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_预测模型论文

入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冲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粮食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国自70年代末期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国民经济的年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会承受外来的冲击,国内外的许多经济学家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加入WTO后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冲击,并以此来确定它对世界粮食市场的潜在影响。在这些预测中较为流行的有:布朗(Brown)、罗斯格兰特(Rosegrant)、黄季焜等,美国农业部、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OECF)以及世界银行所作的经济模型。(1)布朗模型的预测主要建立在对人口增长、人均需求量及产量的特殊假定之上,而非建立在具体的供给与需求模型之上。(2)世界银行的预测模型是一个非地域、部分均衡的净贸易模型。这个模型共涉及24个独立的国家(包括中国),其余的国家则被分作9个地区。此模型中,粮食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的需求方程是不同的。这个模型还同时解决了世界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即净进口量与净出口量相等时的价格作为粮食的世界市场价格。(3)IMPACT模型是由罗斯格兰特、索姆比拉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佩雷斯(Perez)建立的。该模型通过使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弹性,以及建立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方程来对生产和消费方程进行模拟。(4)黄季焜等人的中国粮食模型。该模型除了涉及到价格和收入变量外,还增加了诸如灌溉设施的改善、科技研究与推广以及环境退化等一系列结构与政策变量[1]。(5)美国农业部的CPPA模型。美国农业部的CPPA模型是一个涉及农业部门的多品种、国家的部分均衡预测模型。(6)OECF模型。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模型是一个多品种、多地区(省份)和单一国家的预测模型。

上述各种预测模型大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大部分模型都是在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上来预测其净贸易量的。(2)各模型的结果均显示中国将继续保持主要粮食进口国的地位。进口的品种是小麦,其次是玉米及其它饲料用粮。(3)在粮食供求的预测中,粮食的供给通常是最难预测的。由于建模者对将来技术变革及其它引起播种面积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的估计不同,使得各模型关于粮食产量的预测结果存在很大差距,粮食需求水平的预测结果则非常接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关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假定基本一致,加之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因此就粮食需求的预测而言,各模型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4)模型中大部分预测都忽略了政策的改变、技术的变革以及价格对供给、需求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入世对中国粮食冲击上则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模型:(1)贸易量的决定取决于比较优势,这种优势的量度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只要国内外粮食市场存在价格差,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就有粮食进出口。(2)重视政策的改变、技术的变革以及价格对供给、需求的影响。

二、粮食冲击的模型分析

(一)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中国粮食是否能自给自足,经济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有的预言未来中国将存在巨大的粮食缺口,而有的则认为中国能凭借自己的生产能力实现自给。很多预言是基于对中国粮食供给能力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做出的,而这些预测大都忽略政策的改变、技术的变革以及价格对供给、需求的影响。近几年来的粮食过剩给了这些预测沉重的一击。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粮食生产所占用的社会资源比例比较小,没有谁能否认,利用全社会资源生产粮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而粮食是否能自给关键在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在国际贸易中,倾向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因而作者认为,粮食供给能力并不能按过去占用社会资源减小的趋势来预测,而是取决于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反应了这种比较优势,而递增的替代成本的速度(边际替代率)决定了消除价格差所需要的贸易量。本文基于以上理论来预测入世后粮食的进口所带来的冲击。

(二)模型的建立

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通过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笔者通过分析影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粮食价格的因素,建立粮食价格决定模型,从两个市场价格趋于一致中,来预测中国入世后粮食进口量。

1.国内粮食价格决定模型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价格取决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因而引起供给与需求的变化的因素都将会引起价格的变化。在影响供给方面的因素中,一般有上期粮食供给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进出口量;在影响需求方面的因素中,一般有人口、国民收入。在人口因素上,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粮食商品率低(不到40%)[2],而新增人口大部分出生在农村,再加上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还未达到饱和,所以并不把人口因素作为一重要因素考虑。至于粮食出口因素,笔者不把其作为重要因素来分析有以下两个理由。(1)国内交通运输不便。上个世纪80年代,东北大豆、玉米生产增长极快,产量大幅上升。而与此同时,受制于交通运输条件,中国南方各省无法从东北输入粮食,抑止价格上涨,只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大豆、玉米及其它饲料粮[3]。(2)粮食流通体制的缺陷。地区垄断使粮食剩余地区能够向粮食欠缺地区要求不切实际的高价,或者干脆关闭市场和设关卡拒绝出售,使缺粮省分无法通过买进国内粮食抑止本地区粮价,不得不增加进口。而粮食丰收地区由于政府的收购政策和90年代中期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使得出口对本地区价格下跌的影响相当有限,对全国粮价影响更小。舍弃以上变量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本文最为关注的:解释变量系数为粮食进口系数,因而只要该系数显著,不存在自相关性,就满足要求。国外粮食价格一般受前期农资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较大,笔者认为我国受当期农资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较大,因为中国农户的卖粮行为有其特殊性。中国农户普遍存在储粮行为,往往把当年的粮食第二年拿到市场销售,再买回第二年所需的农资。这样的第二年农资价格就影响农民是否卖粮进行再生产,还是继续储粮,减少第二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这种行为自然影响到市场粮食供给量,从而影响价格。

根据以上的分析工作,从而建立以下线性模型。

考虑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笔者用1986—2000年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如表1,回归结果如表2。

表1

(注:P[,1986]=100 S[,1985]=100 N[,1986]=100)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表2

从拟合的结果来看,拟合度较高。上述三因素解释了98.7%中国粮食消费价格的变动。除常数项C(1)(不影响问题的研究)、C(5)外,C(2)、C(3)、C(4)在95%显著水平都显著,说明我国粮食消费价格主要受供给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在粮食消费未达到饱和点前,国民收入与粮食价格应呈正向相关关系,而我国国民收入对粮食价格影响并不显著,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的农业结构有关。近几年我国的总量平衡状况表明,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提高到了能够稳定的解决国民温饱的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粗粮比例不断下降,而高质量的稻米、小麦的需求却在持续增长,但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还没有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1992年,我国南方8个主要的水稻生产省份大约储备了2000万吨水稻,但其中70%为市场滞销的劣质米,只有30%属于消费者欢迎的优质米[3]。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国民收入因素对粮食价格影响并不显著。本模型最重要的系数I[,t-1]在95%水平显著,而且拟合度较高,Durbin-Watson stat检验显示不存在自相关,因而可排除多重共线对所研究问题的干扰。

2.国际粮食价格决定模型 根据相同的原理,国际粮食价格也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作用。由于国际粮食供给者的多样性,很难获取世界农资生产资料价格方面的数据,考虑到主要粮食出口国以资源密集型进行粮食生产,因而用国际原油价格作为世界农资生产资料价格的替代变量。至于中国的粮食出口因素对世界粮价的影响,由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出口量在世界粮食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975年,中国在世界大米出口中还占20%的比重,1989年降到仅占2.6%。中国小麦的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中国粮食与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品质的差别,所以笔者把其视为影响世界粮价的非重要影响。按经济学上来讲,世界国民收入也应该是影响国际粮食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考虑到:一是获得数据的难度。由于世界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以及汇率的变化,很难获取这方面的准确数据。二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近15年来,对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主要是发达国家,而这些发达国家,根据岸根卓郎的观点,早已达到粮食消费的饱和点,即粮食消费量的收入弹性几乎为零[5]。而世界最不发达的30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迟缓,无法支付进口粮食所需的外汇,处于饥饿状态。考虑到这个原因以及主要是关注中国粮食进口对世界粮价的影响,笔者认为不考虑这个因素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不会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大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而建立以下线性模型:

1986年——2000年各数据如表3。

(注:P[,1986]=100 R[,1985]=100 O[,1980]=100)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世界经济年鉴》、《粮农组织生产年鉴》、《粮农组织贸易年鉴》整理得到

回归结果如表4:

表4

回归结果来看,拟合度符合要求,各要素都显著,不存在自相关性,排除了多重共线的问题。我国粮食进口,将对世界粮食价格产生显著影响。例如1995年我国较大幅度的进口粮食,1996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超过了我国国内的粮食价格。1995年以后,我国粮食进口大幅度减少,如小麦从1995年的1200万吨依次降低为840万吨、200万吨、150万吨、45万吨。与此同时,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也节节下降。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进口对世界市场的显著影响。系数B(5)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1单位的世界节余库存的增加,将使下年世界粮食价格指数上涨。这似乎不合事实,笔者认为以下原因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世界主要粮食生产者一般根据本年的粮食库存决定下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上年粮食库存增加,导致粮食本年播种面积减少,从而造成粮食产量减少,进而造成本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相反则世界粮食价格下跌。

(三)国内粮食市场影响分析

开放条件下,影响进口量主要是价格差(不考虑质量因素的差别)。根据以上分析,进口使国内粮价下跌,国外粮价上涨,若不考虑运输成本和零关税,则使国内与国际价格相等,进口停止。但若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在均衡的情况下,国内价格也会高于国际粮食价格,两者之差表现为单位运输成本和关税率。因而达到均衡时可表示为:

B(4)——单位粮食进口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量

若2002年国内粮价保持与2000年价格不变,即P[,国内]=390.0[6],为同期美国期货粮食到岸价格的1.5倍,即P[,国际到岸]=390.0/1.5。入世后,根据中美所达成的协议,2003年粮食关税率t=14.5%[7],C(3)=-0.044634,B(4)=0.074926。根据以上等式求得进口量I=1087万吨,国内粮价下跌△P=48.5,下跌幅度为10.9%。即2003年,按2000年国内外粮食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也只会在2000的进口水平上,多进口1087万吨,共1199万吨。

经济学界认为,一国的粮食进口量占国内总供给量若不大于5%,则该国达到了足够的粮食安全水平,若不大于1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从这种观点来看,入世不会对中国造成粮食安全威胁,中国过去已有多个年份超过或接近这个进口量,所以在运输和储备方面,我国能应付。世界粮食市场也能承受(世界粮食供给近20年在2—5亿吨左右)。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入世对中国粮食生产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这是建立在(1)粮食国内外价格差保持在目前的基础上,即影响粮食价格的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旦差距扩大,进口量和国内粮价下跌更多;(2)有足够的外汇进口所需粮食;(3)世界粮食市场的可供给性:(4)农民可在其它方面增加收入;(5)不考虑我国粮食生产自身的波动性;(6)不考虑非市场因素的作用;(7)不存在粮食质量偏好差异。(2)和(3)项条件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为了应付其它可能存在的变化和从粮食安全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结合模型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应该在粮食储备,调整传统的农业发展目标,支持农业从追求产量的增长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方面转移,建立全国统一、有序的粮食流通市场,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农业高科技的投入,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多做工作。

标签:;  ;  ;  

加入WTO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_预测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