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分析论文_陈燕杰

关于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分析论文_陈燕杰

南京苏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南京 211100

摘要:在我国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理念以后,城市和乡村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乡村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传统落后的技术能力等众多因素严重干扰其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建设方法,重视对乡村经济转型,从而推动乡村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

在2014年的时候,“四个全面”思想被提出,给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指明重要方向,其中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提出:造成建设小康社会困难的最大因素就在于农村以及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助力农村更好发展的必然举措,是扎实农业基础地位的有效方式[1]。

1.美丽乡村的规划主旨

1.1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核心内容是乡村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动城乡统一发展。同时在进行实践作业时,要高度重视村民的意见和想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然而自从提出了建设新农村以后,有些村干部把其中的方针政策错误认识为“钱多盖房、钱少刷墙”,直到倡导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又发现了有关的规划措施中大部分依然是关于修建房屋的。由此可见,美丽乡村规划被单纯认知为建设新农村[2]。虽然的确需要增加对建设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此改善乡村环境,但不能过于片面的停留在外在的、浅层的物质表面,而轻视其系统性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民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基础,更应该满足其精神需求,做到内、外建设,双管齐下,不能片面理解成为扩路、盖房、种树等等,避免进入建设形象工程的误区。

1.2 改革农业发展结构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稳定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是产业构成过于单一,资源耗费严重,经济发展趋于粗犷式。想要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要依托于实施联产承包制度,深入开发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通过使用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率[3]。把上游产业制造的废物转化成为下游产业的发展原料。同时还要对劳动力进行科学、合理分配,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1.3 要树立生态立本理念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大潮流,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目标是生态宜居,和城市进行比较,我国的大多数乡村都占据着生态本底优势,但是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给乡村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给人民蓝天、绿水、白云,不仅要重视建设物质基础,更要树立生态立本的理念,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绿水乡村。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分析

2.1 实现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历史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环境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但是因为制约因素众多,例如技术弱、经济差、文化少等,所以出现了粗放式开发以及浪费资源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大肆砍伐树木、开垦坡地、围湖造田等方面,严重损坏了乡村环境和自然资源[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此同时,大量的自然生物和生态景观都遭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坏,严重影响了乡村健康发展。基于此,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务必要遵守推动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资源,对其景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环境美化上,更在于通过综合塑造乡村环境、景观及生态,打造山清水秀、适合人们居住、集约高效的乡村生态空间。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有机融合乡村景观及资源,打造优质的魅力乡村。

2.2采取“农户+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初期乡村旅游开发阶段,乡村的地理位置较为僻静偏远,大多数农民会抵触企业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不愿意把自己的资金以及土地资源交给外边的企业管理,就是害怕出现问题以后自己会“血本无归”,所以“示范户”会得到农民们最大的信任。在大多数乡村里,第一批开发乡村旅游并取得成效的人被称为“示范户”,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农民们开始接受和认可、踊跃参与到旅游接待的队伍中,并学习先进的技术、汲取大量经验,日积月累形成了“农户+农户”的经营模式[5]。这种经营模式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会严格控制客流量,但是却存留住最宝贵、最真实的本土乡村文化,游客不需要花太多钱就能得到最好的体验。

2.3采取“公司+农户”模式

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是指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吸引大量农民踊跃参与到美丽乡村规划工作中,例如学习经营和管理乡村旅游,不断挖掘有关的资源信息,同时科学、合理使用资金以及多余的劳动力,使旅游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农产的接待服务,防止因为不公平竞争而使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投资者和农民的合作要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最后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做好游客的分流和分配工作。

2.4历史文化的绵延传承

中华民族的文明根基就是农耕文化,地域广袤的乡村存留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传承了许多文化精髓,这就是乡村的最大特色。我国在实施美丽乡村规划时,不仅要重视关于硬件的建设,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文化传承这一软件建设,防止出现“千村一面”的反面教训,维护当地的文化魅力,守护好村民的精神家园[6]。基于此,就需要坚守文化传承原则,积极探索、不断发掘、重视保护乡村文化,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整合,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特点,贯彻落实文化传承,遵守因地制宜原则。由此可见,实现历史文化的绵延传承就是延续乡村的“血脉”,同时也是维持乡村特色的重要措施,乡村历史的核心是其在地域文化方面具备较大的差异性,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能脱离历史以及地域文化。

成功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精神风貌,而地域文化对塑造地区的精神底蕴以及精神面貌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全方面分析和研究当地的地域文化,把地域文化渗透并展现到规划设计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务必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时刻观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趋势,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重视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做好实现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绵延传承工作,最终实现科学合理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佳.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 江西建材,2017(23):36-36.

[2]游洁敏.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 智能城市,2017(01):229.

[3]杜可成.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简述[J]. 住宅与房地产,2018,No.498(13):265.

[4]佚名.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以天津市津南区“美丽乡村”规划为例[C]//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 2015.

[5]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村域规划研究——以四川省马桑村为例[D]. 重庆大学,2016.

[6]单伟娜,刘锐. 基于城乡统筹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C]//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 2014.

论文作者:陈燕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  ;  ;  ;  ;  ;  ;  ;  

关于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分析论文_陈燕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