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国外军队素质建设发展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国外军队素质建设发展趋势

一、面向21世纪的外军质量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刘硕[2](2019)在《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一流军队院校,是习近平军事教育思想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军队院校既是军队的列编单位,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既是“军”又是“校”的“非单一化”组织属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有着与军队管理及地方高校管理相区别的鲜明特点,既要体现军队管理特色,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实现军事统一、教育民主与办学高效的有机结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属性,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组织活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军队革命性体系重塑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随着现代军校科技元素不断增加、学术属性不断增强、新兴领域和新质力量不断涌现,深化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构建。鲜明地提出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概念并开展相关研究,顺应了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突出了军队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的总基调,也为军队院校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新时代,党的军事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鉴于治理理论强调民主意识、重视制度权威、关注主体利益,将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互动化、治理规则法制化等核心思想和有益成分引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实践,必将有助于完善教育管理组织系统、改进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教育管理依法从严。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军事教育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在继承我国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高校改革与发达国家军事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按照理论阐释、历史沿革、现实困境、经验借鉴、路径构建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力求比较清晰的呈现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全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以军队院校内部事务决策为载体,由内部治理结构合法性依据、内部治理结构要素和决策结果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的内部治理结构概念模型。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实质是权力问题,通过提出权力假设、确定测量题项、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与检验分析,从权力形式、权力层次、权力重心三个维度对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现状、权力配置特点与存在主要问题给予深入的系统解构,试图展示一种从权力维度分析管理症结的方法路径,进而把握军队院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本质,寻求内部权力合理配置运行的可能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和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美国军种官校权力形式多元、内部决策民主,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等权力结构与运行特点得益于其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和长期以来的严格执法。我国军队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在院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改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现状,理顺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着力构建以政治权力为领导核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孙晓楠[3](2019)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主席强调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我们党的精神、意志和主张灌注于官兵的头脑和灵魂之中,从而牢牢掌握官兵思想,确保我军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它们一方面因为能够为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而日益成为广大官兵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和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的信息传播特性而对广大官兵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因而会给我们党牢牢掌握官兵思想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显然,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我军绝不能再视社交媒体如洪水猛兽而简单粗暴地对其一禁了之,相反,必须因势而为、随势而制,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还能在彰显时代性和感召力上有着更为卓越的表现。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对已有的且对与本论文紧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框架,最后再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对社交媒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和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这一组概念进行充分界定的基础上,重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分析讨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此外,还明确了本论文开展研究的直接指导理论和相关理论借鉴。第三章,探讨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在强调了将社交媒体引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既着重从丰富教育素材、改善教育方法、强化官兵的接受意愿以及提升了教育主体的主导能力这四个方面对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充分认可,又从增加了教育阻力、导致官兵价值判断异化、降低官兵的学习能力以及造成官兵的身心状态失调这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章,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动以及官兵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五个方面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其次指出了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四大问题,即: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浮于表面、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四大问题的原因所在,即: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教育方法的选用上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相关平台建设运营上的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和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第五章,提出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相关建议举措。在明确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以及“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这四大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以及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三条优化途径,并进一步论述了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措施,即: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以及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第六章,提出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提出了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设置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传承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接着,明确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即: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及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最后,论述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即:军队专家团队主导、军地媒体机构合作和鼓励普通用户参与。第七章,提出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三项要求,即:科学精准滴灌、多方力量参与和官兵喜闻乐见。接着,提出了优化教育方式的三条建议,即:共享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内隐式教育。最后,针对优化教育方法提出四条建议,即:翻转传统课堂教育、改造升级在线教育、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和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第八章,基于强军网和互联网两个空间提出优化教育载体平台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二是要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三是要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第九章,提出优化教育运行机制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完善教育筹划,二是要开展教育协作,三是要健全教育评估总结。最后,全文总结和展望。第十章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既提出了我军应当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牢牢掌握社交媒体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真正使社交媒体为我军所用、为我军服务这一结论,又明确指出了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把握的趋势和方向。

王净[4](2019)在《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开展队伍建设研究成为提高军队院校办学育人水平、深化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现实需要。本文针对新时期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特点,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首先从文职人员制度入手,指出建设文职人员队伍是实现强军兴军目标的历史必然选择,通过分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从队伍规模、制度建设、岗位任职能力三个方面阐述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现状,针对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进行了较全面的现状调研,并从制度、人数、编制、福利待遇四个角度分析影响和制约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因素。结合美军和日本自卫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现状,得到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约束、注重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根据国情与军情有效激励的重要启示。根据调研现状及外军建设经验,提出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军”字化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策略。要加强顶层立法建设和院校日常管理制度,提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水平;通过拓宽渠道、定向引进和计划调控,实现军事人才的优质化聘用;利用政治教育、价值引导和军事训练,开展军政素质的正规化教育;采取专家指导、部队实践和选拔送学,实施任职岗位的专业化培养;坚持军事文化激励、评价激励、成长和成就激励,实现科学用人的特色化激励等措施,为健全和完善我军文职人员制度、提高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朱连荣[5](2019)在《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学等方法,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研究,并选取7所典型的部队卫生机构和军地医院进行了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系统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并论证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全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部队官兵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军队卫生资源整体利用率,推动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除了前言、国内外现状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部分,其中,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部分,分析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形势要求,论证提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部分,重点对代表性的部队卫生机构和军地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部分,论证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组织模式、分工协作机制与医疗资源的贯通共享机制;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部分,在组织体系管理、运行机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核心支撑平台管理等方面研究提出适合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特点和规律的发展对策建议与举措方法。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全面调研评价我国军队医疗服务保障发展现状,分析查找了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组织模式,并系统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分工协作机制与医疗资源的贯通共享机制;系统分析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环境背景,提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策略和建议。

颉永祥[6](2019)在《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确立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把军民融合发展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加以推进,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不断向深度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也迎来了改革春风,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要继续走下去,同时要坚持军队需求主导,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2017年,根据军队改革有关部署,不再招收和选拔国防生。现阶段最代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形式的国防生培养制度停止,如何顺应改革形势要求创新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模式,在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把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回顾了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发展阶段历程,重点总结分析了国防生培养制度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以美军为代表的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后备军官的经验做法,利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与美国等世界军事强国军事人才培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探寻解决的方法,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提出在军民融合模式下培养军事人才和军事人才选拔招录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和选拔招录的模式设想。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要以为强军兴军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牵引,树立大国防观念,通过大范围培育、精英化培养、精准选拔招录,为军队培育选拔精英式人才,为高校培养一个正能量群体,真正实现军地共赢。

张梓麟[7](2019)在《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退役军官安置问题影响着军事人才的去留、部队发展建设的稳定性以及退役军官离开部队后再就业取向,是加快推进部队人事制度革新,服务于军队与国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工作。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新形势下,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裁减员额30万的战略部署,退役安置工作将面对很多新情况、新考验、新矛盾。本文围绕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开展研究,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开展调查分析,结合国内外军转安置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给出开展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本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分析。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边界廓清与内涵定义,并对问题中核心概念的特征、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综述退役安置工作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准备。(2)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的困境与原因分析。本研究结合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现状,设计调查问卷,面向武警XX总队开展调查分析工作,阐述调查实施情况并分析所得结果,总结出当前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的几大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3)外军退役军官安置经验及借鉴分析。对外军退役军官安置做法进行分析,包括完全市场化的就业安置模式,市场、计划相结合的就业安置模式,完全计划性的就业安置模式等。此外,分析外军做法优势及对我军借鉴作用;最后,针对如何构建军改形势下的军转工作革新模式,提出一些思考与设想。(4)团职军官安置的对策分析。为了能够触及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不仅对转业退役安置工作紧密相关的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同样也针对退役军官个体提出一些建议,使对策建议体系更加完善。

赵俊业[8](2018)在《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军队院校正在按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深化教育训练改革,逐步推进教育训练与实战一体化,军队院校呈现出了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良好势头。但军队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距“聚焦实战、靠拢部队”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培养的生长军官素质并不能完全符合部队需求。开展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理清教育、训练、实战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提高军队院校教育水平的着力点,打通其实现途径是主动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需要,是落实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院校毕业人才“水土不服”现实难题的重要课题,更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论文从梳理国内外关于院校教育训练实战化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和界定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研究了其发展历程、内在规律,奠定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理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宏观和微观、内在和外在等多视角对“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策略、新思路以及“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进行分析,优化了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型,并从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健全配套长效机制、优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罗跃全[9](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辛昕[10](2018)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世界各主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军事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个分支,但对于军事公共外交的讨论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国内外学术界和军事界关于军事公共外交的研究仍比较零星,还没有专门的着作出版。然而,在实践领域,军事公共外交却在美国近十几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文官因为安全原因不便开展公共外交,美国国防部和军队实际承担了公共外交的任务。本文将“军事”和“公共外交”联系起来,选择美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类型研究的理论,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总体而言,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是国防部和军队作为主体,协调国务院等政府机构和其他行为体的工作,通过信息传播、教育与任职以及关系建立三种途径向外国军人和公众传递承载国家利益的信息,从而引起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改变,最终实现美国军事、外交和安全战略目标。具体手段主要包括传播美国民主价值观、塑造美军形象与传播美军精神、发布权威信息并进行媒体管控、对外军事教育培训、港口访问、军事援助和国际灾难救援等。在开展军事公共外交过程中,美国国防部进行了内部管理和协调、与国务院等其他政府部门进行跨部门合作,以及与其他社会行为体协调,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影响外国军人和公众。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并总结了在此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三种途径都得到了运用,并根据阿富汗战争的安全环境和阿富汗民众的特点,转化为不同的手段,包括“温和的伊斯兰之声”、“指挥官应急反应项目”、“人文地形系统”和“妇女接触小组”等。虽然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媒体管控和丑化塔利班行动,并获得了大部分公众对阿富汗战争的支持,但由于对受众不够了解、叙事方式不当和没有明显改善公众生活等原因,削弱了军事公共外交的实际效果。最后,论文在讨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和其在阿富汗运用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在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的等方面的启示,具体包括:要统筹战略和战术目标,选取适合受众的传播媒介,在教育中巧妙传播价值观,课程增加互动且一视同仁,延长部署并长期投入,以及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等。本文期待此研究对我国开展军事公共外交有所借鉴和参考。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重点对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论文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回顾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军方开展军事公共外交的原因,并论述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所依据的政策。第三章综合运用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分类理论,结合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实践,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并重点论述了其目标、途径和管理协调过程。第四章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和其缺陷,并结合实际事例与数据具体分析。第五章在讨论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及其在阿富汗战争中运用的基础上,归纳出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等方面的启示。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设想。研究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对我们了解军事公共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运行过程有较大的现实参考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如果运用得当,军事公共外交将成为国家总体公共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面向21世纪的外军质量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的外军质量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及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理论阐释: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适切性研究
    2.1 治理理论
        2.1.1 治理理论的产生兴起
        2.1.2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2.1.3 治理理论的简要评述
    2.2 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2.2.1 治理理论引入及本土化研究
        2.2.2 治理的中国经验与理论拓展
        2.2.3 我国高校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2.3 治理理论对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适切性
        2.3.1 治理理论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理论契合
        2.3.2 借鉴治理理论解决我军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2.3.3 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3章 历史沿革: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内部治理结构描述
    3.1 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发展历程
        3.1.1 革命战争年代:从战争中逐渐成长
        3.1.2 新中国成立后:向正规化教育转变
        3.1.3 改革开放初期:为军队现代化服务
        3.1.4 新时期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3.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要素
        3.2.1 权力形式:内部治理的横向结构
        3.2.2 权力层次:内部治理的纵向结构
        3.2.3 权力重心:内部治理结构的平衡点
    3.3 我军院校内部权力配置特点
        3.3.1 横向上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交互叠加
        3.3.2 纵向上自上而下的逐级指挥等级严格
        3.3.3 重心上权力高度集中于校级行政机关
第4章 现实困境: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4.1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现状的实证调查
        4.1.1 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1.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题项
        4.1.3 预测问卷处理与因子分析
        4.1.4 正式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4.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4.2.1 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
        4.2.2 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
        4.2.3 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
    4.3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3.1 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
        4.3.2 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
        4.3.3 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
第5章 经验借鉴:美国三所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个案研究
    5.1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概况
        5.1.1 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5.1.2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
        5.1.3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
    5.2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特点
        5.2.1 权力形式多元,决策过程民主
        5.2.2 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
        5.2.3 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
    5.3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法规制度建设经验
        5.3.1 系统配套,衔接紧密
        5.3.2 规范具体,操作性强
        5.3.3 稳定连续,执法严格
第6章 实现路径: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路径与优化策略
    6.1 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
        6.1.1 党委核心:引领共治方向
        6.1.2 名将治校:对接实战需求
        6.1.3 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位
    6.2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
        6.2.1 界定权力作用领域,摆脱“同质化”
        6.2.2 改进权力运行机制,克服“碎片化”
        6.2.3 强化权力层级均衡,规避“内卷化”
    6.3 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
        6.3.1 明确院校章程的统领地位
        6.3.2 规范院校章程的制定程序
        6.3.3 健全院校章程的涵盖内容
        6.3.4 完善院校章程的配套制度
    6.4 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
        6.4.1 观念上正本清源,剔除“老思维”
        6.4.2 行为上除旧纠偏,摒弃“土政策”
        6.4.3 执法上彰显公平,打破“潜规则”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员参与院校权力运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1.1.2 新时代加强政治建军的务实举措
        1.1.3 增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2.2 有利于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1.2.3 有利于新时代我军政治工作过好网络关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交媒体
        2.1.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2.1.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2.2 直接指导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传媒思想
        2.2.3 习主席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
        2.2.4 习主席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2.3 相关理论借鉴
        2.3.1 传播学相关理论
        2.3.2 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三章 社交媒体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交媒体的必然性
        3.1.1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
        3.1.2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3.1.3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难以摆脱的拟态环境
    3.2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3.2.1 丰富了教育素材
        3.2.2 改善了教育方法
        3.2.3 强化了接受意愿
        3.2.4 提升了主导能力
    3.3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3.3.1 教育阻力增加
        3.3.2 价值观异化
        3.3.3 学习能力弱化
        3.3.4 身心状态失调
第四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4.1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4.1.1 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
        4.1.2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
        4.1.3 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
        4.1.4 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4.1.5 官兵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高涨
    4.2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浮于表面
        4.2.2 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
        4.2.3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2.4 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
    4.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
        4.3.2 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
        4.3.3 教育方法的选用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
        4.3.4 相关平台建设运营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
        4.3.5 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
第五章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
    5.1 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5.1.1 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
        5.1.2 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
        5.1.3 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
        5.1.4 “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
    5.2 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优化途径
        5.2.1 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
        5.2.2 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
        5.2.3 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
    5.3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
        5.3.1 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
        5.3.2 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
        5.3.3 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
第六章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
    6.1 优化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
        6.1.2 传承性原则
        6.1.3 适应性原则
    6.2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
        6.2.1 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6.2.2 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6.2.3 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
        6.2.4 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
    6.3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
        6.3.1 军队专家团队主导
        6.3.2 军地媒体机构合作
        6.3.3 鼓励普通用户参与
第七章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
    7.1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宏观要求
        7.1.1 科学精准滴灌
        7.1.2 多方力量参与
        7.1.3 官兵喜闻乐见
    7.2 优化教育方式
        7.2.1 共享式教育
        7.2.2 互动式教育
        7.2.3 内隐式教育
    7.3 优化教育方法
        7.3.1 翻转传统课堂教育
        7.3.2 改造升级在线教育
        7.3.3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7.3.4 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
第八章 优化教育载体平台
    8.1 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
        8.1.1 广泛借助地方经验和资源
        8.1.2 满足官兵多样化使用需求
        8.1.3 注重平台常态化升级维护
    8.2 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
        8.2.1 有效设置议程
        8.2.2 提升传播技巧
        8.2.3 增强用户粘性
    8.3 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
        8.3.1 落实后台实名制
        8.3.2 完善监管方法手段
        8.3.3 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第九章 优化教育运行机制
    9.1 完善教育筹划
        9.1.1 收集数据信息
        9.1.2 制定实施方案
    9.2 开展教育协作
        9.2.1 军内扁平化协作
        9.2.2 军地无界化合作
    9.3 健全教育评估总结
        9.3.1 定期评估总结
        9.3.2 定向评估总结
        9.3.3 比较评估总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
附录 B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4)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概述
    第一节 军队文职人员制度概述与历史沿革
        一、文职人员制度概述
        二、我军文职人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我军院校文职人员的性质特点
    第二节 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强军兴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丰富军事人力资源,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有力举措
        三、推进军队院校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的客观需要
    第三节 建设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的理论基础
        一、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及发展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四、文化凝聚原理
第二章 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 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总体概述
        一、稳步推进聘用,为军队院校注入新能量
        二、持续健全制度,管理水平逐渐走向规范
        三、不断拓展舞台,任职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第二节 某军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状况
        一、调查问卷总体分析
        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三、影响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因素
第三章 外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启示
    第一节 美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美军院校文职人员的来源
        二、美军院校文职人员的构成
        三、美军院校文职人员规章制度
        四、美军院校文职人员教育培训
        五、美军院校文职人员福利待遇
    第二节 日本自卫队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文职人员的职责与编制员额
        二、文职人员的招募与任用
        三、文职人员的考评与晋升
        四、文职人员的福利与待遇
    第三节 外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约束是前提条件
        二、注重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是核心之举
        三、根据国情与军情有效激励是重要手段
第四章 加强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提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水平
        一、大力推动顶层立法建设,明确文职人员身份地位
        二、科学制定日常管理制度,规范文职队伍建设依据
    第二节 实现军事人才的优质化聘用
        一、拓宽渠道,抢占市场先机
        二、定向引进,挖掘优质人才
        三、计划调控,优化队伍结构
    第三节 开展军政素质的正规化教育
        一、坚持政治教育,强化“军”的意识
        二、加强价值引导,促进“院”的认同
        三、锤炼军事素质,丰富“兵”的内涵
    第四节 实施任职岗位的专业化培养
        一、专家指导,提升教研学术水平
        二、瞄准弱项,补齐部队实践短板
        三、选拔送学,提供继续教育机会
    第五节 坚持科学用人的特色化激励
        一、坚持文化激励,增加职业认同
        二、坚持评价激励,增强竞争意识
        三、坚持成长激励,规划职业生涯
        四、坚持成就激励,实现不断晋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分析
        1.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
        1.3.3 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1.3.4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
        1.3.5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1.4 主要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医疗联合体的研究进展情况
        2.1.1 美国
        2.1.2 英国
        2.1.3 新加坡
    2.2 外军医疗保障军民联合研究进展情况
    2.3 国内医疗联合体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情况
    2.4 我军医疗联合体研究发展趋势
    2.5 医疗联合体的相关概念
第3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
    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形势要求
        3.1.1 外军全维、强健、能力医学观念的发展更新,军人健康模式和标准的转变刻不容缓
        3.1.2 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军队使命任务要求,服务和保障战斗力生成日益突显
        3.1.3 现代军事作业能力的形势任务与需求变化,军人能力强健模式转型亟需推进
        3.1.4 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生物化科技革命初露端倪,创新性工作方式模式和前瞻性理论研究急待开展
    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3.2.1 党和国家出台的医疗卫生政策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3.2.2 国家、军队全面深化改革和军队医疗卫生政策的颁布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3.2.3 国外可参考的成熟管理模式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3.3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3.3.1 管理体制与配套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法律地位有待提高
        3.3.2 高原边防哨所部队驻地医疗条件差,医疗联合体实施困难
        3.3.3 区域型军民融合模式不够成熟,官兵应有权益保障不力
第4章 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实施步骤
        4.1.2 问卷编制
        4.1.3 信效度检验
        4.1.4 问卷发放
        4.1.5 问卷结果计算机录入
        4.1.6 问卷结果统计
    4.2 结果
        4.2.1 基层部队调查结果分析
        4.2.2 部队卫生机构调查结果分析
        4.2.3 军队医院调查结果分析
        4.2.4 地方医院调查结果分析
    4.3 结论
        4.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相关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4.3.2 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4.3.3 部队官兵和军地医务人员了解医联体的程度不高
        4.3.4 军地医务人员认可医联体的程度偏低
第5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
    5.1 组建形式
        5.1.1 城市区域军民融合型医联体
        5.1.2 县域军民融合型医联体
        5.1.3 跨区域军民融合型专科医联体
        5.1.4 边远艰苦地区军民融合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平台
    5.2 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5.2.1 组织领导
        5.2.2 职责分工
    5.3 保障方式
        5.3.1 建立就诊取药绿色通道
        5.3.2 畅通内部转诊渠道
        5.3.3 支援帮带基层
    5.4 医疗资源调配机制
        5.4.1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常态化
        5.4.2 信息平台一体化
        5.4.3 辅诊检查设施共享化
    小结
第6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6.1 聚焦强军胜战目标,探索构建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组织体系
        6.1.1 明晰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管理组织架构
        6.1.2 做好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顶层设计筹划
        6.1.3 拓展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各级功能定位
    6.2 聚力配套政策制度,助力区域医疗联合体服务模式转型
        6.2.1 健全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政策法规
        6.2.2 完善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制度机制
        6.2.3 制定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业务标准
    6.3 紧盯保障能力提升,多手段锤炼专业队伍技术水平
        6.3.1 加强基层部队卫生人员集中管理模式论证
        6.3.2 建强区域型卫生专业技术训练平台
        6.3.3 健全部队卫生人员终身培训教育机制
        6.3.4 畅通区域型医疗联合体部队卫生人员成长渠道
    6.4 着眼互联互通需求,构建区域型医疗联合体一体化信息平台
        6.4.1 研发一体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网络信息系统
        6.4.2 拓展远程医学信息网络应用范围
        6.4.3 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6.4.4 着力改进数据传输通信手段
    6.5 着眼多样化功能需求,打造区域型医疗联合体核心支撑
        6.5.1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医疗急救中心
        6.5.2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卫生装备维修中心
        6.5.3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健康维护中心
        6.5.4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5.5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心理服务中心
第7章 研究总结与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分析讨论
        7.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尚需进一步细化论证
        7.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配套政策标准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研究
        1.3.2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军民融合
        2.1.2 军事人才
        2.1.3 培养模式
        2.1.4 依托培养
    2.2 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必然性分析
        2.2.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培育新型高科技军事人才的需要
        2.2.3 能够提升军地互惠共赢的融合格局
    2.3 理论基础
        2.3.1 习近平强军思想
        2.3.2 军民融合战略
        2.3.3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机制
第3章 我军依托培养制度的实践情况分析
    3.1 我军招收地方干部的发展历程
        3.1.1 革命战争阶段
        3.1.2 建国初期阶段
        3.1.3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3.1.4 21 世纪阶段
    3.2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模式
        3.2.1 国防生培养模式
        3.2.2 直接接收高校毕业生模式
        3.2.3 选送现役干部赴地方院校攻读研究生的“强军计划”模式
        3.2.4 军地院校联合培养模式
    3.3 我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取得的效益
        3.3.1 形成了思想理念上的共识
        3.3.2 开辟了稳定的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渠道
        3.3.3 塑造了军地协作互惠互赢的战略格局
    3.4 国防生培养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4章 外军后备军官培养的主要做法与借鉴
    4.1 主要做法
        4.1.1 前苏联与俄罗斯军队依托培养情况
        4.1.2 英国和法国军队依托培养情况
        4.1.3 日本自卫队依托培养情况
        4.1.4 美国军队依托培养情况
    4.2 经验启示
        4.2.1 科学确立依托培养的目标定位
        4.2.2 加强依托培养的顶层法规制度建设
        4.2.3 打破依托培养“入口”的僵化限定
        4.2.4 优化融合培养的路径模式
        4.2.5 加大融合培养制度的宣传教育
第5章 创新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模式顶层设计
        5.1.1 注重体系设计
        5.1.2 推进顶层立法
        5.1.3 构建组织领导体系
        5.1.4 定位培养目标
        5.1.5 奖学金和训练补助
    5.2 运作方式
        5.2.1 建立准军事人才库
        5.2.2 选拔入口
        5.2.3 日常管理
        5.2.4 培养环节
        5.2.5 考核淘汰
        5.2.6 毕业招录
        5.2.7 接续培养
    5.3 保障措施
        5.3.1 信息平台建设
        5.3.2 增加员额编制
        5.3.3 加大经费投入
        5.3.4 加强场地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军官退役安置研究综述
        1.2.2 国内军官退役安置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概念和理论引入
    2.1 基本概念
        2.1.1 团职军官
        2.1.2 退役安置制度
        2.1.3 军改期退役安置政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相关发展及总结
        2.3.1 退役安置工作发展历程
        2.3.2 已有工作总结
第三章 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的问题与原因
    3.1 军改期间武警XX总队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现状
        3.1.1 武警XX总队部队建设概况
        3.1.2 武警XX总队特殊性分析
        3.1.3 武警XX总队团职军官转业情况
    3.2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调查目的
        3.2.2 问卷设计原则
        3.2.3 问题具体编制
        3.2.4 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3.3 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存在的问题
        3.3.1 自主择业政策带来“18年负效应”
        3.3.2 工作安排困境影响安置方式选择
        3.3.3 编制压缩转改文职新方式遭受冷遇
    3.4 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的原因
        3.4.1 退役安置政策制度改革不能适应改革强军进程
        3.4.2 政府精简公共物品稀缺与需求增加矛盾
        3.4.3 家庭现实困难左右安置方式选择
        3.4.4 固有陈旧安置观念影响择业取向
        3.4.5 军官综合素质与地方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外军退役军官安置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4.1 外军退役军官安置主要模式
        4.1.1 完全计划性安置模式
        4.1.2 完全市场化安置模式
        4.1.3 计划市场双轨并行安置模式
    4.2 外军做法对我军启示分析
        4.2.1 设立专业机构负责军官退役安置工作
        4.2.2 构建系统完善军官退役安置法规体系
        4.2.3 提供优惠合适的军官退役后福利待遇
        4.2.4 多方渠道为退役军官再就业提供支持
    4.3 如何构建军改形势下的军转工作革新模式
第五章 解决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的对策构想
    5.1 紧跟强军步伐深化退役安置政策制度改革
        5.1.1 构建体现科学性和尊崇感的退役保障制度
        5.1.2 优化自主择业干部安置补贴测算
        5.1.3 妥善安排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
        5.1.4 做好退役安置军官绩效考核评价
    5.2 紧抓历史机遇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与教育工作
        5.2.1 设立退役军人事务专业保障服务部门
        5.2.2 积极鼓励军转干部自主择业
        5.2.3 做好深化文职转改工作教育
    5.3 紧盯矛盾问题加强军地协调深化军民融合
        5.3.1 加强党政机关与地方政府组织管理
        5.3.2 增强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力度
        5.3.3 军地协调保障提升社会对其尊崇氛围
    5.4 紧贴职业化要求着力提升个人素质能力
        5.4.1 自身技能提升不畏挑战
        5.4.2 在岗尽职尽责坚守初心
        5.4.3 退役不怕归零永葆本色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1 调查问卷

(8)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驱动
        1.1.3 研究旨趣
    1.2 研究的意义
        1.2.1 是遵循人才兴军战略的必然要求
        1.2.2 是践行强军目标的实际举措
        1.2.3 是对接部队发展的有效途径
        1.2.4 是回归军事教育训练本质的历史遵循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发展现状的研究
        1.3.2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
        1.3.3 军队院校教学训练环境建设革新问题的研究
        1.3.4 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2.1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认识
        2.1.1 基本概念
        2.1.2 主要特征
        2.1.3 指导思想
        2.1.4 基本原则
    2.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2.1 战争牵引下的发展历程
        2.2.2 继承中的创新发展
        2.2.3 新世纪的改革创新
    2.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指针特性
        2.3.1 坚持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相适应
        2.3.2 坚持以打造一支晓于实战的教员队伍为支撑
        2.3.3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2.3.4 坚持以优良的作风为保证
第三章 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3.1 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3.1.1 世界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新形势
        3.1.2 强军目标指引下提出了新要求
        3.1.3 院校调整改革下树立了新标准
        3.1.4 部队建设发展下注入了新活力
    3.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教育教学上作战牵引的发展定位还不精准
        3.2.2 训练实战上聚焦作战的军事特色还不突出
        3.2.3 学科专业布局上对接部队需要还不明显
        3.2.4 学员能力素质上与岗位任职需求还有差距
    3.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科学文化与军事教育之间的矛盾
        3.3.2 共性要求与优势特色之间的矛盾
        3.3.3 学历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之间的矛盾
        3.3.4 实战化需求与教学训练保障条件所存在的差距
第四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4.1 确定军队院校功能定位是前提
    4.2 树立实战化新理念是根本
        4.2.1 根本标尺——“能打仗、打胜仗”
        4.2.2 育人导向——“更新观念、能力为本”
        4.2.3 本质要求——“教战一致、训战一体”
        4.2.4 教改焦点——“面向战场、面向部队”
    4.3 把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重点
        4.3.1 突出“教”环节的系统性、实战性
        4.3.2 突出“训”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
        4.3.3 突出“战”环节的真实性、职业性
    4.4 优化培养目标模型是抓手
        4.4.1 从内涵结构上着眼练兵备战思想的培育,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4.4.2 从本质特点上着眼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4.4.3 从标准要求上着眼面向实战的职业能力的获得,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第五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5.1 把谋打仗以习惯之举培育,主要精力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神
        5.1.1 以坚定信念为根本,注重打牢谋打仗的思想基础
        5.1.2 以使命感召为牵引,注重强化谋打仗的价值理念
        5.1.3 以强化血性为重点,注重砥砺谋打仗的精神意志
    5.2 把能打仗当作本能强化,教学中心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能
        5.2.1 强化问题意识
        5.2.2 更新教学训练内容
        5.2.3 改善教学训练条件保障
    5.3 把打胜仗当作生命看待,作风建设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力
        5.3.1 在抓教风上始终突出一个“实”字
        5.3.2 在抓学风上始终突出一个“深”字
        5.3.3 在抓研风上始终突出一个“真”字
        5.3.4 在抓管风上始终突出一个“严”字
第六章 “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
    6.1 科学文化教育的新定位
        6.1.1 提供关键技术智力支撑
        6.1.2 服务科技转化战斗力
        6.1.3 打牢必打胜仗的科学思维方法
    6.2 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新职能
        6.2.1 练兵备战思想的贯彻
        6.2.2 血性虎气精神的培育
        6.2.3 军事实战能力的培养
        6.2.4 岗位任职需要的对接
        6.2.5 创新军事文化的传承
    6.3 科学文化教育与军事基础训练的新关系
第七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7.1 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
        7.1.1 从源头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教员队伍新体系
        7.1.2 从机制上落实教员下部队加钢淬火——拓展教员实战视野
        7.1.3 从导向上突出作战问题研究——提高教员教战能力
    7.2 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7.2.1 构建多维互动、形式多样的教学训练模式
        7.2.2 调整教学训练内容设置
        7.2.3 创新实战化教学训练方法
    7.3 健全配套长效机制
        7.3.1 完善学员实战化管理制度
        7.3.2 建立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体系
        7.3.3 优化运行工作机制
    7.4 优化一体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
        7.4.1 完善院校营区内教学训练条件
        7.4.2 构设功能齐全的野外综合教学训练场地
        7.4.3 充分发挥共享资源优势
    7.5 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
        7.5.1 改进考核形式
        7.5.2 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小结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致谢

(10)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公共外交
        1.2.2 军事公共外交
        1.2.3 军事公共外交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公共外交概念和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军事公共外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美国在阿富汗公共外交和军事行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回顾
    2.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
        2.1.1 一战、二战时期
        2.1.2 冷战到“9·11”之前
        2.1.3 “9·11”之后
    2.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原因
        2.2.1 外界原因
        2.2.2 内部原因
    2.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相关政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
    3.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构建
        3.1.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3.1.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构建
    3.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
    3.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途径
        3.3.1 信息传播途径
        3.3.2 教育与任职途径
        3.3.3 关系建立途径
    3.4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3.4.1 国防部内部的军事公共外交管理与协调
        3.4.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3.4.3 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
    4.1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设定
    4.2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途径的运用
        4.2.1 信息传播途径的运用
        4.2.2 教育培训途径的运用
        4.2.3 关系建立途径的运用
    4.3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4.3.1 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4.3.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4.3.3 国防部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协调
    4.4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缺陷
        4.4.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缺陷
        4.4.2 教育培训途径运用的缺陷
        4.4.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缺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启示
    5.1 目标设定的启示
    5.2 途径运用的启示
        5.2.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启示
        5.2.2 教育和任职途径运用的启示
        5.2.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启示
    5.3 管理和协调的启示
        5.3.1 改善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5.3.2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机构的协调
        5.3.3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5.3.4 改善对军事公共外交资源的协调
        5.3.5 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面向21世纪的外军质量建设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 刘硕. 吉林大学, 2019(02)
  • [3]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 孙晓楠.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4]我军院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研究[D]. 王净. 青岛大学, 2019(02)
  • [5]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D]. 朱连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6]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模式创新研究[D]. 颉永祥. 南昌大学, 2019(02)
  • [7]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D]. 张梓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8]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赵俊业.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10]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D]. 辛昕.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面向21世纪的国外军队素质建设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