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其技术推广作用_农民论文

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其技术推广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业技术论文,技术推广论文,农村论文,功能论文,协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广大农民群众为满足专业技术的需求创造出的农民自我推广服务组织。这种组织上联政府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单位,下传千家万户,采用研究者、推广者和采用者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这种机制使推广中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双向信息沟通,改善了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相互脱节的状况。

一、技术需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兴起的直接原因

本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户经济的主体地位。自此,中国农村翻开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人们享受农村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一些迫在眉睫的新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要素不断引入农业和农村,更确切地说是推广到超小规模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千家万户。虽然政府农业推广组织在农村科技推广中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和“断奶”、“脱钩”等政策的影响,政府农业推广组织在服务关系上,难以更好地直接向独立经营的、极度分散的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在服务内容上,由于政府主要考虑向农民提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专业技术服务,难以满足分工分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迫切需要的诸如种西瓜、食用菌与养甲鱼、鹌鹑、牛蛙、蝎子等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技术需求。那么,在新的条件下,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服务关系上建立政府推广组织与分散独立的农民之间的联系,在服务内容上满足农民多种多样的技术和经济利益的需求呢?

在寻求解决上述重大现实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80年代以来出现的以专业户为主体、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按照自愿、自主、互利原则形成的农民自我推广服务组织——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却悄悄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组织介于政府推广组织和农户,政府科研组织和农户之间,发挥着新的联结和纽带作用,它们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组织力量。

二、分布范围广、活动形式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

概况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分布的范围广。其最早出现在1980年,散见于河北、山西、辽宁等10多个省份,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居中国科协统计,1995年全国已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3万多个,会员农户500多万,占全国总农户的20%左右,分布于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全国已建立起跨地区各级专业性联合会1700多个,其中地区性联合会800多个,省级联合会24个,跨省的有40个。中国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也于1995年11月在北京成立。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分布的门类广。如果将这些门类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瓜菜业、林果业和其它等7个行业,根据已有的不完全统计,各行业所占比例不等。养殖、瓜菜、林果三个行业在协会分别占30.1%,13.9%和19.9%,三个行业共计占协会总数的63.9%,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从总体上分析,这三个行业成为协会主要生长点的原因是:第一,社会需求的增长为协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二,其利润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高;第三,其产品都具有鲜活特点,在运输过程中易腐变质,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大、交易成本高。单个农户受规模小,实力弱的限制,需要组织起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第四,技术、资金条件限制较小。这几个行业在过去虽然不是农村的主导产业,但广大农民都很熟悉,特别是农村中有许多掌握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的能人,可以说有人才条件。这几个行业相对于加工等行业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可以说资金限制较小,所以,这几个行业农民进入相对较容易;第五,在农民从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向种植蔬菜、林果和养殖等行业转移过程中,需要组织起来互相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更需要有组织地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生产经营技术。

分布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协会平均比例分别为9.1%和11.1%,低于养殖、瓜菜、林果行业,而经济作物协会的分布又稍高于粮食作物。这样分布的原因是:第一,政府推广组织和供销服务组织对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的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前、产后供销服务功能较强,农民有相对好的技术条件,所以他们容易得到满足;第二,这些行业的利润偏低,农民受比较利益的驱动,没有更为迫切的追求欲望;第三,由于利润的高低和政府服务功能的强弱决定经济作物协会比粮食作物协会更容易生存和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协会的行业分布状况多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社会需要、行业利润、市场风险、政府组织服务功能、产品特点、行业的要求条件等。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活动形式多。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业的协会其活动形式都有所不同,所以协会活动具有多形式特点。如果将协会活动内容概括为技术服务,技术经济服务(从事简单的产前、产后的供销服务),技术经济实体(建立经济实体,开展全方位、系列化的综合服务)三种形式,根据中国科协对全国4153个重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资料统计,各种形式的协会数和所占百分比如表1。

从表1中数字可以看出,以技术服务(交流)为活动内容的协会在现阶段仍占大多数,占约一半左右,而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综合服务的协会仅占协会总数的10%左右。就一个地区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前一种活动形式的协会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后两种活动形式的协会所占比例逐步增大,就全国情况看,协会活动内容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技术服务(交流)为内容的协会就相对少,而以技术经济服务和技术经济实体为内容的协会相对多。而欠发达地区的协会,经济条件有限,不仅协会数量少,而且大多只能维持以技术服务(交流)为主要活动内容。

技术服务型协会大多分布于大田作物和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原因是生产资料供应和其产品的销售问题由政府组织来承担,有比较畅通的渠道,或者政府实行专营(如棉花),一般不需要协会来解决。但这类协会经济效益差,而社会效益好,其维持和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棉花协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技术经济服务型协会已从产中的技术普及推广向产前、产后延伸,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还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通常可以提供产前生产资料统一供应,而产后服务只限于帮助会员联系销售渠道。江西省修水县划坪乡花椒协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技术经济实体型协会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会员可以“不出村”或“不出乡”就得到全方位服务。协会为增强服务实力兴办经济实体,靠实体的收入来提高协会为会员服务的能力。陕西省白水县西固乡苹果技术协会就属于此类型。

三、技术推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

作为一种推广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将研究、推广、采用三者相结合,因而在技术推广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首先是研究与推广相结合 从体制上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是相互脱节的。研究由许多农业科研部门、农业大专院校承担,而推广则由农业部系统的农业推广部门承担,两个环节由于体制不顺,不能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研究成果难以及时转移到推广部门;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立项得不到推广部门提供的农民需求信息而有可能脱离生产实际,造成有限的科研经费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科技成果适用率不高、转化率低。虽然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单位搞推广,但由于科研单位在面向生产实际中存在“无钱、少腿”和缺乏推广经验等问题,效果不甚明显,对许多农民来讲是“远水不解近渴”。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由农村中的能人牵头成立的组织,聚集了同专业的许多能工巧匠。他们不仅有吸收新思想、新技术的优势,而且有根据本乡、本土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协会研究开发的技术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即:协会研究的新技术对农民来讲本身就是实用的,对有目的选择引进的技术还经过开发和再创新的实用化过程,对研制开发之后的实用技术,协会本身又承担了推广的职能,并在推广实践中重新发现新的问题,作为研究和引进新技术的依据,形成了一个“研究→推广→再研究→再推广”的良性循环。

第二是推广与采用相结合 协会起源于农村,深深扎根于农村,协会成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需求有亲身的感触和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协会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始终能根据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要进行。无论是推广手段还是推广技巧,甚至推广语言,都会使农民乐意接受和信任。实际上,许多农民就是协会组织的成员,协会的推广过程也就是协会成员采用技术的过程。这些人既是科技的推广者又是直接受益者,因而增强了农民接受科技的内在动力,大大缩小了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时空,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使协会成为政府推广组织和农民建立联系的有效组织形式。

第三中是协会形成了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推广以完成和实现政府的推广目标为己任,科技成果推广是从上到下一级一级地传递下来的,农民自己不需要考虑这一方面的问题。虽然现在环境条件变了,但政府推广体制仍然是通过计划安排进行推广,推广的科研成果还是科研单位的研制成果,其推广机制基本上还是供给型的。协会集技术的研究、推广和采用为一体,对技术更注重适用性和实用性。协会这一推广机制是实际需要拉动的,属于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这一推广机制从一项专业技术上很好地解决了体制上各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为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四,协会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开发与研究功能 协会是在农业商品化、现代化的推进中而出现的,其生长点主要出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村新的行业上。这些行业遇到的问题对政府农业科技研究、推广部门来讲也是新问题。在得不到及时有效社会化服务的情况下,协会成员中的一些“土专家”、“田秀才”,因陋就简,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专家、教授的指点,搞起科研,有的还办起科研所。一大批适用、实用的科技成果,在政府不出钱、不设编制的情况下,在农村各地涌现。实际上,许多发展较好的协会已成为农村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成为当地农业技术的新来源。如四川省简阳县柑桔协会,自办柑桔研究所,建起科学实验大楼,建成了组织培养室、塑料大棚等基地设施,研究出适合本地生产的多项技术。其中“柑桔菌根容器育苗技术”获四川省“星火计划”项目三等奖。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长毛兔协会,先后承担8项科研课题,有3项通过省地级鉴定,其中“人工控制仔兔性别”和“预产期内诱导、调节母兔分娩时间”两项科研成果,得到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的现场鉴定,并被给予高度评价。专家认为两项技术分别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第五,协会成为专业技术推广基地 协会采用需求型的技术推广机制,主动上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下传千家万户,成为专业技术通向农村的重要渠道。一个协会就是一项专业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基地。如江苏省常熟市吴市镇豆类蔬菜技术协会,在推广种植荷仁豆的过程中,针对当地不了解荷仁豆的生长特性、栽培技术的状况,选出协会内具有一定经验的会员举办培训班,聘请上海农科院的专家授课。通过培训,会员不仅掌握了荷仁豆栽培技术,而且示范帮助了周围的农户。1993年全镇荷仁豆蔬菜种植户发展到6540户,其中2000户仅荷仁豆一项亩产值近万元。

协会还是一个技术学习和培训基地。几乎每一个协会都采用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向会员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此外,协会为促使知识技能的增长,还采取了一些其他形式,如举行专题技术交流会、座谈会、发放自办小报或刊物等形式。协会在换届选举、工作经验总结、表彰等会上,都将专业技术的交流和提高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座谈的形式一般是遇到技术难题后,一些会员共同协商对策,交流思想,以达成对问题及对策共同一致的认识;发放自办小报、刊物是效果较好的形式,许多发展较好的协会都有自己的刊物或小报,登载的内容除专业技术外,还包括有关国家政策、生活常识等知识,文章的作者有专家教授,有政府专业技术干部,还有协会会员,这些刊物向下免费向会员发送,向上免费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协会顾问发放,成为协会上下联系的载体,也成为协会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阵地。如河北省河间市国欣棉花协会办的《凤欣科普》已成为深受农民欢迎并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刊物。

标签:;  ;  ;  ;  ;  ;  

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其技术推广作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