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史的科学总结_先进文化论文

“三个代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史的科学总结_先进文化论文

“三个代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的科学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代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着眼于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提出的最新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也是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总体把握中对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P11)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中华民族百年巨变,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开辟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我们必须“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2](P11-12)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源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P13)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强盛的根本标志;能否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始终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任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或起推动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变器不变道”思路;二是资本主义道路;三是社会主义道路。甲午战败宣告了“变器不变道”发展生产力企图的破产;历史同样雄辩地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才准确把握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找到了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正确途径,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创造了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实质上就是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我们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P29)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才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才肩负起了领导民族复兴的重任。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P1079)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途径和具体体现,就是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关系的落后。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沉睡的“中华帝国”的时候,睁开眼睛的中国人诧异于西方科技的发达、制造的精巧,本能的反应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这解决不了“先生打学生”的问题。当资产阶级民主派抛弃东方本体的观念,转而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来观察中国的时候,他们似乎己接近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但接踵而来的两个问题,即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如何建立这样一种生产关系,又把他们逼到了历史的绝路。对此,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通过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从此,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强国之路,民族复兴才真正步入“人间正道”,中国社会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广阔前景。新的生产关系确立起来之后,如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改变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而且富起来,这是在实现民族独立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的、更为重大的课题。要解决好这个课题,就必须充分认识生产力本身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自觉地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不断发展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党的领导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条件,使生产力的发展合乎规律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加速前进。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党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努力探索,在不长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经历过曲折,“方法不都是对头的”。[4](P116)其中最基本的教训,就是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忽视发展生产力,或者希望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来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下决心纠正了过去的偏差,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首要地位。那么,如何发展生产力呢?邓小平提出了“第二次革命”的重要思想,即党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使之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生产力。这一思想既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民族复兴找到了正确道路,同时也把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党的领导获得了最根本的立足点和生长点。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使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只有始终遵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历史也同样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找到这一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源泉时,才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进入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形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所有这一切,使中华民族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重要历史关头。中华民族要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同样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以及世界生产力最新发展的实际,认真解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魂

江泽民同志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1](P38)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民族曾经经历过几次外族入侵造成的民族危机,但最终都以其先进文化自信的恢宏气度与兼容并收的博大胸襟,使武力的征服者成为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长盛不衰的奥妙所在。历史进入到近代,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大门,随之而来的是先进的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则失去了比较的优势,由此造成的民族危机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亡国”、“亡天下”,而且是更为深刻的文化危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所给予中国人民的灾难中,包括着民族文化的灾难。”[3](P1082)因此,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就成为一切有识之士“救亡图存”的当务之急。近代中国的文化复兴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中国人曾试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进化论和其他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可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当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开始走到历史的前列时,建设新文化的重担“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5](P697-698)我们党正是顺应这一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2](P65)顺应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复兴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并逐渐地把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创造了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正是在这种先进文化的感召下,党把无数先进分子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前赴后继,在漫漫长夜中给人们带来了信心、憧憬和希望。也正是在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这种不屈精神、牺牲勇气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人民空前地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被广泛地动员起来,以排山倒海之势荡涤了一切旧势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虽然在文化建设上走了一些弯路,但最终还是建构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框架,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整合程度空前提高。这是建国后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在受到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党的领导仍然巩固、经济建设仍然有所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又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三个层面或先或后交错展开,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其中“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6](P141)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期待着思想文化的改革就成为雷鸣前之闪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新闻题,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进入了一百多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全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为中华巨龙的腾飞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始终保持文化上的先进性,既是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政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民族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关系到这个政党在民族与国家中的地位问题。如果说早期资产阶级政党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中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就在于它曾经代表过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它最终的失败也在于没有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世纪,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党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新课题,将直接关系到自身执政地位的巩固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我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走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既是客观必然过程,也是人的能动活动的过程。它在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还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并揭示了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在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进程中,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的必然选择。两者统一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近现代中国,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能够获得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的领导权,既要看它是否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主张,还要看它能否找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从而提出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从辛亥革命到人民共和国建立的38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300个左右的大小政党和社会团体,但大浪淘沙,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作为历史观范畴,人民群众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近现代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大众,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只有当这笔巨大的政治资源被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起来时,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应运而生的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在纷纷拿出“救国主张”和“强国方案”的同时,也在寻找各自的依靠力量。改良派寄望于“开明君主”,革命派诉求于“好人政府”、“精英统治”。但是,由于都没有真正地找到社会运动的主体力量,种种主张、方案都只能成为“乌托邦”式的空想。“聪明的孙中山”从俄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实践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才有了1924至1927年的革命。但随后的国民党则逆历史潮流而动,建立起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走到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只能被历史所抛弃。只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始终“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3](P809),既能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又能始终走在社会运动的前列,从而把千千万万先进的中国人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不断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初步富强,成就了近现代其它任何政党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伟大事业。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本,不仅表现在我们党找到了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更表现在我们党为这种主体力量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P603)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是受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内的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党能够把自身的先进性与党的领导作用统一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进程中去,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不断为人民群众能动地创造历史开辟道路。在经济上,我们党通过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充分激发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我们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增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在文化上,我们党则通过持之不懈地思想灌输和文化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历史证明,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把握住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本。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源、复兴之魂、复兴之本,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的科学总结。

标签:;  ;  ;  ;  ;  ;  ;  

“三个代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史的科学总结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