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虽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疾病已经开始得到更加完善的检查与治疗,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对人类的威胁。乙肝等疾病在近年来依然影响着许多人,而由其引发的肝硬化这一疾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细胞坏死型慢性疾病,其对患者脏器的损害程度亦不容小觑,所以应及时注意。临床上检查肝硬化的方式一般为CT诊断,很多患者对此并不十分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CT诊断肝硬化的方法。
一、什么是肝硬化?
1.肝硬化是在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下,引发的弥漫性肝损害。
2.导致肝硬化的原因包括乙型或丙型等病毒性肝炎,其可能引起静脉性肝硬化;日常生活中酗酒和饮食不良,长期酗酒可能导致酒精中毒,长期饮食不良可能导致肝细胞抵抗力降低;常受工业毒物或四氯化碳等药物侵害;代谢和循环障碍、血吸虫病以及胆汁淤积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肝硬化的病因不明,临床上将其称为隐源性肝硬化。
3.肝硬化在临床上的症状可包括脾大、腹水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另外还会伴有腹胀、肝掌、乏力、轻度黄疸、紫癜、面色暗黄、双下肢水肿、尿少、蜘蛛痣、鼻出血等症状。
4.肝硬化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指可为患者静脉注入高渗葡萄糖液等维持酸碱平衡,也可使用心得安和消心痛等降低门静脉压力。另外,如果是并发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则可选用抗菌药对患者进行抗菌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腹水的外科治疗和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这两种方式:前者为腹腔和颈静脉引流术等,虽然其安全性和创伤性比较合理,且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但极易诱发肝性脑病,所以要谨慎选择;后者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除此之还可使用外肝移植手术,但其主要适用于常规内外科治疗都无作用的终末期肝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肝硬化的CT诊断
(一)关于CT诊断
肝硬化的发生会伴随着显微组织的增生以及肝细胞结节状出现再生和变形的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称,肝细胞尾叶增大以及右叶萎缩变小的情况会引起尾右叶大小比例失调,所以是CT诊断肝硬化的重要依据。但是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肝硬化的尾叶都有缩小趋势,这也就说明以上依据并不准确。而为提高肝硬化CT诊断的准确性,临床上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
众所周知,肝硬化一旦出现,就只能用药物进行缓解治疗,并且在预防并发症的过程中加以注意。诊断肝硬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上腹部CT平扫再加上增强,这种情况下,可以清楚的发现人体内是否存在门静脉高压以及肝脏处是否有肝癌迹象等。
(二)诊断方法
1.观察肝密度变化:肝硬化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其CT图像上会呈现出肝脾的密度情况,此时,要观察患者的肝密度是高于、低于还是等于脾密度,这对结果有重要影响;
2.肝各叶大小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的肝叶大小变化,具体包括观察肝脏左、右、尾叶等部位的左右和前后径线变化,并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判断病情。
3.具体测量方法:观测患者的肝硬化情况时,要选择门脉主干分支前的肝脏CT层面,其主要包括左、右、尾叶部位,其次要在肝脏CT层面上的CT图像上划分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这两条直线也很有讲究,其中,第一条要和矢状面保持平行,并与下腔静脉右缘保持相切状态;第二条则要与冠状面平行,并相切于左叶后缘;之后要开始测量右叶前后、左右径线,左叶的前后径线,以及尾叶的前后左右径线;最后再计算这些径线的比率。
肝硬化疾病的CT诊断主要是从肝密度、大小、纤维化、结节再生以及脾肿大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另外,脾密度的下降对肝硬化CT诊断有可行性参考意义,但是一般没有特异性。
综上所述,肝硬化疾病一经发现就会对患者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治愈甚至会威及生命。肝硬化的检查方式大多为CT诊断,上述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了肝硬化的症状、原因与治疗方法,以及CT诊断的方法。肝硬化CT诊断主要包括观察肝密度变化、观察肝各叶大小的变化情况以及具体的测量方式。CT诊断在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上,对许多疾病的检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肝硬化虽难以治疗,但及早发现与检查依然至关重要,所以,患者要对此内容多做了解。
论文作者:徐先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门静脉论文; 密度论文; 肝脏论文; 疾病论文; 静脉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