段
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六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
5.3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规定,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6结语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是一项对观测设备、观测环境要求很高的技术,并且整个过程的耗时量相当长。因此,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减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合理设置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并且采用发的最为合适的观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进而得出建筑物实际沉降的情况,动态掌握建筑物沉降的情况,才能全面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向江波.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05):161-162.
[2]向道佑.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2017(14):122-123.
[3]田福娟.建筑工程沉降的观测测量技术应用分析[J].门窗,2017(02):200.
论文作者:孔志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建筑物论文; 基准点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测量论文; 水准论文; 观测点论文; 精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