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报告_国有经济论文

“九五”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报告_国有经济论文

关于“九五”时期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改革发展论文,时期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经贸委 钟宏)

一、关于“九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

1.关于“九五”规划的战略目标

“九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

,不仅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使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

阶,而且要深化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因此,“九五”规划既要提出经济发展的目标,还要全面体现深化改革

的要求,着力解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

体制顺利转轨。

在发展目标的确立上,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又要看到一

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的支撑力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

要对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一个时期所能达到的经济

发展水平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估价。

改革开放16年来,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

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第一

步战略目标已提前实现,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总体上看国

际环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这些都是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

利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极为薄弱、8000万人口温饱问题

尚未解决、部分国有企业困难较大、通货膨胀压力长期存在、地区发展

差距扩大、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市场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的存在

,决定着“九五”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建立起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对实现我

国现代化、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九五”

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应把重点放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上,为

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奠定体制基础,积蓄力量、培养后劲。“九五”经

济增长速度应略低于“八五”时期。

我们认为,把到2000年实现小康作为“九五”时期的战略目标,仍

然是合适的。就是到2010年,也还有一个巩固和提高“小康”的问题,

贫困、温饱、小康、富裕水平的结构性并存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也不宜

提过高的目标。此外,小康也可以再细分为一般小康、殷实小康等不同

阶段或层次,建议对此做出专门的研究,划分出不同的小康标准,作为

制定“九五”之后更长远的战略规划的依据。

2.关于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搞好“九五”规划,在指导思想上要充分重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从我国的经济条件看,主要靠高投入维持高速度的粗放式增长方

式已很不适应,矛盾愈积愈多,企业实力、政府财力和社会积累将越来

越难以支撑。“九五”时期,要建立起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相适应

的积累和投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但更重要的是要把

发展经济的着重点尽快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增

长转型。提倡向体制改革要效益、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

益、向加强管理要效益。

因此,“九五”规划不宜过多地强调速度和数量指标,而应着重考

虑机制变化的影响,突出体制、结构、技术、质量和效益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充分重视企业改革、市场发育、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

1.“九五”时期企业改革基本目标和战略步骤

“九五”时期的企业改革,基本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相结合,对搞好国有企业作出战略安排。

从现在起到2000年的六年中,国有企业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

今明两年,改革重在试点、贵到配套、务求突破。要抓住政企分开、加

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三个关键环节,抓好百户现代企业

制度试点、十八城市“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试点、56户企业集团试点和

3户控股公司试点,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二是后四年, 总结

经验、健全法规、逐步推广。

搞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础,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对此,既要有充分的信

心,也要充分估计其艰巨性、复杂性。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

制度体系问题,企业改革必须与配套改革同步进行,相互推动,尤其是

要抓紧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其次,

企业改革主要是要抓好转机建制,但也要有必要投入。国有企业历史上

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旧体制遗留下来

的、积蓄已久,成因复杂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承担一定成本,在

整个国有经济范围,作出战略决策。

2.抓好一批国有优势企业,促进国有经济发展

搞好国有企业,关键是抓好一批优势企业,并围绕这些企业进行结

构调整,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全国500 户大企业虽然只占整个国有工

业企业总数的0.7%,但资产总额占37%,销售税金占46%, 利润占63

%。抓好一批关键的大企业,就抓住了国有经济的大头。根据国务院领

导同志的指示,国家经贸委正在作出抓好1000家优势大企业的战略规划

。要把这些优势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它们的经济规模和经

济效益,并通过资产纽带连结、带动一批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组织结

构的调整。这样,就可以通过这批优势大企业的滚动式发展逐步地把整

个国有经济搞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抓好一批国有优势大企业,总的原则是在机制上动脑筋,而不是靠

减税让利。首先,要将1000户优势企业作为国家重点联系企业,通过与

银行联网和与经贸委联网,保持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加强联系,加强监

督。在此基础上,先有重点地选择200─300家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影响的

大型或特大型优势企业,作为关键的少数,在政策上给以必要倾斜,切

实帮助它们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优化资本结构、解决债务

负担问题,部分集团的资产授权经营问题,使企业变为投资主体、积累

和发展主体,促使企业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形成好的领导班子,不断开

发拳头产品。特别是要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

跨国集团,使国有企业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对面上的大量国有企业,可以采取联合、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

、拍卖等多种更为灵活的政策、调整、改革、管理相结合。从国家看,

很重要的是要抓紧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正确引导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内部管理。目前仅从利税指标去考核企业,难以反

映实际资产运营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率,不能很好地反映国有资产的保值

增值。要抓紧建立一套反映企业总体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发

展能力、技术进步能力、企业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科学考

评体系,综合评价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及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

3.加快建立企业自我约束和积累发展的机制

建立企业自我约束和积累发展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

要内容,也是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的客观需要。

我们认为企业积累发展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这两种机制又都是和企业所有者权益密切相关的。改革以来,通过放

权让利等方式,企业的激励机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解决,但

在自我约束、积累发展机制方面,问题仍很严重。许多企业存在分配向

个人倾斜、向消费基金倾斜的现象。1994年,银行工资性支出增长高达

40.5%,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也远高于

企业折旧(体现资产保值)和利润(体现资产增值)的增长速度。这一

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所有者权益没有很

好体现。今年,随着一部分继续实行投入产出承包制企业的承包到期,

来自外部的约束相应弱化,如不采取新的有力措施,这一问题还有可能

继续加剧。

“九五”时期,国有企业要积极摸索产权改革,逐步建立企业自我

约束和积累发展机制。在进行公司制改组的企业,要选择适当的形式使

产权组织进入企业,行使所有者权责,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企业

法人治理结构。这是从企业内部建立起约束、积累机制的关键。另一方

面,要下大力气,落实好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这方面,重点应放在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和新组建的国有资产

经营机构上。尤其对各类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在组建的同时必须配套建

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设立强有力的体外监事会。抓好这些产权经营机构

,并通过它们去进一步监管面上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就能够比较有

效地建立起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为企业成为自我积累、发展的主

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国有经济债务重组,增强国有企业实力

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和相应欠银行大量不良债务问题,是国

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可回避的重点问题之一。据统计,1994年末预算内国

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9%,远高于50%的合适比率。据对4 万户

国有工业企业调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1994年末仅为

1.6%。生产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债务负担过重, 并形成了大量实

际难以偿还的不良债务,按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0%估算,就有7000亿元

企业不良债务的形成,不完全是企业经营不善引起,有许多是计划

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政策调整造成的。83年拨改贷后,企业生产经营资

本金和不到有效补充,甚至出现了相当一批无国家资本金的国有企业。

企业自身长期经济效益和实际留利水平不高,也无力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债务问题不仅使企业发展能力萎缩,而且降低了银行资产质量,同时

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因此,有必要在国有经济范围内

,进行财政、银行、国有企业之间债务重组,建立一种良性关系。通过

对企业历史性债务逐步进行清理和重组,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本金制度,

增加国家资本金投入,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达到合理水平,增强国有

企业实力。这是下一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步骤。

解放这一历史问题,需要财政、银行、企业共同承担相当大的成本,客

观上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必须从现在开始入手,研究确

定有关方针政策,否则,欠拖不决,对银行、企业改革发展都不利。

企业债务重组要与深化企业改革、企业转换机制同步进行。重组的

办法要多样化,既要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又要尽可能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根据现有的实践,我们考虑债务重组的方式有五种:一是将“拨改贷

”转为国家资本金,这方面国家已出台一些政策,要组织实施好;二是

通过组建集团、企业兼并,转移消化一部分债务,三是利用外资买断一

部分债务,转换成外资股权。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宽引进外资的有关政

策,四是鼓励企业分立带走一部分债务;五是将债权转股权,通过变换

投资主体转移一部分企业债务。

5.扩大企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国有企业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企业资金紧张是经济发展中长期、普通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是:

企业靠高投入追求产值速度,资金需求过快增长,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资金使用效率低;同时金融改革不到位,资金运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

要也是重要因素。存在“堵前门,开后门”的地下金融交易,专业银行

贷款利率在12%左右,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有的却高达20%以上,

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一些好的投资项目、有效益的企业生产得

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银行结算体系效率不高,企业财务结算制度不严

,相互拖欠严重。据统计,1994年,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

比上年增长38.2%。

解决资金紧张问题,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搞好生产经营,提高资金

使用效益,重视资金积累、补充;另一方面要通过整顿金融秩序、发育

资本市场、改革金融体制来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要重点规范银行信贷行为,加强资金管理,坚决查处、取缔“寻租”行

为和地下金融交易;允许资信好、规模大、经营业绩好的大型企业在社

会上直接融资,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要加快银行资

金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银行结算制度,建立快速、高效、完备的银行结

算体系,发展票据市场,充分利用现代化结算工具,实现地区之间、各

银行系统之间高效资金循环。

6.建立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领导者,是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

理创新的直接组织与实施者,无论对企业本身的兴衰还是国民经济的发

展都具有关键意义。

“九五”时期,必须尽快把培育和造就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开

放意识、敬业精神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及其后备

队,作为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列入战略规划。要通过企业改革的进一

步深化,使企业最终成为生产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为企业

家成长创造适宜土壤;在要素市场发育中,要把企业家市场作为一个特

殊重要的市场加以重点扶持和指导,尽快研究提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

的职业企业家的任职资格、年薪标准,实现企业家的竞争上岗和优胜劣

汰;在企业内部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突出强调和树立企业

家的权威;要逐步加强政府和社会对企业家的服务,例如岗位业务培训

、政策信息咨询、企业家权益保护等等,为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家队伍的

形成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狠抓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靠投入拉动,产业结构、企

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九五”期间,必

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要立足现有企业,狠抓

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1.建立破产、兼并机制,搞好存量结构调整

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少数长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

实施破产,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迫使企业牢固地树立竞争意识及风险

意识,自主地盘活资产,提高效益。

从实际情况看,破产只能是少数,破产的关键不是为了甩掉包袱,

而是建立机制。在资源存量的优化上,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推动兼并重组

。通过强弱联合、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和资

源优化重组。

要进一步研究兼并重组中的利益分配、人员管理等问题,制订相应

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兼并(联合)。

2.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当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

展的要求,维持一定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在今后相当时期内是必要的。

但同时应看到,一方面我国现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已近3万亿元,工业

生产能力尤其是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十分庞大,许多行业生产能力严

重过剩;另一方面现在工业资产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无法生产出适应当

前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例如,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

平的只有20%,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21.8%,大多数处于六、七十

年代水平,还有15%以上的设备超期服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过

比较全面改造的只有20%左右。这种情况不改变,企业技术改造不加强

,很快将完全丧失竞争力。

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都多次提出,要“把扩大再生产的重点放在

技术改造上,而不是靠铺新摊子。”“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

技术改造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应当明确,今后基建项目主要集

中于基本设备和瓶颈产业,一般加工工业等均应以技术改造为主,促进

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其技术装备水平,进而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效益

,走出一条资源省、效益高、速度快的内涵型经济发展道路。

近几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降低,1991

─1994年分别为28.2%、27.7%、26.3%、25.0%,而且技改投资中银

行贷款比重也持续下降。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缺乏自我改造的能力,另一

方面也表明经济建设仍然存在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的现象;客

观上造成基建挤技改,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九五”期间要改变主要靠外延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切实增加对

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到2000年,技改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的比重应增加到27.2%,占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增加到40%

,其中技改贷款在技改投资中的比重增加到40%。技改投资要集中财力

保证重点,结合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企业技改项目真正上档次、上水

平、上规模,并保证重点项目30%的资本金;同时要制订必要的优惠政

策,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积累和技术改造,逐步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增

强企业发展后劲。

要切实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

30%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 %的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

家30─40%的水平。“九五”期间,要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推进产学

研联合,继续推动在大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要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

,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要继续在政策上鼓励新产品开发,带

动企业技术进步。

3.要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0%,发达国家一般为40─50%。火电、水

泥、合成氨和钢等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80%

。据测算,我国直接节能潜力为每年3亿多吨标准煤。 把工业生产能耗

逐步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上,将对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缓解能源、资源

等的瓶颈制约,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要同步

进行,保持一个较好的生态环境。

四、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和充分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九五”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1.大力发展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滞后、流通环节薄弱的状况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九五”起必须从战略上把流通作为一个重点产业抓好。要选择部分

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培育和造就一批跨地

区、跨行业的流通企业、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要引导和扶持生产企业

发展多种购销方式,逐步实现生产流通一体化、金融贸易一体化、内外

贸一体化;要加强运输、储备、通讯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各

类批发市场、物资配送中心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连锁

店,扩大利用外资发展中外合资经营的零售商业,鼓励多种流通形式和

渠道的发展。

2.规范流通秩序

流通秩序混乱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体系的培育

和发展中,要注意搞好宏观调控,加快法制建设,搞好流通体制改革。

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的是部分垄断行业市场行为不当,

造成流通秩序混乱。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棉花、油品、钢材等重要商品

的流通体制改革,在将电力、邮电、铁路运输等垄断性行业引入市场的

同时,应加强管理,规范其市场竞争行为。

规范流通秩序,主要靠立法司法和加强市场管理。要根据各类产品

、服务的性质建立相应的市场进入和竞争规则,消除行业垄断和部门、

地区封锁,打击破坏流通秩序、哄抬市场物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侵

害消费者权益等非法行为,建立健全商品、物资储备和市场风险基金制

度,尽快制定和完善各类产品服务的质量标准、认证和监督体系。

3.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近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以10%以上的年均速度递增,市场消费和投资

一样,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对国内

市场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都要充分考虑。在市场开发方面,农村市场

是重点。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较快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

平,是国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当前必须研究解决好

的重大政策问题。从市场发育的结构战略来看,今后应重点抓生产要素

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同时进一步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大力推动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的尽快形成和发展。

4.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拓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出口占GNP 比重已超

过20%(94年为23.2%),加上进口影响更大。近期还有“复关”和港

澳回归两个因素。因此,“九五”经济发展的市场导向是两个市场,要

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作用及两个市场的相互衔接。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既要面向国内市场,也要面向国际市场,把改善出口结构放在重要位置

,积极支持机电产品扩大出口;第二,必须重视“复关”后产业政策调

整,重点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和必须自主发展的重点产业,增强国内产

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有适度的市场保护措施(包括关税和非关税措施

);第三,要考虑港澳回归后如何进一步发挥其国际商业、金融中心的

作用问题。第四,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出口退税、配额分配等项政策,促

进自营进出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保证出口增长后劲;第五,要研究确

保必要的外汇储备和用活用好外汇的关系问题,改进进口管理体制,使

进出口协调发展;第六,要加强对利用外资的引导和管理,促使外资利

用工作健康发展。

五、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宏观调控体系

1.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设

“九五”时期,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政府

机构的改革问题进一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本着政企分开、精简效能

的原则,继续精简政府机构,逐步减少有关专业经济部门,加强综合经

济部门,促进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的

基础上,做到该政府做的事则政府做,不推给企业,不该由政府做的事

,要放手让企业和市场承担。

经济综合部门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加强

宏观调控,做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工作。要减少微观计划管理和项目审

批,突出计的宏观性、战略性和长远性。要着眼于在市场实际运行中落

实、保持总量平衡,衔接好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保持经济运行的

协调和稳定。这一工作和相应的组织体系应得到有效的加强,并要有一

定的资源手段来支持和保证,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2.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中央政府经济调控能力

“九五”时期,必须着力遏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

占全部财政收入两个比重逐年下降的趋势。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稳定税

基、扩大税源,改变财政收入来源结构过于单一的状况。要进一步完善

分税制,改进个人所得税申报和征收制度,同时出台一些有利于调节贫

富矛盾的新税种,强化财政的分配调节职能和中央政府调控能力。

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金融改革要与企业改革同步进行,要处理好经济转轨时期的银企关

系。适应企业改革和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必须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

行转换的步伐,建立金融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加

大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使金融管理方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引

导。要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决策自主、风险自负的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资活动的调节作用。

4.加强物价管理,确保市场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管理要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

重要目标,并要有必要的政策手段和组织体制保证。对物价的管理必须

从总体上着眼,实行综合治理。在财政补贴问题上,要尽可能补在源头

,如对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应直接补在生产厂家或农

5.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奠定社会稳定基础

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结构,建立

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六、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势头,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基础和发展条

件的差异,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以人均

GNP衔量,地区间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九五”时期, 由于许多原有

的历史和结构因素还在起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竞争力较

强,对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的吸引力和资源的投入产出转换效率都明

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预计地区间经济差距还会扩大。我们认为,人为地

硬性拉平地区差,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只能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虽然地区差距继续扩大难以避免,鼓励一些基础和条件好的地区先富

起来的大政策不能变,但必须从现在起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地区间经济

协作,重视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的改善,

抑制差距扩大的势头,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证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为了更有效地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一方面,落后地区要立足自力更

生,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要有所调整:(

1)创造必要的投资环境,国家铁路、电力、 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尽可能向中西部倾斜;(2)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发挥中西部能源

、原材料相对丰富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促使国外和发达地区适合

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就地进行资源深加工;(3 )在中西部落后地区

选择若干个适当的增长点,在重大投资项目安排和其他资金投入上,集

中有限力量,提高投资效益,并起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4 )加强

地区间经济协作,支持跨地区兼并联合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改变过

去主要靠政府财政补贴为主的“输血”方式,逐步向企业为主体的投资

开发方式转换,加强“造血”功能;(5)采取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中

西部地区吸引国内外人才、资金和技术;(6 )逐步规范化地实施财政

转移支付政策;(7)加强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 保证最落后地区人口

尽快脱贫,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

标签:;  ;  ;  ;  ;  ;  ;  ;  ;  ;  

“九五”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报告_国有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