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思维有序化具体化的方法,符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从课文的思维导图着手,截取教学片断,促使激发小学生思维、提升理解力、增强记忆,变老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课文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美国教育兼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来呈现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使思维过程可视化和可操作化,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发散思维,促进深入理解
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通过图式把一节课的大量的信息联系起来,由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组成了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自己大脑中信息进行了整理,删除冗长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思考。
(二)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教为主动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提出由老师被动地教,变成学生主动地学。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去查找资料、挑选信息、筛选信息、整理资料、汇总资料,最后把思维过程图像化,形成自己的成果,促进思维力的培养。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学生进入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已经熟练运用了汉字的思维导图。在部编版教材中,对学生的阅读策略非常强调。国际常用十种阅读理解策略:预测、概括、提问、联想、图像化、推论、找出重点、比较、监控理解、综合。这一学期,老师尝试课文的思维导图,致力于提升学生信息概括能力,通过查找资料、挑选信息、筛选信息、整理资料、找出重点,最后把思维过程图像化,形成自己的成果,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例案例一】
课文:《礼物》,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亲情
环节一:初读诗歌,纠正字音
学生朗读诗歌,通过老师纠正读音,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
环节二:梳理结构,深入理解
1、请学生概括每小节的内容,分享交流
2、填写表格
时间
礼物
懂得
3、总结全诗一共五小节,抒写了亲人们在去年、今年送给“我”的礼物,以及“我”通过礼物懂得了什么,分总结构抒发了礼物中寄托了亲人对“我”的爱。4、分享结构上的相似处,为仿写奠定基础,进行仿写。
环节三:根据表格,制作思维导图
在同学们充分了解表格的作用后,我让孩子们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思维导图。班级学生从不同角度创作了思维导图。
(1)夯实基础,从易错字、重点词、好句进行绘制。
(2)分析结构,从时间、礼物、道理进行绘制。
(3)加入自己的理解,从仿写、自己的感受进行绘制。
总结:在前期的绘制思维导图中,老师借助了表格这一工具,通过表格理清楚思维导图的关键信息和分支关键词,为每个同学独立创作思维导图奠定了基础。
【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二】
课文:《麻雀》,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亲情
环节一: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老师正音,对于重点词语,多次反复朗读。
环节二:理解主要内容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全文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于受伤的动人故事。
环节三:填写表格,感受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人物
特点
文中字词
体会
猎狗
“我”
小麻雀
老麻雀
学生在文本中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了学生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为接下来制作思维导图也提供了素材。环节四:创作思维导图,深化理解
班级学生从不同角度创作了思维导图。
(1)夯实基础,从易错字、重点词、好句进行绘制。
(2)介绍常识性知识,查资料,介绍了麻雀这一动物
(3)分析写作手法,从人物、特点、文中字词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特点。
(4)加入自己的理解,从对人物的看法、如何看待亲情绘制分支。
总结:学生利用课堂上制作的表格,从人物、特点、文中字词、体会着手,深入了理解了本文的内容,通过阅读理解策略中的概括、联想、找出重点、比较,把大脑中复杂的思维过程图像化,形成自己的成果,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三】
古诗:《游子吟》,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亲情
环节一:初读古诗,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老师正音,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
环节二:感知背景,理解诗意
请学生分享孟郊创作古诗的背景,了解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诗。再请学生解释诗意, 对于关键词,老师着重进行讲解,使全班学生理解诗意,为鉴赏奠定基础。
环节三:品读古诗,体会奥妙
小组分享这首古诗好在哪里。学生分析:运用比喻,把“我”比作“小草”,把“妈妈”比作“三春晖”;抓住母亲在游子远行时,缝衣服的画面描写母爱。
班级学生从不同角度创作了思维导图。
(1)默写古诗,夯实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翻译古诗,侧重理解
(3)介绍诗人,感知背景
(4)分析古诗,感受写作手法
总结:这一次,老师没有制作表格给学生填写,而是让学生自己把这堂课的教学要点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素材,制作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老师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挑选信息、筛选信息、整理资料、汇总资料,最后把思维过程图像化。
四、关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的思考反思
思维导图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能够在大脑中整理汇总,形成图像化的思维导图。
部编版教材强调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在课堂上,老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整合所学习的阅读资料,形成策略, 最终运用策略解决其他同类型的文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老师上课时所讲解的知识点,整理汇总信息。同时,对于自己上课未解决的知识点,学生还可以主动的去查找资料、挑选信息、筛选信息,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尝试从写作背景、关键字词、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特点、写作手法、写作结构等多角度思考文章,把所有的资料绘成一张张图像化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成果,促进思维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和部编版教材不谋而合,都强调思维方式、阅读策略的习得。
五、结语
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必将显示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18.
论文作者:唐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古诗论文; 信息论文; 老师论文; 表格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