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媒体时代的公共媒体素养_媒介素养论文

第二媒体时代的公共媒体素养_媒介素养论文

“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素养论文,公众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8-6552(2008)01-0027-03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永无止境的传播需要,媒介总是顺应着科技发展的潮流与人类社会同步演进。伴随媒介演变的脚步,人类对于媒介的了解和运用媒介的能力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之中,媒介素养因此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人类的传播活动也从先前的口耳相传、文字传播,发展到了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如今则已跨入网络时代。人类的传播手段、方式、管道都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媒介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的大众传播手段、方式和结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的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和融合,促进了媒介内部自身环境的变革与深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正在步入一个被称作“第二媒介时代”[1]的传播新时期。

一、何谓“第二媒介时代”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在其名著《第二媒介时代》中,马克·波斯特指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技术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2]

第二媒介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只与媒介相关的时代划分范畴,在媒介变革带动社会形态变化的前提下,它所划分的是大众传播时代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特征。马克·波斯特曾将信息方式诸阶段描述为:“……面对面的口头媒介的交换;印刷的书写媒介的交换;以及电子媒介的交换。若说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符号的互应(symbolic correspondences),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意符的再现(representation of signs),那么第三阶段的特点,则是信息的模拟(informational simulation)。在第一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自我由于被包嵌在面对面的关系的总体性之中,因而被构成为语音交流中的一个位置。在第二阶段,即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在一个行为者,处于理性/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在第三阶段,即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3]显然,媒介与媒介所传播信息之间并非传统意义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同样信息内容条件下,传播方式的变迁足以颠覆传播效果。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媒介时代”所指涉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媒介方式的变迁,以“时代”之名,它着重强调的是媒介自身的改变实际上造就了信息形态、社会形态和主体形态的改变。

根据马克·波斯特的理论,在第一媒介时代中,媒介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界线泾渭分明,而在以双向的、去中心化为基本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正在消解。这种重构传播关系的过程就构成了第二媒介时代的定义。第二媒介时代是与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兴盛相呼应的,特别是互联网条件下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传播双向性和传播角色多重性趋势。

在马克·波斯特看来,“第二媒介时代”这一概念确实可以看做与第一媒介时代呈二元对立:第一媒介时代盛行的是播放型传播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播放”,即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无不如此。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将我们带入“第二媒介时代”,它提供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与播放型传播模式相距甚远。毫无疑问,互联网在第二媒介时代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今天几乎所有的信息交流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互联网得以实现。

二、第二媒介时代的传播特征

第二媒介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提供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传播以个人为中心,以共享为基础,人人都可以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信息的定制。我们常见的个人博客、手机电视、新闻定制、RSS阅读等传播方式都可以看做是第二媒介时代的典型传播应用,个人信息终端在此演变为个人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过去所熟悉的信息传播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而言,第二媒介时代的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1.普通个人介入新闻生产和大众传播过程,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拥有拍照手机的目击者经常成为关于该事件的第一个报道者,其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说明成为公众获知该消息的第一来源,甚至为职业记者的后续报道设置议程。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在网络的海洋深处,博客、社区站点、新闻组等开启了新闻媒体的崭新世界。说突发事件成就了个人媒体也好,说个人媒体使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全面、更接近真实也好,但我们的确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体会到了个人媒体的强势地位。特别是博客记者的出现,让个人媒体在整个媒体格局中的地位凸显,并将进一步影响和改变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他们以直接来自新闻源的‘原始素材’为基础……这是对体制官僚化的媒体的报复性破坏……博客改变了‘新闻’从个人传播到公众的信息流动的本性……只要一按‘张贴’键,任何人都可以出版自己的作品,这将改变传统媒体的出版模式。”[4]

刚刚过去的2006年,在众多博客依然“草根”的同时,部分博客借门户网站之力,俨然已跻身于大众传播媒体之列。这一点在娱乐新闻发布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众多的娱乐事件都与博客有关,如黄健翔辞职事件、张钰公开性爱录像带、饶颖重曝与赵忠祥的陈年旧事等等。在黄健翔从央视辞职后的前几天,新浪新闻关于该事件的报道基本上都来自于博客,有时干脆将新闻中心首页显著位置的标题直接链接到博客上,将博客作为主要消息来源。门户网站充分发挥自己的平台作用,利用自己的超高访问量将博客推向了信息发布的前台;相关博客在此类事件中尽显大众传播的优势,不仅获得了广泛的受众,还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受众的认知。

2.实现了传播主体的泛化和传播权力的分散

当前,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是传播的主体,传播权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尤其是现实社会中居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个相对平等的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形成了“去中心化”态势,媒体开始回归其大众化的本质。主流话语、精英垄断在第二媒介时代被消解。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使得人人拥有媒体成为可能,媒体回归其大众化的本原。媒体个人化、社会化必然带来意见的多元化,其负面的效应就是权威的缺位。话语权的分散,令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面舆论面临被消解的危险,进一步会损害整个国家的内部团结,加剧社会的离心倾向。美国传播学者伊莱休·卡茨认为:“电视削弱了政党制度和民众的参与;而新型传媒——有线电视、卫星、计算机传媒——正在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损害国家的凝聚力。”[5]根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不同意见之间常常存在“话语中的斗争”,有这种可能:一个观众完全明白话语中给出的字面意义和内涵隐义,但他(她)偏用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方式进行译码。他(她)以自己喜爱的代码分解讯息,将讯息在另一种参照体系中重新组合,他将之称为对抗式解码。对抗式解码的结果是自说自话和“交流的无奈”,带来不同意见群体隔阂的加深和进一步的疏离,无助于社会的和谐。

3.媒体个人化加剧了信息传播内容的泛滥

虽然人人都可以通过个人传播工具发布信息、传播意见,但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这使得网络上为人所诟病的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泛滥并没有因为大量分散的个人加入网络传播大军而有所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众多没有经过起码专业训练的普通民众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在毫无“把关”和过滤的情况下,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都难以得到保证,信息无序、言论无度、监管无为的局面将长期困扰管理者和社会公众。

三、第二媒介时代公众媒介素养的新内涵

在第二媒介时代,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人可以参与传播内容的创造,人人都能成为传者。传者、受者的界限模糊,没有完全主动的传播者和绝对的接受者。个人传播工具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在宁静的居所中找到更多表达个人喜好的途径,市民新闻的普及令职业传播机构无法垄断大众传播领域。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公众媒介素养需要被注入新的内涵。那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每个公民的传者地位,建立属于自己的传播系统,并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具体而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我要说”,即建立自己的传播系统。既然在第二媒介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建立传播系统的将成为“信息劣势阶层”,他们将与那些善于利用新的载体和渠道表达自己的“创新者”处于不平等地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结构中会出现一个独立的博客阶层,他们依靠自己在网络上率先构筑的优势地位来影响他人和社会。而没有个人传播系统的人将会在未来沦为现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民,就要了解手机电视、个人博客、播客RSS(简易聚合)、SN(社会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学会使用这些新技术为自己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技术本身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普通人掌握这些技术并依靠它们建立自己的个人媒体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勇于尝试,善于学习,打造一扇专属自己的向世界表达自我的窗口,让“我要说”成为现实。

二是“说什么”和“如何说”,即学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传者。这是第二媒介时代对普遍公众提出的新要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分析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报纸的渗透范围在下降,由1996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39%,而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功能则日益显著。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指出,在美国上网的青少年中有57%的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网页,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博客。可以想象,如果大家都利用博客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这些形形色色的个人媒体对于目前大众传播格局的颠覆将是何等的彻底!而这一切已经在慢慢地变为现实。要教育公众,使他们成为负责任的传者,理性地对待手中的传播权,自己做好把关工作,不超越媒体权力的边界,不做违反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事,不传播对社会、对他人构成伤害的信息和言论。要让每一个公众明白,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对于营造健康社会是多么重要。不经核实、道听途说的信息和不适合在公共领域传播的信息只能对社会这个有机体带来伤害。同样,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和评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要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多些客观和冷静,以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态度来传递信息、发表意见。为图一时之快而随心所欲的言论于人于己都有害无益。

在第二媒介时代,对公众而言,作为传播者的同时亦是信息的接受者,如何在信息混沌中获取有价值和真实的信息至关重要。面对媒体碎片化和话语权的分散,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鉴别信息的价值就成为一项基本能力,这也是公众媒介素养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标签:;  

第二媒体时代的公共媒体素养_媒介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