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题,在农村学校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多年农村学校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可以用好课前、课间这些“时间碎片”,用好校园每一角落、校外每一事物这一“空间碎片”,激发孩子们的识字欲望,及时巩固识字效果,用心扩大识字量,破解识字教学难题。
关键词:识字 教学 时间 空间 难题
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1-2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增大识字量,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逾越的“一道坎”。为此,许多老师都在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等方面做文章,使课堂识字效果明显增强。
当前,农村学校的孩子学前教育相对薄弱,家庭辅导几乎空白,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看似收获颇多,却是“快识快忘”。遗忘,成了他们识字历程中的最大杀手;巩固效果差导致识字量少成了识字教学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笔者发现,要破解低年段识字教学这一难题,在发挥语文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要用好课前、课间这些“时间碎片”,用好校园每一角落、校外每一事物这一“空间碎片”。
一、巧借时空碎片,激发识字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了教学的第一目标。从中可以看出,汉字教学“授之以渔”的前提是有“渔”的欲望。正如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为此,我们可以巧妙地借助时间与空间的碎片,辅以生动活泼的游戏,或搭建小型展示平台,或开设迷你擂台,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产生“我要学”的冲动,直至持久的识字热情。
1.巧用时间碎片
课前、课间的一些时间碎片里,低年级孩子多是打打闹闹、追追赶赶。如果把这些时间碎片利用起来,巧妙引导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必能燃起强烈的识字欲望。譬如,可以引导孩子们把近期课本里要求识记的汉字特别是比较容易混淆的难记字制成生字卡片,在这些时间碎片里跟其他同学比赛,看谁识得又多又快,评出“识字小能手”、“识字进步星”;有意识地让一些孩子帮助分发作业本,这样,这些孩子们必然会产生认识同学姓名的欲望,也必将去问、去查、去记;引导孩子们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汉字在这些时间碎片里摆个“迷你擂台”,让胜者充分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与成就感,让“败者”因不服气而悄然激发识字欲望。
2.巧用空间碎片
生活即学习,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教室里,校园中,每一面墙,每一副标语,每一块提示牌,都是学习汉字的课堂。譬如,学校的LED屏幕上滚动的字幕,走廊墙壁上贴着的名人名言及各种校园文化资料,花圃中牌子上的文字等,这些空间碎片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开展“看谁识字多”竞赛活动,评出阶段“识字之星”。孩子们利用“时间碎片”,在这些“空间碎片”里走走、看看、问问、记记,既不增加负担,学习汉字的“需求之火”又被点燃。
二、拼接时空碎片,巩固识字效果
课堂上,老师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用起来,学生“动”起来,汉字教学也“活”起来了。但是,40分钟的课堂律动,可以让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却很难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得懂、记得牢,尤其是家庭辅导相对薄弱的农村儿童。为此,我们应该把时间及空间的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在不增加孩子负担的前提下,将之作为汉字学习的课外延伸及补充,达到最佳的巩固效果。
1.巧用校内时空碎片
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新认识的字最好在两三天内进行强化比较合适。如果已经遗忘,再去复习已无强化可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可以把空间的碎片利用起来,譬如在黑板的一角写上这两三天来新学的、难记的、容易混淆的汉字(标上拼音),孩子们进出教室都与这些汉字“打打招呼”,达到“经常读,长久记”的效果;可以为学困生搭配“小老师”,小老师利用课前等时间碎片针对黑板上这些汉字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可以引导孩子们在时间碎片里选用这些汉字说说话……如此这般,复习巩固便可在轻松的情境中进行。
另外,可以挑选一些含有已学汉字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端(每一次就出示一个名句),每一到两天进行一次更新,并利用课前时间碎片让孩子知道句子的大意,使所学的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变得有生命,孩子记起来就更容易了。譬如,学习了“读、书、笔,万、下”等字,就可以在黑板上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巩固识字效果与名句积累同步进行。还可以把生字编成字谜,孩子们利用时间碎片猜得不亦乐乎,也必能记得更牢。这样,校内的时空碎片得以有意义的拼接,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让课堂上难掌握的汉字得到了及时的复习巩固。
2.巧用校外时空碎片
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我做了,我懂了。”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汉字的意义,达到“知音,记形,懂意”的效果,单靠课堂上的“听”、“读”,力量略显薄弱。只有当汉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与孩子们“心连心”,“遗忘”才能彻底被战胜。为此,我们可以巧用学生校外生活中的时空碎片,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与汉字的每一次“结缘”,在不经意间巩固已学汉字。
譬如,可以开展“找一找”活动:引导孩子们利用课余的时间碎片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空间碎片——超市货架上的标牌、家中牛奶盒上的文字、商店前的招牌、衣服上的标签、动画片里的字幕等等,去找一找学过的汉字;可以玩一玩“打牌”游戏,把课堂上难记的汉字分别制成生字及词语卡片,让孩子在家中与同伴、邻居玩“打牌”游戏,并在玩中说一说句子;还可以制作“偏旁牌”,玩一玩拼偏旁成新字的游戏,让枯燥的汉字在快乐的游戏中生动起来。
三、激活时空碎片,扩大识字数量
在激发识字欲望、巩固识字效果的同时,更要引导孩子们做识字乃至语文学习的有心人,在课堂以外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扩大识字数量。
1.收集并自制“识字图册”
引导孩子们留心生活中的汉字,并采取问、查等办法认识这些汉字。譬如,当孩子们面对家中物品的包装袋、产品宣传单、产品说明书等物件,若能准确地认读出其中的字时,他们一定无比兴奋。在孩子们乐此不疲时,及时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图册”。这些图册可以在学生中间互相传阅,并且每星期评出若干个“识字大王”,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功欲,又能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课前课后等时间碎片,一张张静止的商标、广告等空间碎片无形中被我们激活了,都能为扩展孩子们的识字量服务。
2.利用身边事物学汉字
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折叠起来必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在孩子们有了浓厚的识字欲望及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后,可以引导他们留心万事万物,让事、物与汉字形成关联。比如,看到“松树”、“旗杆”、“教学楼”……这些“物”,就很自然会想方设法去查字典,去问大人,从而认识“松树”、“旗杆”、“教学楼”……这些汉字;看到农民伯伯“摘梅子”,隔壁邻居“娶新娘”,正月里家乡的习俗“游神”……这些身边的“事”,查查、问问,“摘梅子、娶新娘、游神……”这许许多多的汉字就记下来了。这样,每时每刻都是识字课,所有的空间碎片里的事与物都成了识字课本,而且是那样的直观,充满了乐趣。因此,只要孩子们识字热情高涨,生活圈子有多大,识字量就有多大。在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留心着、学着、记着的同时,我们可把孩子生活圈子中可能接触到的“事”或“物”拍成图片,再配上汉字,做成简单的课件,每周选一个时间,检验学生识字情况的同时给他们一个展示平台,评出若干个“识字智多星”,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了良性循环,识字热情持续不衰。
论文作者:刘秀训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汉字论文; 孩子们论文; 碎片论文; 时间论文; 空间论文; 效果论文; 欲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