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认知结构对反思的影响与制约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主体认知结构对反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主体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反映的进行,认识的完成却受主体自身的影响和制约。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总是以自身的生理结构为基础,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来完成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任何人的任何认识都不是从一些支离破碎的感觉材料或个别思维因素开始,而是从有组织的特定认知结构开始。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表明,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一、认知结构是确定客体、输入信息的选择框架

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每一事物的属性、特征也是多方面的,哪些事物以及事物的哪些方面能同主体结成现实的反映关系而成为反映客体,客体的哪些刺激和信息能为主体所接收而成为主体之感觉,既取决于客体的特征属性,又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因素,与主体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认知结构作为一种先存的意识状态和“精神器官”,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决定着主体反映客体的范围和深度,是主体反映客体的选择框架。

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输入并加工客体信息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一作用过程中,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背景知识遇到与之相适应的客体信息的刺激时便会被激活,从而形成关于客体的反映。反之那些与它不相适应的信息则不会为主体所接收,不会形成反映。因而,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只有进入主体认知结构的辐射范围之内的事物及其现象才能成为反映客体,而其它的事物现象则往往无法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和认识客体。当主体和这一特定的对象性事物结成现实的反映关系之后,客观事物的刺激便传入主体的大脑而成为有意义的信息,但这一信息却是经过了主体的筛选和过滤,是主体能动地选择的结果。这一点也已为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所证实:在人所接触的信息中,一般有99%以上被大脑作为无关紧要的信息而摒弃,只有1%的信息进入主体的意识水平, 这种选择虽然是以人脑及其各种感官为基础的,但却更主要地依赖于主体的认知结构,我们通常所讲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便是外界刺激和信息不合主体认知结构而被摒弃的结果。在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中,大量的不合主体认知结构的刺激都被当作无意义的东西而舍弃,不在主体头脑中留下任何痕迹。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包括知识经验等要素在内的认知结构直接影响着主体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是主体感知外物及其信息的选择框架。正因为如此,即使对同一事物现象的反映和认识,不同的主体也会因其认知结构的不同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某种特性,形成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和认识。

不仅如此,具有一定认知结构的主体还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去主动地预测环境中某些事物、某些现象的出现,积极地追寻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及其信息,或者有意地去拒斥某一事物、某种信息的干扰。在科学认识或实际工作中,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人们可以在材料还不够丰富、证据尚不够充分的时候,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在自己的头脑中预先设想出某种假说或理论,构造出某种情况或对象,从而进一步地去追寻自己所需要的事物现象及其信息材料。心理学家们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状况如欲望、兴趣、目的等对主体选择客体、接收信息的影响和制约。他们所作的“剥夺实验”表明,因被剥夺食物一定时间而饥肠辘辘的人,在一堆模棱两可的声音、文字、图形等符号中,对有关食物的符号最为敏感,可因绝食多日而力不能支的革命者面对敌人所送来的美味佳肴却可以无动于衷。前者之所以敏感是因为被试者饥肠辘辘,有急需食物充饥的生存欲望,后者之所以无动于衷则是由于对敌斗争的信念。这就表明,包含有多种意识要素的主体认知结构,不仅可以以其整体的功能去有意识地选择确定反映客体,过滤接收客体信息,而且还可以有意地追寻或拒斥某一事物现象及其信息材料。

总之,认识客体不是自在的事物和客观实在,而是它们中间与主体有着特定的反映关系的某一部分,它们不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反映客体,而是主体所选择和确立的。客体信息的输入是主体筛选、过滤外物刺激的能动过程。客体的确立和信息的输入都是主体以其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能动地选择的结果,认知结构作为这一反映过程的选择框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二、认知结构是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规范标准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只是客体对象的确定和客体信息的选择,更为重要的还是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处理,否则主体所接收的信息也只是一团混乱无序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客体的信息只有经过主体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主体关于客体的感受和认识。因而,主体反映客体、认识客体,不论是在感性阶段还是在理性阶段,都要对客体提供的信息给予一定的组织安排,对感性材料进行一定的理论概括,都要进行客体信息的加工处理。可这种加工处理却不是随意的,它有着特定的工具手段和一定的模式准则,这便是主体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不同的反映主体,对同一客体、同一信息的加工处理会有不同,由此而产生的认知结构也会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认知结构也是主体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精神工具”和内在模式标准。

康德曾经指出主体只有以其先验的时空形式和先验的逻辑范畴去“综合统一”杂多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科学的认识,海德格尔也认为人们对世界意义的理解和解释要受到“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果我们单就他们重视“形式”、“范畴”和“前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来讲,他们是完全正确的。面对客体对象的无限杂多的感性材料,主体只有以其已有的一定概念、范畴、理论和原理去规范整理这杂多的感性材料,才能达到对客体事物的本质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任何人的认识都是依赖主体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整理、改造信息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把它们吸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个建构过程。对此,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尤为重视,他认为“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来自于主体自身的“反应格局”。所以他在批判S→R这一经验主义反映模式的同时,提出了SR公式,并说“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A)R,其中A是刺激向某个反应格局的同化,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所谓同化,在皮亚杰看来就是个体(主体)把刺激纳入原有的反应格局之内,就好像是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一样,正是由于同化的作用,个体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主体也才得以认识客体。所有这些哲学和科学理论都表明,主体加工处理客体信息、形成反映客体之本质的认识活动,必然要受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主体认知结构是主体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规范标准。在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中,主体总是在以其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标准和模式,对选择输入的客体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经过一系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才将这一客体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整理成为一定的知识形态,并对客体事物作出一定的规定和说明。

不仅如此,主体还可以在有限的客体信息之上,依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客体事物作出假设和预测,形成关于客体的追溯反映或超前反映,这种追溯或超前的反映更进一步表现了主体认知结构在主体加工处理客体信息时所具有的能动规范作用。同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刺激不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能够超越直接刺激的限制,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把当下的刺激信息和主体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想象过去、预期未来。

总之,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不仅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加工处理客体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而形成有序信息的信息规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情感意志等诸多意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在整体上影响和制约着客体信息的加工处理,认知结构是主体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规范标准。正是在认知结构的能动规范之下,主体才在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基础上,达到了对客体事物的创造性理解和解释,达到了对客体事物的认识和说明。

三、认知结构是最终形成认识的解释工具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类认识过程从有选择地确定客体对象、输入客体信息开始,再经过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处理、规范整合之后,便最终形成了关于客体对象的综合反映,即作为反映结果的观念性认识,这种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所有的一种理解或说明,它的最终形成也是在主体认知结构的制约之下进行的。主体认知结构不仅是主体确定客体、输入信息的选择框架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规范标准,而且是主体理解和把握客体最终形成一定的观念性认识的解释工具。

人类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象旧唯物主义者所讲的是照镜子般的投影、是直观的影像和复写,而是经过了主体的选择和加工等一系列的复杂环节和过程之后所形成的事物的观点再现和理性具体,是主体通过思维所建构起来的“世界图景”,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当然,这种理解首先便取决于客体事物及其对主体的刺激作用。但它同样也有赖于主体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受主体状况的制约和影响,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以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及一定的知识水平对客体事物所作出的一种理解或解释,“这种解释总是根植于我们预先已有的东西——前有中”。认知结构决定着主体对客体事物及其信息材料的理解和解释,离开了认知结构这一解释工具,则主体就只能和动物一样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物刺激,而无法对其进行能动的选择加工,无法理解和把握客体事物,无法形成与客体事物及其感性材料有所不同的观念性认识,主体关于客体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总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的支配之下进行的。认知结构作为主体理解客体事物的解释工具,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认识的最终形成。

不仅如此,认知结构作为主体理解和把握客体事物并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的解释工具,还贯穿并渗透在主体对客体的选择确定、信息的选择输入和规范整理之中,制约着主体对客体及其信息的选择和规范。主体之所以会去选择和确定这一事物作为客体对象,以这样的方式去选择和整理客体信息,往往都与主体对客体事物的预先理解有关,没有这种预先的理解,所谓的选择和规范也就无从产生。

主体认知结构作为一种先存意识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是主体选择客体、整理信息材料的依据,而且是主体在此之上对客体事物及其信息材料作出一定的理解和解释,最终形成认识的依据,还是一种解释工具。没有一定的理解,客体就无从确定、信息就无以整理。没有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客体事物及其信息材料也就无法上升为观念性的认识、成其为主体头脑中的理性具体。解释功能是主体认知结构的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功能,认知结构作为最终形成认识的解释工具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制约着主体从确定客体、选择信息到加工信息、形成认识的整个认识过程。

四、认知结构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调节系统

主体反映客体形成认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通过反映而在观念的形态上达到主客体相一致相统一的过程。只有反映主体和反映客体在观念的形态上达到相一致相统一,主体的认识才能成其为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但是,这种主客体之间的一致和统一,既不是自发形成的统一,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平衡,而是由主体能动地建构起来的、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受主体认知结构的调节的动态平衡和统一,认知结构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调节系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主体认知结构不仅具有选择功能、规范功能和解释功能,而且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反映的主体就是通过认知结构的这种调节功能而在选择、规范和解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去协调主体内总体结构及其同客体事物的关系,从而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和平衡的。主体认知结构作为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的调节系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内部协调。认知结构是由各种先存的意识要素、各种逻辑因素和心理因素依照一定的关系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从整体上发挥其功能的综合统一体。为了维持和保护这种独立性、稳定性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整体功能,认知结构便以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自行地协调和平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保持一定的稳定关系和平衡状态,从而在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中以有机整体的形式发挥其选择、规范和解释功能。这种内部协调的最突出表现便是,当认知结构中的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则必然会引起其它有关因素的相应变化,这后一种变化,正是认知结构依其内在规律而自行调节的结果。

第二是局部修改。主体认知结构在其内部的协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就决定了它经常同外部变化着的现实事物、客体对象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样,主体认知结构在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内部协调的同时,还要协调整个内部结构同外部现实之间的关系,在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中,如果来自于客体的新信息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上一致,主体就以这一认知结构去同化客体事物及其信息材料并保持自身原有的平衡状态和既成格局;否则,主体认知结构就必须对其自身的各种意识要素及其统一格局进行修改和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就是认知结构的“顺应”功能。一般情况下,顺应就是主体认知结构在不能完全同化客体事物及其信息材料时,对其自身进行的局部修改和一定调整,顺应是通过主体认知结构的局部修改和一定调整来实现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以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反映客体事物之际,如果这一认知结构与外部现实和客体对象有所偏差、有不一致之处,即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完全同化客体及其信息材料之时,则认知结构便会通过反馈信息而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局部的修改,从而保留与客观事物相一致的部分,舍弃不一致的部分,并补充以新的要素和内容,最终重新达到主体认知结构同外部客体事物的相一致相平衡状态。

第三是重新建构。这也是由于认知结构自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动不居的外部现象世界的矛盾所引起和决定了的。在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中,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收到的信息材料是原有的认知结构所根本无法同化的,主体就会抛弃原有的认知结构,而采取重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方式来解决主客体的矛盾,达到主客体之间的平衡一致。在人类认识和科学研究中,当主体的认知结构根本无法同化客体信息材料时,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便必然发生,只有这样,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才能得以解决,主体与客体也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相一致相统一的平衡状态。当然,这种重新的建构并非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一概抛弃、完全否定,而是认知结构自己发展自己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即打破旧的结构体系,克服已经过时的东西,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并将其纳入到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重新建构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导致主体认识水平的质的飞跃。没有这种重新建构的发生和进行,也就不会有主体认知结构由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过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内容上也就不会有所创新,人类认识也只能总是停留于一个水平之上而无所发展,正是由于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辩证发展,才有主体认知模式随着客体事物的发展而变化,主体认识水平随着客体的发展而发展。

标签:;  ;  ;  ;  ;  

主体认知结构对反思的影响与制约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