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例,分析读、看、想、说、练等技能在历史课改中的运用论文_魏德文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例,分析读、看、想、说、练等技能在历史课改中的运用论文_魏德文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向坝乡中心学校 442332

一桌色香味俱佳的美味离不开煎炒蒸煮炸等烹饪技巧的运用,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味道,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要把一节课处理成学生喜欢、认可的美味,也需要策略与技巧。历史本身便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但是历史事件以教材的方式呈现,还要经历考试的洗礼,必然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所以如何将白菜做成国宴就要靠技术了。可这技术并非人人具备,那怎么办?课改。

课改的目的是求变,是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课堂评价标准的变化。本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例,分析读、看、想、说、练等策略在课改中的变化与运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华东版九年级下册的第七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两大板块: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萨拉热窝事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战中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通过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分析重要事件的历史影响,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对世界发展演进的认识。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挖掘历史智慧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思考如何将这节课精彩的呈现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如果把这节课作为食材,那么教师将其做成什么学生就吃什么。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也无非是将菜做得更好吃一些、学生更易消化一些,但是众口难调。课改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将这桌食物精彩的做出来,自己做、自己享用,过程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看、想、说、练等学习技巧是传统方式,不管如何课改,这些方式是丢不掉的。但是可以让学生换个方式去读,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形成更有效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说得更精彩、练得更扎实,那么素质教育水到渠成。

一、读

读是获取知识的首选方式。读可以取得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读获得一个整体的感知。学生自己读教材,读的是历史故事,读完之后对于这段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仅此而已。而历史课的学习不仅要知道基本的史实,更要有深刻的思考,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分析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再进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读呢?不能默读,默读有助于思考,但是学习压力使学生有厌学情绪。默读,班上静悄悄的,易催眠;也不能大声读,这不是朗诵,大声读不利于思考。最好的方式是随手拿一支笔,轻声读,边读书边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划出来。如此一来,虽然是读,但是口到、眼到、手到,心也到,精力集中,读得高效。结合所展示的学习目标,高效率的阅读便可以让学生构建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便可以知道一战中交战的双方是德意奥三国组成的同盟国集团与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也能明确一战的开端是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作为奥方的盟友德国参战,俄、法、英也相继投入战斗,一战最终全面爆发。一战为何由这些国家挑起,也就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要想真正的理解一战,这个问题绕不开,怎么解决?这就需要“看”为其做准备。

二、看

教材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表述,学生自己读,是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看,看更多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今天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交互式平板电脑的配备,让课堂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教学相配套的影像素材很丰富,网络上的媒体资源也很多。

例如央视的《世界历史》、电影《一战导火索》等海量的资源,经过教师的精挑细选,围绕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给学生以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相较于教材平铺直叙的枯燥,电影更有趣,更合学生胃口。对于学生来讲丰富的食材更容易做出美味来。看是对读的一个有效补充,换一种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将学生通过读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变得更丰满、更充实,让事件之间的过渡更连贯、更自然。然而,读与看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初步阶段,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想到才能说到、才能做到。

三、想

思考是需要引导的。这一环才能体现教师的价值。教材中提供了一个表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变化一览表”,利用这个表格来解决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一难点。引导学生识读表格所传达的信息,将自己提炼出的信息说出来,这就需要动脑思考了。先让学生自己说,通过学生的表述,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把握学生思考的切入点,然后再由教师提示、引导,解读表格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发现表格中的信息变化:1860年英法工业产量超过德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10年英法工业产量落后德美,然而在1913年英法的殖民地面积仍然超过德美。梳理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英法德美四国的工业产量与其所占的殖民地面积是不匹配的。换言之就是德美强大的经济实力却没有拥有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影响力。为了达到平衡状态,德国对殖民地有强烈的渴求,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战争产生了。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间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萨拉热窝事件为其提供了借口,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这就是“想”,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过程。

四、说

口语表达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心里明白不见得能说出来,将自己心里所想的有条理、有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是一种很可贵的能力。所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技能,自己要有知识结构,要思考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要组织好语言,要大声的说出来,这需要锻炼。

看图说话是一个及其有效的训练方式。班上有个女生,对历史学习不是很感兴趣,但是爱画画。讲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其到黑板前将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同盟体系”图板书出来,其余的学生在纸上画,画得准确与否不重要,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欧洲国家地理有更深刻地认识,其实历史和地理是一体的。画完之后据图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三国同盟集团和三国协约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分组演示。读、看、想为学生做好了知识储备,此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讨论变的有效、扎实。不再流于形式,或者浮于表层。讨论的过程就是为交流展示做准备。

当安排学生上讲台展示时,这个女生不甘为他人作嫁衣,自己要讲,这种行为是极其值得鼓励与培养的。当然,结果不尽人意,而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组则认真听取,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答案,弥补漏洞与不足争取让自己的表述更流畅、更清晰、更合理。最后这个女生要求再讲一遍,结果判若两人。明显的进步给人强烈,直观的感受,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表现的机会,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犹如行军打仗在沙盘前分析军情,恍然间有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韵味。

五、练

只有在战场上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才能打造精兵强将。同样在不断地考试、做题等训练中,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练习做题是对前几步技能的综合应用,可以通过做题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检查哪一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

课堂中这些学习技能,每一种都用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课堂上的这些组织形式或者辩论、演示、表演等用花样百出来持续刺激学生,尽可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在变化中维持学生的兴趣与好奇,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重难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可以将一节课做成饕餮大餐,也可以做成小粥萝卜。

烹饪有煎、炒、炸、煮、蒸、焖、烧、烤等很多技巧,而教学同样有读、看、听、说、想、讲、做、考、练等。在每个技巧上下功夫,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结合教材实际,发挥每一种技巧的优势,学生的收获必然是充实、丰富的。

论文作者:魏德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例,分析读、看、想、说、练等技能在历史课改中的运用论文_魏德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