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论文_黎学东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论文_黎学东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学 黎学东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从问题出发,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一节数学课就是由一层一层深入的问题组成的,因此,问题是数学教学的载体,好的问题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载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解决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呢?

1.根据数学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思维逻辑性强,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不行,但题海战术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常规的课前预习、上课听讲、复习总结和课后反思这几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解题方法叫模型解题法,这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模型解题法的实质是,教师给学生讲解的数学模型是一类题目的套用公式,学生会了这个模型,就会做了这一类题,确实很有效。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材的关键。众多的数学尖子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对于每个学科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包括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做作业,课后反思、总结,包括把不太会的题目或错的题写在错题本上,这些都有条不紊,严格按计划执行。这样,循序渐进,这些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其实,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做题速度。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地进行新型题和开放题的训练

只有先把题意理解清楚,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才可以进一步对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运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近些年,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备更强的创造能力,具备更高的数学素质,在高考中一些新开放题、背景题的出现就是这一点的体现,更加注重考查能力了。新背景题的背景较为新颖,给学生在理解题意及选择解题方法上增添了很多麻烦,造成了较高的失分率。开放题的特点是没有确定的结论,或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地进行新型题和开放题的训练,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对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应用题的前提。高考时所考查的并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而是由命题者对实际生活中的原始问题进行了设计和加工,而且每个应用题都具有其数学模型。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应用题的教学引起重视,而且还需要针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对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对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行合理运用,进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5.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行概括和领悟

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数学思想具有更高的地位和层次,它属于思维的范畴,是一种数学意识,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蕴涵着,并用于认识、处理与解决数学问题。而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数学方法,数学方法能够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它具有可操作性和模式化的特征。只有把数学思想与方法领悟透彻,才能把别人的和书本上的知识技巧变为自己的能力;只有概括了数学思想与方法,才可以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时得心应手。

6.主体参与

数学教学最根本的是教学生学会数学,让学生会学数学。因此,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进程,使之更好地内化和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尊心,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这个因素,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全力支持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和支持参与就要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显然是主体参与的大敌,有时候学生参与解决一个问题要比教师讲授一个问题多占用了一些教学时间,从知识的讲授看好像效益不高,但是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去衡量,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去衡量,教学效益又是高的。

思维参与是主体参与的重点。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发现者和探求者,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永远是基于主体的积极过程。教师把问题激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虽然这样上课学生回答问题不那么频繁,表面上的参与度不那么高,但是思维的深度增加了,解题的质量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激活问题都是为主体参与创造条件,特别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和批判,鼓励学生提问题,提想法,是使学生主体参与的主要环节。哲学家亚库伯曾说过:“几乎没有人否认只有观察者身临其境地观察,只有主体以批判的方式和反思的方式认识客体,科学才能继续进步。”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尝试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创新和完善,使课堂教学有效化,采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黎学东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论文_黎学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