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脾胃的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论文_张雪

中医治脾胃的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论文_张雪

张雪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0)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237-02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包括青少年型)。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近1.4亿(约占总人口的10.1%)[2],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而在早期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7千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有2亿人存在骨量减少[3]。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重,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五大慢性疾病。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医药,[4]本篇文章要探讨的正是传统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1.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原发性骨质疏松在中医学中归为“骨痿”、“骨痹”、“骨枯”、“腰痛证”等范畴,其主要病因为肾精不足、骨失所养,责之于肾、脾、肝三脏,与淤血、痰浊等病理产物有关,属于本虚标实之症。

1.1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合肌肉及主四肢。《脾胃论》云“脾主身之肌肉,脾健则四肢强劲有力”。《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也,五味出焉。”《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养肌肉,故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云“清阳实四肢。”《灵枢。本神》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四肢不得秉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健全,四肢百骸、经络、精肉皮毛等组织得以滋养,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故可知,脾与人全身的整体状态有关,而肌肉的壮实与否、四肢的功能正常更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

1.2脾、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理论认为,脾与肾在生理上分别为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的关系,二者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的说法。在病理上,如果脾不运化,不能化生精微,则无以滋养于肾,肾精不足,髓失所养,中空不坚,而最终发生“骨痿”,也就是骨质疏松症。正如《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云“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

1.3 脾、血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为组成血液的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所摄入的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化生的水谷精微。《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还有统血的作用,即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难经、四十二难》云“脾裹血,温五脏”。《金匮要略注》云“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因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都离不开脾气的正常功能。

2.治脾胃方法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

方朝晖等[6]针对 1000例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中医理论分为 4 个证型进行分析归纳,共诊断出2857 个证次,平均每例患者存在 3. 86 个证候,4 个证候发生概率依次为瘀血阻络( 40. 8% ) 、脾肾阳( 38. 5% ) 、脾肾气虚( 35. 3% ) 、肝肾阴虚( 23. 1% ) 。李跃华等[7]对180例(男性35例 女性129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医辩证分型中得出,肾虚型14例(7.8%),脾肾两虚型39例(21.7%),脾肾两虚血瘀型127例(70.6%),各证型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张晓宇等[8]对体质指数无明显差异的脾阳虚和肝肾阴虚的患者各60例测量腰椎和髋部的BMD,发现脾阳虚证组的患者腰椎BMD 情况较肝肾亏虚证组患者平均低 0.143 g/cm2,髋部 BMD 平均低 0.023 g/cm2,从侧面证实了脾阳虚证患者,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分布,进而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加重了骨质疏松的进展。可以看出肾虚虽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但是脾肾两虚的合并症候更为多见,所以补脾益胃的方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有重要作用。在中医健脾益胃的方法中,主要是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

2.1 传统健脾方药与骨质疏松

鞠大宏等[9]的研究表明健脾法、补肾法和补肾健脾法对脾肾两虚型大鼠骨质疏松症均具有治疗作用,其中补肾健脾法的效果最佳。李鸿泓[10]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健脾方、补肾方和补肾健脾方均能提高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大鼠的 BMD,其中补肾健脾方的效果最佳; 健脾方对 MTL、GAS、VIP的调节作用强于补肾方,补肾方对OPG、RANKL的调节作用强于健脾方,而补肾健脾方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均明显强于以上两方;并得出补肾健脾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是补肾健脾方可通过上调 OPG、MTL、GAS 水平,并下调RANKL、VIP 水平。黄玲琳等[10]用自拟益肾健脾化瘀方显著改善绝经后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同时改善了患者骨代谢和骨密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马清华等[11]对比鲑鱼降钙素和补中益气汤对脾肾气虚型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型)有明确的治疗作用,长期疗效优于鲑鱼降钙素。中药汤剂辩证施治,比单独使用抗骨质疏松西药疗效更为显著,在临床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2.2 现代中药靶向治疗原发型骨质疏松

BoGao等人参皂苷作为骨靶向药物的先导化合物,能够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 在地塞米松诱导下的凋亡,以治疗骨质疏松症;张宏波[12]等在研究黄芪多糖对切除双侧卵巢后的雌鼠预防骨质疏松的研究中发现,黄芪多糖可使成骨细胞、细胞指数、尿羟脯氨酸等显著增高以接近正常值,得出结论黄芪多糖对去卵巢雌鼠有预防骨质疏松作用;柴艺汇[13]等以MT-3T3-E1成骨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黄芪多糖对骨质疏松治疗机制中得出,黄芪多糖能够治疗骨质疏松症其机制与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及调节成骨细胞RNA位点及蛋白表达有关。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得出,某些中药的提取物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起积极作用。

2.3 针灸

王伟明对[13]9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①组取腰背部夹脊穴,并取双侧大肠俞、肾俞、脾俞以及次髎。②组取患者关元、足三里、梁丘、气海、三阴交、中脘、神阙。两组穴位交替针灸。对照组为口服阿伦磷酸钠。结论为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 92%) 显著高于对照组( 69. 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姚岚[14]将80位病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将针刺穴位分 2 组,1 组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血海、梁丘、三阴交,而灸神阙,2 组取对照组相同俞穴,2组穴位隔天交替使用;对照组 常规针灸取穴: 腰背部夹脊穴,配合电针双侧肾俞、大肠俞、次髎。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1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2.5%),(P<0.05)。吴铅淡等[15]对60个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钙尔奇D,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温和灸(肾俞、脾俞),结果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对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实验组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叫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1)。李志明等[16]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脾肾两虚型),对照组予以钙尔奇D 600和阿伦磷酸钠肠溶片,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督灸治疗,结果为治疗组的有效率(95.7%)优于对照组(82.6%)。现在人们对针灸的接受程度很高,住院病人配合针灸治疗,可提高疗效。

3.展望

根据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解,再结合现代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分析患者病因病机特点,辩证使用理法方药,不能单从某一脏腑单独论治,以取得较好效果。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仍责之于肾,但脾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以补肾为根本,健脾胃为辅助。现代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上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相信以后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会取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diagnosis,prophylaxis,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J].Am JMed,1993,94(6):646-6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 [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3.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09.03.006.

[4]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17)[J].中国全科医学,2017.A DOI:10 3969/jissn1007-9572201700118

[5]黄宏兴 吴青等 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的专家共识[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6

年10月第22卷第10期 1223页

[6]李跃华 薛李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关系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 493

[7]张晓宇等 绝经女性脾阳虚及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程度对比研究 杏林中医药 2017年8月第37卷第8期 802

[8]鞠大宏等 补肾健脾方法对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27卷第12期 3207

[9]黄玲琳等 自拟益肾健脾化瘀方治疗绝经后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9月第33卷第5期 497

[10]李鸿泓等 “脾肾相关”机理探讨补肾健脾方对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大鼠外周血中 OPG、RANKL、VIP、MTL、GAS 含量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2月第20卷第12期 1628

[11]马清华等 补中益气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4月第29卷第4期 551

[12]张宏波等 黄芪多糖抗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2年第33卷第5期 Vol.33 No.5

[13]柴艺汇 高洁等 黄芪多糖对MT-3T3-E1成骨细胞CY P27B、CYP24A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年7月第24卷第13期 167

[14]王伟明 针灸调补脾胃方法治疗骨质疏松腰痛症49例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02期 124

[15]姚岚 针灸调补脾胃法治疗骨质疏松腰痛症40例疗效观察 云南中医药 2014年第35卷第10期 61

[16]吴铅淡等 针药结合治疗脾肾亏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海峡药学 2017年第29卷第4期 87

[17]李志明等 督灸联合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 2016年1月第22卷第1期 60

[18]那俊夫等 中药靶向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年9月第39卷第9期 87

论文作者:张雪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中医治脾胃的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论文_张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