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与基本特征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与基本特征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形态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基本特征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6-0001-06

道路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道路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崭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行,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不是过渡性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具有独立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中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开辟的一条由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航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载体,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体制模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与创新,是一条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本质区别的崭新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含义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建设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

第一,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组织者和领航者,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保障其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只有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二,前进路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最大实际,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依据。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既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以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把握中国特殊国情。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科学地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径和航向,在实践中奋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和核心内容,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位一体,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中不断巩固、发展和前进的。

第四,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四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是中心,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支撑,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合力,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第五,目标指引。目标就是指引,就是导向,就是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政治方向、前进路径、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和目标指引的有机统一体,彼此联系,相互贯通,是现阶段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集中体现和伟大实践。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怎么走?首先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选择既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又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而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起点和具体路径。

第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是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础和动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把握战略重点,统筹安排全局,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第二,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新兴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略布局中的非常重要的领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和国内市场巨大的优势,又要充分考虑到人均资源短缺、环境脆弱,就业压力大等不利因素;既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化的现实,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还没进入后期的实际。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保障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进入世界农业发展的先进行列。

第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切入点。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助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持续和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要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切实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为主,城市发展方式多样化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五,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是过渡性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历史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必然呈现出自身的社会形态。所谓社会形态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性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就其内在关系而言,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32-33,以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形态就其外在表现形式“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2]33,1938年斯大林进一步明确指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种形态学说是运用唯物史观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并非指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必须依次经过这五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事实上迄今为止,人们看到的许多国家和民族,并没有都完整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发现东西方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确有不同特点,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4]。如果说俄国农村公社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的话,那么中国在十月革命以后新的历史时代下,某种意义上则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经暂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种形态的一般规律和东方社会理论的特殊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具体体现的社会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性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苏联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但公有制实现的程度有很大不同。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行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建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一般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在分配方面实现单一的按劳分配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表现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适应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态。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政治领域的实践。其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苏维埃代表大会、政党制度是一党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态体现为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设想的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为指导思想,社会成员普遍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为指导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找到的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从纵向上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和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从横向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稳定的独立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七个。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不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难以发挥,我国就要长期的处于僵化、停滞状态,就要更加拉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保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性质。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得到坚持。

第二,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创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又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个性,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市场配置资源为手段、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具体表现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使发展成果实现人民共享的根本目的,成为活跃经济、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最佳体制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最典型的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标志,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的重大突破。

第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致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即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但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步富裕,也不能搞平均主义。由于社会主义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而来,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中既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资本、管理、科技等主要生产要素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避免两极分化。国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经济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反映,是必经之路。

第四,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就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实质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由中国国情和国家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也迥异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它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

第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思想多样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和文化追求,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第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协调社会矛盾、提供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等。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富强、民主、文明的建设一样,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持续推进的具体的历史过程。

第七,“一国两制”的国家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国家一般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无产阶级国家应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特殊国情的制约,为实现祖国的统一,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是一个全新政治构想和国家结构的最新模式。“一国两制”祖国统一方针的实施顺利地实现了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主权回归祖国的工作。台湾主权战后虽已归还中国,但治权并没有解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必将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以特殊性表现出来。而一个事物的基本特征则是反映这个事物本质性、主体性的特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致富;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想多样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一国两制”的国家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多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些基本特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内容和社会形态的概括和总结。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必将会随着中国特色道路的纵深发展而发展。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科学发展是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永恒主题和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特征。总体特征是统筹基本特征各个方面的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它最充分、最鲜明、最宏观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特征,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与基本特征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