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1]2015年在《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脱媒化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金融行业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颁布了Q条例,该条例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设置限制。在大萧条时期,Q条例的实施有利于将融资成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有助于恢复和重建美国的金融秩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十几年的恢复与发展,美国经济逐渐走上繁荣,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开始居高不下,甚至曾一度突破20%,而Q条例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进行严格的限制,导致投资者饱受财产流失的折磨,公众对银行存款的信心逐渐丧失。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急于寻找其他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大批资金开始流出银行,这也是促使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后,以葡萄牙、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金融脱媒现象。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整个社会资源均由国家统一分配,社会融资方式非常单一,中国金融业缺乏发展的土壤,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金融体制上,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由高度单一的金融结构向多元化的金融结构转变,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开始逐步趋于多样化,金融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逐步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商业银行开始在社会融资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此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蓬勃发展,中国金融业也开始呈现脱媒化趋势。金融脱媒化的出现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宏观角度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相关制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影响;又有中观的影响,包括对区域、行业和产业等的影响;也有微观的影响,包括对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论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中国金融脱媒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借鉴发达国家金融脱媒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脱媒化对中国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的经济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金融脱媒化产生的原因。金融脱媒化可以分为资金供给端脱媒和资金需求端脱媒。从资金供给端来看,导致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资本的逐利性;技术进步;居民为了实现资产稳值、增值;投资理论的发展促使居民转变投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用制度逐渐完善,资金借贷双方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大大拓宽了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进一步刺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从资金的需求方来看,导致金融脱媒化原因主要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融资可选空间大幅增加;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在企业发展初期融资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融金融迅速崛起,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募集所需资金。中国金融脱媒化发展迅速。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的金融脱媒化也被赋予了中国特色。金融脱媒化的出现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发展至新的高度,预示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金融脱媒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与国外金融脱媒化不同的是,中国金融脱媒最早是从资金需求端开始的,这也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紧密相连的。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金融脱媒逐渐从资金需求端蔓延至资金供给端。由于国内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金融脱媒化产生的原因也有自身的特点。资金供给端脱媒的原因主要是:银行存款利率低,导致大量存款资金流失;居民投资观念的转变;金融市场持续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大大拓宽了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资金需求端脱媒的原因主要是:直接融资成本较低,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银行借款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规模要求较高,中小微型企业被迫转向其他融资渠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和完善,市场融资能力大大增强,直接融资渠道逐渐打开;PE/VC机构迅速崛起,创投快速发展;互联网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能够以众筹、P2P平台等方式获取资金。中国金融脱媒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加,直接融资占比逐渐提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速有所放缓;以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加;银行存贷款利差空间逐渐缩小;以互联网理财产品和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从居民的角度来看,组合投资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参与证券投资和互联网金融投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融资方式更趋多元化,银行、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互联网金融等都已成为企业融资的可选渠道;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增速下降,而中间业务增速不断加快,银行的非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总额中的占比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金融脱媒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影响,即金融脱媒程度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制约着金融脱媒化程度。金融脱媒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脱媒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随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直接融资重要性逐渐增强,有利于改善和优化社会融资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脱媒化对银行业主导下的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应影响。金融脱媒化也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产生影响,通过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论文通过金融脱媒化对利率渠道的影响、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的影响、金融脱媒对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影响具体研究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面对金融脱媒化,中央政府的应对策略是:在处理金融脱媒化的问题上,既要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又要准确把握节奏、稳步推进;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金融企业更加重视培养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意识,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选融资方式;采取政策措施,鼓励非银行金融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在社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各地方政府应当适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金融脱媒化的优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金融脱媒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金融脱媒化的产生和发展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一定的扭曲效应,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金融脱媒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和政策效果,以便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金融脱媒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与对策。论文对金融脱媒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是:第一,金融脱媒化程度对东部地区的积极作用显着大于中西部地区。除个别省份外,金融脱媒化对东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增长的总效应都在2%以上;对中西部省份的总效应较低,大多在1%以下的水平。平均来看,对于东部地区,金融脱媒化程度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会拉动经济增长0.28个百分点;对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脱媒每提升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1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第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金融脱媒化的程度,进而又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金融市场尚不成熟,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对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依赖较大,金融脱媒化的积极促进作用尚不明显。而对于东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较高,企业和居民不断接受新的投融资观念,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逐渐下降;随着金融脱媒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和居民的财务负担有所减轻,极大的刺激了社会投资和最终消费,进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脱媒化的出现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脱媒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促进各行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新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环境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主要是:金融脱媒化倒逼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竞争力,大力推进经营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所面临的挑战是:商业银行在市场融资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金融脱媒化的出现意味着市场融资方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地位和功能;随着金融脱媒化的产生与发展,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产品更趋多元化,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债券、信托产品、基金等产品逐渐成为人们可接受的投资方式,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在金融脱媒化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也受到威胁;金融脱媒化会加剧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从而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风险。应对策略是:金融脱媒化环境下盈利模式的创新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出路;转变银行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培养产品和服务创新意识,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深化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金融脱媒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意味着企业融资渠道更加丰富、融资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改善资本结构,特别是有利于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企业应对策略是:充分把握良好的融资机遇,合理调整发展战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注重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融资方式;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争取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到优的跨越式发展。金融脱媒化对企业和居民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冲击居民的投资理念,组合投资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为居民融资提供便利,极大的刺激了居民消费。居民应对策略是:选择合乎自身需求的投资产品并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通过分散化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树立科学的组合投资观念;比较多种融资方式优劣,选择最佳融资方式。
李白宁[2]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个人金融业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尤其是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步伐,有效的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当前银行占领市场份额、增加经营收入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比较研究目前国内外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创新的发展策略。本文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城乡居民理财的客观要求、国家鼓励个人消费投资将推动个人业务发展、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应对国内外同业的重要措施、资本充足的监管和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居民资产结构变化的推动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创新需求。通过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对比发现:在品种广度方面,国内业务品种单一集中,业务覆盖范围狭窄;在品种深度方面,国内个人金融业务有所发展,但业务品种缺少细分化、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服务特色,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产品规模和结构方面,国内银行现有的个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有限。创新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科学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以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为例,系统分析了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环境,以及制约个人业务发展创新的因素。为了大力推动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策略:改善外部环境推进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在改善整个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推动个人金融具体业务的创新,以提高整个银行竞争力;加强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以提升服务品质;加大科技投入及加快个人金融业务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以确保有效的推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
杨皓[3]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开始大量延伸,以其多年的经验、灵活的机制以及前沿的经营对国内商业银行构成严峻的挑战,使得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只有把产品创新当作事业发展的灵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制定合理的对策措施加快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有利于充分发挥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步伐,能促使银行产品的多元化,增加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我国银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涵义和模式入手,在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当前银行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品创新实践中存在的常见误区。通过与国外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并找出造成中外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我国当前的银行产品创新提供启发和借鉴。最后在基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和具体措施,并指出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本文主张通过一系列完整的对策体系构建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具体说来,在观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强化情感管理;在制度上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战略上要实施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和地域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要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在产品开发上要采用主动超前、循环快速的银行产品开发模式,并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成本效益分析;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应体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并积极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最后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使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在正常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方涌[4]2002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及其分析》文中指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最主要的内容。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银行业经历了一个金融创新的高潮,大量的金融新业务被创造出来,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银行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起步时间晚,面对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的商业银行必将面临国外银行的巨大的冲击。要想在这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必须加快业务创新的步伐,努力创造出各种顾客需要的储蓄、理财、投资等业务的新品种,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因而,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对当前我国银行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金融创新理论和银行创新业务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⑴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一个不断根据市场和环境变化,重新整合银行现有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以适应市场和创造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其内容包括资产负债业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两个方面。⑵分析了入世将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冲击以及当前国际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趋势;利用大量的图表、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业务开展状况进行了分析。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有银行法律、法规、银行体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可以开展的业务新品种。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中存在这许多问题,而且受认识偏差、法律与政策滞后、经营管理体制缺陷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必须在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⑸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在增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许友清[5]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商业银行重要业务支柱之一的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零售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利润来源。但是,如何才能保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零售业务创新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近几年国际、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是提升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的结论。论文在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零售业务及零售业务创新的概念,对当前国内外零售业务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剖析了零售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此为根据,论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内容。在阐述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包括运行机制与业务创新模式相匹配原则、市场和客户需求领先原则、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原则、原创性创新与吸纳性创新并重原则、渠道创新制胜原则等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最后,论文根据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内容和需要坚持的原则,重点从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完善产品战略保护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逐层深入,探讨了符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实的业务创新对策,并对各对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实际出发,在完善创新内容和原则的前提下,对零售业务创新的对策进行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探讨,结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问题解决方案。
顾正阳[6]2008年在《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一直引起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和强烈关注,特别是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如何适应世界性的金融混业经营潮流及外资综合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严峻挑战,都是关乎国家金融安全和重要战略布局的重大问题。2006年12月11日,外资银行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这意味着中外资银行全面竞争时代的开始。但历史包袱过重,市场竞争不足所导致的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差、经营管理水平不足、业务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经过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虽已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要在这段外资银行立足未稳的缓冲期内,较快提高竞争能力,除了处理好以前遗留下来的呆账、坏账,提高资产质量以外,更要重视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才能保证银行的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评价一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如何考察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笔者先从界定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涵出发,提出使用多指标评价的方法。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盈利业务模式,考察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并对各项业务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量化,提炼出包括银行风险变量、银行运营变量和业务变量叁方面在内的影响因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1999年至2006年间,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对比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不同的实证结果,分析差异成因,并针对性的提出政策性建议。只有更深切的了解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才能更有效地改进提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孙宗宽[7]2013年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范畴的中小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对于扩大银行业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区域发展金融服务水平,带动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改革绩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向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放缓、内需倚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城镇化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特征凸出、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并实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与以往历史时期大不相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趋势特征,适应经济金融改革举措的整体推进,在经历了以往的改革过程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目标明确、特征突出、重点得当的新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有效履行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本文以战略理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按照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和规划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在阐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明晰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梳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基础上,设置非平衡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要素体系及其战略绩效,并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并形成了关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领域的子战略,全面协同支撑总体发展战略。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获得并支撑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第一,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选取2001-2010年由12家股份制银行、46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相关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并形成了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信息科技建设、流程再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第二,构建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改革经营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沿着高效、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建立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现代银行,实现多层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有效市场竞争,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和谐金融服务。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七个领域协同一致的政策框架,构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支柱。第叁,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地方政府控制的特殊属性,以及中小商业银行叁元分类结构特征、政府控制、监管约束、市场影响等公司治理四类因素,构建地方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成本效益的理论框架,刻划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均衡态势和发展路径,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渐进改革的“叁步走”优化路径。第四,通过重点分析成长期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率属性、根植当地和跨区域经营相互促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四类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了巩固和扩大传统业务、创新加强新型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思路和策略。第五,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实践和现状,指出地方政府支持的推动力、战略规划内在要求的拉动力、高管层认识的统一性,构成了流程再造的动力源支撑。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改造,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第六,通过重点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科学发展、内涵集约经营模式、规模扩张、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上市规划、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监管趋势等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形成的新趋势,构建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内容,形成了匹配总体战略、夯实传统风险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基于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路和策略。第七,通过构建低层次人力资本向高层次人力资本转化、反映人力资源制度功效的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模型,刻划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得出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制度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出增长,实现效率增进。并以2001-2010年我国71家中小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模型结论。指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制度的中长期绩效,遵循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构建人力资本战略,加强人力资本战略的匹配性和协同性,提升和塑造吻合自身禀赋和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本。第八,通过重点加强地方政府治理,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强涵盖征信体系、支付体系、会计审计、法律、监管、存款保险、危机和破产机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措施。
曹元鹏[8]2005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及风险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如何促进商业银行迅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金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到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强大竞争压力和国内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大力加强金融创新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而金融业务创新作为所有金融创新的核心,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创新活动也日益活跃,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尚存在不少差距。而且,国外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历史也表明,金融业务创新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效率的同时,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现状、风险及其监管问题,希望能够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迅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在新的经济金融发展时期所面临的供求变化。在业务需求方面,企业在资金需求量、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事业单位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在资金收支方面需要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个人金融意识有所提高,对个人理财业务需求增加,同时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增长较快。在业务供给方面,银行之间、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给创新提供了动力;监管环境的变化给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氛围;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给创新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但总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相信我国正在或即将迎来业务创新的高潮时期。 第二章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进行总结。从现状上看,近年来,尤其是2002年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呈现出四方面特征:创新主体发生变化;业务创新开始更多地转向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业务创新更加贴近客户的现金流规律:银行开始寻求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在金融业务创新的未来发展方面,首先分析了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金融业务混业化、银行业务表外化、金融业务证券化、金融产品竞深层化、金融功能融合个性化。其次提出创新应坚持叁个指导原则,一是坚持与实质经济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创新方向;二是引导与监管并重,确保金融业务创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叁是在考虑国情特殊性的同时兼顾国际通用性。最后,在个人金融业务、公司金融业务、银行卡业务、衍生金融业务和混业金融业务5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未来创新的重点选择。 第叁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风险表现。由于业务创新本身存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时可能伴随着风险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内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二是创新可能带来的新风险,包括创新失败风险、监管失效风险、电子风险和连带风险等。 第四章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中的风险监管。在自律监管方面,一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二是加强银行业务创新机制建设,建立长效业务创新机制;叁是完善银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真正成为银行业的行业代理人。在市场监管方面,一是要加强银行信息披露力度,尤其是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力度;二是加强创新业务的风险提示,这需要银行业协会和监管当局的共同努力。在政府监管方面,一是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二是建立金融创新支持体系,构造银行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叁是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合作;四是加强银行业务创新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虽然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差距仍比较大,但只要社会能给商业银行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商业银行又能从战略高度对金融创新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组织,我国商业银行就能够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有能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与外资银行一比高低。不过值得警惕的是,金融业务创新业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建立自律监管、市场监管和政府监管叁位一体的合作监管体系。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供求状况及所产生的风险,并结合一般风险监管的理论实践,在加强银行业务创新机制和创新业务风险提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创新风险风险监管
董薇[9]2014年在《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机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的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发展的考虑,也推出了大量的高于商业银行传统存款业务投资回报率的影子银行业务,并且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扩张。这些影子银行业务通过商业银行信用中介作用的发挥,为融资活动提供了杠杆与期限转换的可能,将传统的银行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规避监管,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也给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带来了重大影响,需要对其加强监管。而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反映了客观上存在的供给和需求,监管机构应该正视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合理性,对于其发展程度以及是否脱离了实体经济也应该有准确的认识,通过审慎监管和鼓励创新来引导其健康发展。本文以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此项业务的涵义及特点,并分别对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等各类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上述问题以及国外有关影子银行的监管理论和监管模式,运用演化博弈论建立了基于影子银行业务创新行为的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监管均衡分析。根据均衡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利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政府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其努力工作、认真监管。最后,通过构建基于预先承诺制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审慎监管机制来加强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经营者的激励,使其监管行为符合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经营目标,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服从监管。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首先,根据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建立了基于业务创新行为的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遵守市场及法律规范获得的正面的声誉收益越大,而为了防范影子银行业务发生风险而产生的成本C1越小,并且由于被检查出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违规创新而受到监管机构的惩罚F越大,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倾向于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合规创新,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而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如果其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创新行为进行监管的成本C2越小,而监管后获得的隐性收益M越大,并且当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生安全问题时,上级政府部门对监管机构的惩罚D越大,那么监管机构就会倾向于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认真监管,从而有效地防范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其次,建立了政府部门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的激励模型。在对称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不承担任何风险,并且其收入恰好等于监管人员的保留收入与努力成本之和;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其努力程度和固定工资与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情况相比都有所下降;政府部门的期望收益也出现了下降。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督促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选择最优的努力程度,并建议将问责制纳入到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考核中来。再次,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的收益与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系统的总风险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双方的理性行为与决策。一个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不仅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期望收益,还能增加自己的收入,进而实现政府的监管目标,努力查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违规创新行为。因此,监管机构应着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最后,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纳入到审慎监管的框架中来,构建了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审慎监管过程的一般模型以及基于预先承诺制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审慎监管模型。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审慎监管机制应该是在尊重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避免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制,在业务创新与定价等方面也应给予足够的自由权,在机制设计中体现出激励相容的原则;另外,监管机构还要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最低审慎经营标准作出规定,确保商业银行在影子银行业务的日常经营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慎操作。
吕耀明[10]2002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叁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D]. 李国庆. 武汉大学. 2015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D]. 李白宁. 湖南大学. 2007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 杨皓.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4].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及其分析[D]. 方涌. 重庆大学. 2002
[5].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D]. 许友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6].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的实证研究[D]. 顾正阳. 浙江大学. 2008
[7].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孙宗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8].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及风险监管研究[D]. 曹元鹏. 中央财经大学. 2005
[9].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机制设计研究[D]. 董薇.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10].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脱媒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影子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零售业务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银行业务论文; 监管机构论文; 金融论文; 资金监管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银行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经济学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