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有人称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着迷人的地方,由于政府成功地把握住了货币投放与利率政策,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并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出现。这种现象似乎违背了“钱多必毛”和“钱多经济必热”的规律。
看看表现,从1997年秋季开始,中央银行就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整力度,运用更加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在过去的3年间,广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7.3%、15.3%和14.7%,年均增幅为15.8%,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之和达9.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则分别增长16.5%、11.9%和17.7%,年均增幅为15.4%,高于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之和9.l个百分点。
事实很明显,按传统的金融学观念,最近几年我国的货币供应幅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的幅度,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十分充足,但令人奇怪的是:即使这样,也没能对经济有多少拉动,更没有引起通货膨胀,与此相反,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三年下降,直到今年初才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拉动下有所反弹。居民消费物价也是连续几年呈下降状态。
这就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是不是还应该加大?加大多少才能适应中国的经济?坦率地说,这是一个远远超出教科书内容的理论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对货币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和当前世界金融发展趋势有深刻的了解。
德国四名反对实行欧元制的教授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教授汉克尔曾说过这样的话:“为什么当前世界货币总量要超过货物总量的6o倍?在如此巨大的货币总量中,实际上只有3-4%的钱就足够应付实物经济,另外94-95%的钱到底在干什么?”
二战之后,世界的金融资产已经大大超过了实物资产,货币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实物增加的速度。但这些年来,世界主要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有所下降。为什么钱多了,物价却没有上涨?这主要是由货币的性质决定的。钱总是要流往供给稀缺的地方。因为产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凡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其价格都难以上涨;凡是市场稀缺的产品,其价格就高,资金流入也就越多。在二战后的50年间,大宗商品由于产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和需求的增长,所以,价格基本没变。即使投放再多的货币,人们手里有再多的钱,也不会光顾这些供需平衡的商品领域。
那么不断增多的货币都流到哪些领域去了?一是稀缺产品,二是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稀缺产品是指那些用高科技开发出的新产品,像电视机、传真机、电脑,但这一类产品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饱和而降价。另一类是世界上稀有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那些稀世文化产品。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些古董珍玩字画艺术品在不断升值,拍卖价动则几千万美元。
剩余资金的另一去处是投机市场、赌博市场和娱乐市场。全球股票市场的暴涨都是资金过剩表现,也就是说剩余资金的流动去处是那些稀缺的产品和市场。当今的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早年股市的意义,纽约股市两年间从4000点跃升至12000点,已经具有很大的娱乐性。投机本身就有赌博性,因此也带有娱乐性。在随着人类基本生存消费不断满足的情况下,21世纪的人类将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娱乐消费。玩,成了人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因此,玩业也将吸引大量的剩余货币。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纯粹物质含量的商品其比例在逐渐下降,高知识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逐渐加大。例如计算机、钢铁塑料方面的物质含量不高,但知识技术的含量很大。像微软的视窗软件,纯物质的含量更是微乎其微,只是一张光盘,但知识的和技术的含量大大增加。另外,资本市场的虚拟成分急剧增大,股票价格翻倍增长,远远脱离了实物资产的价值。如此看来,当前世界的资产中充满了水分,根据股票价格来计算资产价值只是个虚拟价值。但只有这种玩法,才能吸引剩余资金,剩余资金才有去处,才不至于导致传统实物产品严重通货膨胀。
所以,德国教授汉克尔的思想可能是跟不上形势了。老教授忽视了新技术下涌现出的知识产品和虚拟空间,21世纪的人类将有很多人生活在这种虚拟空间中,消费着知识产品。但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往往无法将虚拟空间的消费统计进去,与货币对应的往往是实物而不是那些无形产品,这就出现货币供应量大于实物增长量的现象。因此,在中国的今天,断定货币供应量超出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之和,可能是不准确的判断。断定货币发行量过大,也不一定准确,因为这种判断与持续近两年通货紧缩是不相符的。
总之,在走出短缺经济之后,货币供给量增加多一点,对实际物价不会有多大影响。政府尽可以利用这种形势来发行货币做一些推进社会变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