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及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

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及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

祝勇[1]2002年在《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及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项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与肝细胞肝癌的血管形成、生长和转移诸方面的关系。 [方法]36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以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VEGF在肿瘤组织的胞内分布及其表达;采用微血管染色方法测定高密度区微血管数目(MVD);并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定量分析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癌组织中总RNA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和估计肝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状态、ELISA法测定肝癌、癌旁及远癌组织中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36例肝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3.9%;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组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与有包膜组存在显着差异;肝癌伴有远处转移组VEGF阳性表达水平及M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且MVD与VEGF水平密切相关;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与VEGF蛋白表达水平、MVD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肝癌组织中总RNA水平显着低于癌旁及远癌组织,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肝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及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中文摘要明显高于癌旁、远癌组织(P<0.01)。 【结论】研究结果提示VEGF在肝癌组织中高度表达,它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数目(M丫D)与肝癌有无包膜、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而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无关,且其扩增产物中以VEGF121、VEGF 165显着。这说明VEGF在肝癌血管生成、生长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MVD改变及VEGF的表达水平是反映肿瘤侵袭生长及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丁伟[2]2009年在《Cyr61/CCN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steine rich 61,Cyr61)是CCN(Cyr61、CTGF、NOV)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为即刻早期基因,是重要的细胞基质调节因子。Cyr61具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活性和趋化性,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转移、粘附,并和血管形成相关。Cyr61在肿瘤中表现的生物学功能是多样的,在不同的肿瘤组织细胞中,Cyr61的表达水平和功能不同。但是目前,Cyr61与肿瘤的确切关系及其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分析了Cyr61在肝细胞癌(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癌周肝硬化、癌旁、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分析了VEGF在HCC、癌周肝硬化组织中表达及其与Cyr61的相关性,探讨Cyr6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以肝癌细胞株HepG2为模型,研究过表达外源性Cyr61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Cyr61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基础,对寻找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新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5例正常成年人肝脏组织和35例HCC患者组织中Cyr61蛋白表达水平,半定量分析其表达与H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2.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肝脏组织、HCC患者组织及与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Cyr61蛋白表达的差异。3.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30例患者HCC组织及与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Cyr61的表达,半定量分析HCC组织和癌旁组织Cyr61 mRNA表达量的差异。4.采用免疫组化SP法,共检测58例HCC及癌周肝硬化组织中Cyr61和VEGF蛋白的表达,半定量分析28例HCC患者组织中Cyr61和VEGF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Cyr61蛋白与VEGF蛋白表达在HCC发生过程中的相关性及对HCC血管生成的作用。5.应用293细胞扩增重组腺病毒Ad-Cyr61、Ad-RFP,并进行滴度测定及细胞感染,获得瞬时高表达Cyr61的Cyr61-HepG2细胞和对照细胞RFP-HepG2。6. RT-PCR、免疫组化SP染色法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yr61-HepG2细胞,RFP -HepG2细胞和HepG2细胞中Cyr6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7. MTT实验、细胞计数实验、结晶紫染色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观察Cyr61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1.高分化HCC组织的Cyr6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低分化HCC组织(P < 0.01);镜下存在静脉浸润、多结节的HCC组织中Cyr61蛋白表达高于无静脉浸润、单结节的HCC组织(P < 0.05)。2.正常成人肝组织未见Cyr61蛋白的表达,癌旁肝组织Cyr6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HCC组织(P<0.05)。3. 30例肝癌组织Cyr61 mRNA表达均为阳性, HCC组织Cyr61 mRNA表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 < 0.05)。正常成人肝组织Cyr61 mRNA表达和癌组织的表达量无差异,低于癌旁组织Cyr61mRNA的表达量(P<0.05)。4. Cyr61、VEGF在癌周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H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r61、VEGF蛋白的表达均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P<0.05);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Cyr61和VEGF在HCC组织、癌周肝硬化组织中有相关性(r=0.444,P<0.01)。5. Ad-Cyr61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数量增多,集落形成增加,细胞划痕逐渐愈合。结论:1. Cyr61在HCC及其癌周组织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和临床病理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提示Cyr61可能在肝癌的发生早期发挥重要作用,并与肝癌进程中的间质重建和侵袭转移有关。2. Cyr61和VEGF在HCC和癌周肝硬化组织中表达的高度相关性,提示Cyr61、VEGF异常表达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肝硬化向肝癌转化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望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指标。3. Ad-Cyr61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后可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提示Cyr61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谭媛[3]2010年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S100A6、Rab5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处理是宫颈癌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探讨宫颈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机制,我们选取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Rab5a,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其在宫颈良性病变组(子宫肌瘤全宫切患者)、宫颈癌未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I。到Ⅱb期可手术者)、宫颈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Ⅰ。到Ⅱb期可手术者)患者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100A6和Rab5a与宫颈鳞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分为叁组,A组(对照组):宫颈良性病变组(子宫肌瘤全宫切患者);B组:宫颈癌未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Ⅰa到Ⅱb期可手术者);C组:宫颈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Ⅰ。到Ⅱb期可手术者)。1、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叁组宫颈组织总RNA,后逆转录为cDNA;2、设计S100A6和Rab5a特异性片段的引物,经PCR、扩增、纯化、回收等一系列步骤,将特异性片段与DH-5a载体连接,构建S100A6和Rab5a特异性片段质粒;3、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的S100A6和Rab5a mRNA的表达量;4、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S100A6和Rab5a蛋白的表达情况,C组同时检测该两种蛋白在宫颈鳞癌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5、记录并整理数据,用SPSS 13.0软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成功提取宫颈组织总RNA,1%琼脂糖电泳清晰可见RNA的28S、18S和5S带型。Takara公司逆转录试剂盒,成功将RNA逆转录为cDNA,结果可以观察到清楚明亮的DNA条带;2、通过特异性序列比对及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S100A6特异性片段质粒;3、通过特异性序列比对及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Rab5a特异性片段质粒;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S100A6 mRNA的表达情况。A组13例,阳性表达10例,阳性率为76.9%;B组25例,阳性表达22例,阳性率为88%;C组25例,阳性表达23例,阳性率为92%。阳性率叁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就mRNA表达量比较,叁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Rab5a mRNA的表达情况。A组13例,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为84.6%;B组25例,阳性表达22例,阳性率为88%;C组25例,阳性表达23例,阳性率为92%。阳性率叁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就mRNA表达量比较,叁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6、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S100A6蛋白的表达情况,A组10例,阳性表达1例,阳性率为10%;B组30例,阳性表达7例,阳性率为23.3%;C组30例,原发肿瘤阳性表达16例,阳性率为53.3%,转移淋巴结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为36.7%。C组中原发肿瘤与转移淋巴结阳性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B组阳性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7、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Rab5a蛋白的表达情况,A组10例,阳性表达0例,阳性率为0%;B组30例,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为13.3%;C组30例,原发肿瘤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为36.7%,转移淋巴结阳性表达1例,阳性率为3.3%。C组中原发肿瘤与转移淋巴结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B组阳性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S100A6 mRNA的表达量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上调,并且与宫颈鳞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2、Rab5a mRNA的表达量上调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3、S100A6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表达明显升高,与宫颈病变恶性程度提高、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4、Rab5a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形成及浸润转移呈正相关;5、S100A6和Rab5a两个基因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6、S100A6和Rab5a两个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病变恶性程度提高、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余彬彬[4]2007年在《Glypican-3在肝癌的表达和意义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的症状,而且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临床就诊时约2/3的患者已属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很低,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AFP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肝癌的比较敏感和可靠的血清学指标,大约60-70%的肝癌患者血清AFP阳性。寻找出一个新的、在AFP阴性血清也能检测到的特异的标志物将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水平,进而达到早期治疗提高疗效目的。近来一些研究表明GPC-3很可能是一个敏感的肝癌标志物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本研究对大量血清标本和组织进行检测,明确HCC患者中GPC-3表达情况、及其表达水平和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检测人肝癌及相应癌旁肝组织中GPC-3与IGF-Ⅱ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揭示HCC的发生发展机理。方法对大量血清标本进行ELISA检测(肝癌患者血清60份、正常人14份、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血清各13份)。用RT-PCR检测GPC-3与IGF-Ⅱ基因的mRNA和在70例人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18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C-3与IGF-Ⅱ基因的蛋白在80例人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GPC-3血清中阳性临界浓度定为60pg/ml时,GPC-3肝癌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66.67%(40/60);GPC-3在肝炎、肝硬化组血清中的阳性率为:15.38%(2/13);在14例正常人血清中不表达。GPC-3在肝癌血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在肝炎、肝硬化组血清中的阳性率,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性(P<0.05)。GPC-3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血清AFP水平相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肿瘤大小、HBsAg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在人肝癌血清中,GPC-3的阳性率(66.67%)与AFP的阳性率(66.67%)未见差异(P>0.05)。用RT-PCR检测到70例HCC组织中GPC-3mRNA的阳性率为82.85%(58/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率34.28%(24/70)(P<0.01);58例HCC组织中GPC-3mRNA表达水平(0.596±0.205)明显高于24例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0.428±0.137)(P<0.05);18例正常肝组织中未检测到GPC-3的表达。70例HCC组织IGF-ⅡmRNA阳性率为92.86%(65/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率81.43%(60/70)(P<0.05);65例阳性表达IGF-ⅡmRNA的HCC组织中表达水平为(0.750±0.309)明显高于在60例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648±0.237)(P<0.05);18例正常肝组织IGF-Ⅱ基因的表达水平(0.495±0.192)。GPC-3 mRNA和IGF-Ⅱ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81,P=0.038),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165,P=0.500)。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PC-3、IGF-Ⅱ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75%和76.25%,而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75%和48.75%,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癌组织中glypican-3与IGF-Ⅱ的表达呈正相关。两种方法检测同时发现glypican-3基因和IGF-Ⅱ基因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肝外转移及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术后复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GPC-3在HCC患者血清中中特异高表达,可作为一肝癌血清标志物;其与AFP联合检测可有效的提高肝癌的诊断率;血清中GPC-3与肝癌的临床分期、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血清AFP水平等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肝癌愈后及预防复发的指标。GPC-3与IGF-Ⅱ基因在肝癌组织异常高表达,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两者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作为分子靶标在肝癌的基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杨军妍[5]2010年在《肝细胞性肝癌VEGF、PLGF的表达与螺旋CT增强征象的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是居第3位的恶性肿瘤,预后甚差。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受多种因子的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肿瘤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在多使用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价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MVD与肿瘤的侵袭及预后密切相关。肿瘤影像学表现特征都依其组织病理学为基础,并由肿瘤生物学特性所决定,多层螺旋CT(SCT)的应用为H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有效手段。将SCT征象通过病理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对照分析,探讨影像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HCC的VEGF、PLGF表达及MVD与螺旋CT增强征象之间的关系,探讨CT估计HCC新生血管状态、侵袭转移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加深对其CT影像病理基础的认识,对提高肝癌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方面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HCC标本39例进行分析,均未接受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其中男30例,女9例,年龄32—81岁。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氧化物酶连接法(SP)按常规步骤进行,检测瘤内VEGF、PLGF及MVD的表达,采用在400倍视野下分别计数,判断病理分级,统计VEGF、PLGF及MVD之间阳性表达关系。使用GE LIGHT SPEED 16螺旋CT机,先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碘对比剂欧乃派克80—1 00mL.注射速度为3.0-4.0mL/s。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50-60S)和实质期(90-1 20S)叁期扫描,扫描参数均为1 30KV,250—300mA,层厚、间隔为5—10mm,螺距为1.0,必要时采用3-5mm层厚。分析术前CT征象,包括肿瘤的大小、边缘(有无假包膜形成)、侵袭转移性及增强类型(动脉血供型、动静脉双重血供型、少血供型)等。并统计各CT征象与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的关系。应用SPSS 13.0版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EGF、PLGF、MVD在HCC中的表达及关系39例HCC中VEGF阳性表达33例,阳性率为84.62%;PLGF阳性表达30例,阳性率为76.92%;MVD的变化范围为16—59,平均值(x)为32.79,标准差(s)为14.25。VEGF与PLGF在HCC中的阳性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x2=7.59,P=0.018)。肿瘤组织VEGF阳性、阴性表达时MVD值分别为35.67±13.63和17.0±1.41,差异明显(P=0.002);PLGF阳性、阴性表达时MVD平均值分别为35.46±14.02和23.89±11.69,也同样存在差异(P=0.031)。HCC中PLGF的表达及MVD与病理分级显着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34)。2.HCC的SCT诊断结果39例HCC中,肝动脉供血型26例,占66.67%,其次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10例,占25.64%,少血供型3例,占7.69%。肿瘤直径>5 cm者18例,≤5cm者21例;有较完整假包膜者11例,28例见不完整包膜或无假包膜。在13例高危组病例中,有4例在肝内见子灶形成,2例同时并有门静脉瘤栓和肝门淋巴结转移,5例见门静脉瘤栓形成,2例有腹膜后淋巴结及肾上腺转移。3.肝细胞性肝癌CT增强特征与VEGF、PLGF表达及MVD之间的关系3.1动脉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23、0.022、0.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之间PLGF、MVD阳性表达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 1、0.004)、二者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着差异(P=0.465);双重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133、0.500、0.138)。3.2HCC无假包膜组或包膜欠完整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有假包膜组(P=0.004);PLGF、MVD阳性表达与假包膜的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194、0.20)。3.3VEGF的表达与HCC有无浸润转移无相关性(P=0.333),HCC有浸润转移组的PLGF、MVD均高于无转移组(P值分别为0.0 15、0.003)。3.4VEGF、PLGF表达与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590、0.312);MVD随HCC肿瘤大小不同而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1、VEGF与PLGF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二者阳、阴性表达组MVD均具有明显差异,说明VEGF、PLGF作为相关调控因子有促进HCC微血管形成的作用。2、PLGF表达及MVD与HCC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病理分级越高,PLGF、MVD阳性表达率越大,说明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也快,需要更多的微血管,PLGF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血管生成可能在肿瘤进展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3、HCC的CT增强征象(假包膜的形成、有无浸润转移及血供分型等)与VEGF、PLGF表达及MVD密切相关,表明肿瘤新生血管是HCC生长、发展、转移的形态学基础,VEGF、PLGF的表达及MVD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血供特点。4、HCC的CT表现特征受血管生成、VEGF、PLGF表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分析HCC螺旋CT增强征象和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认识HCC的CT征象的意义,评价其生物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的侵袭、转移及血供特点,从而为HCC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估计提供更多的帮助。

陈海英[6]2015年在《肝细胞癌患者染色体水平变化及血管生成调节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CC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低和复发率高,其一个主要的临床挑战是无法早期检测,患者确诊时往往在进展阶段,这限制了治疗方案,导致预后差。确定可以预测HCC预后的生物标记是重要的,可能有助于准确预测临床的转归,也可能揭示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肿瘤进展是染色体畸变的积累引起的。肿瘤细胞往往含有大量与肿瘤进展相关的严重的染色体片段拷贝数的改变(CNC),相应片段均有较多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然而,HCC的自然史及临床特点是有地区性差异的,不同地区HCC患者染色体畸变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可能存在差异。新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中的必要因素,而且可以通过血液播散肿瘤细胞至全身。一些研究已证实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分期之间的相关性。血管生成过程,受血管生成因子及抑制因子调控。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VASH1基因编码的vasohibin-1(VASH1)蛋白,受VEGF等血管生成因素刺激并由内皮细胞(EC)合成,能通过负反馈调节VEGF而抑制血管生成。HCC是血管丰富、有极高的血管浸润倾向的实体肿瘤,血管生成过程相关的因子HIF-1α、VHL、VASH1、VEGF等是有吸引力的HCC靶向治疗的目标。为了研究本地区HCC患者染色体变化及血管生成调节基因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找出预测转移及预后的生物标志,进一步服务临床提供新思路,我们做了如下实验:1、通过385K aCGH寡核苷酸芯片技术探讨部分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HCC患者染色体水平的变化,分析与相应畸变片段有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分析血管生成调节基因所在DNA片段畸变情况。2、联合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与HCC组织血管生成调节基因VEGF、 HIF1A、VHL、VASH1、CD34(标记MVD)的表达。3、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基因表达情况与临床转归的关系。通过上述实验,取得如下结果:1、染色体片段拷贝数变化不同程度存在于各染色体及各HCC病例中。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有无血管浸润、术后存活情况分组对比,染色体水平变化有一定差异。2、所研究部分HCC病例肿瘤组织DNA在HIF1A及VASH1定位的染色体区域有较高比例的杂合子缺失,但两种基因在肿瘤组织表达与癌旁组织无明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点及转归也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证明肿瘤发病机制复杂性。3、癌旁组织中VHL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癌组织VEGF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4、慢性HBV感染组HCC病例癌旁组织HBsAg/HBcAg表达高于癌组织。HBsAg/HBcAg表达与术后生存无相关性。5、血清AFP水平与术后生存期无相关性。6、肿瘤大小、HCV感染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HCC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有无血管浸润、术后存活情况与染色体异常改变有一定相关性。2、HIF1A及VASH1定位的染色体区域有较高比例的杂合子缺失,但两种基因在肿瘤组织表达与癌旁组织无明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点及转归也无明显相关性。3、VHL、VEGF作为靶向治疗目标,可能对本地区的HCC患者群体有一定疗效。4、肿瘤大小、HCV感染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HBV感染及血清AFP水平与术后生存时间无相关性创新点用385K aCGH寡核苷酸芯片联合组织芯片分析来自吉林省HCC肿瘤组织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化、把血管生成调节基因VEGF、HIF1A、VHL、VASH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转归相联系。研究结果显示:VHL、VEGF作为靶向治疗目标,可能对本地区的HCC患者群体有一定疗效。

夏雨人[7]2014年在《STAT3在肝癌中的表达与其复发转移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检测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 STAT3)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肝癌复发转移的关系。并检测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STAT3表达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完整的80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STAT3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肝癌组中VEGF的表达,分析STAT3表达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STAT3的表达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进行生存分析,探讨STAT3表达与HCC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STAT3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胞浆中,根据免疫组化结果评分划分,在本组80例患者的肝癌组织中56例(70.0%)为高表达,24例(30.0%)为低表达。而在相应癌旁组织中11例(13.75%)为高表达,69例(86.25%)为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80例患者的肝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49/80)。在STAT3高表达的56例标本中,有41例为VEGF高表达,14例为STAT3低表达。在STAT3低表达的24例中,有8例为VEGF阳性,16例为VEGF阴性。对二者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列联系数r=0.351(P=0.001),二者的表达存在相关性。3. STAT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肝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与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灶个数、包膜、HBsAg和AFP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血管侵犯(P=0.017)和卫星灶有关(P=0.034)。4.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 DFS)与肿瘤直径(P=0.047)、血管侵犯(P<0.001)、卫星病灶(P<0.001)、病灶个数(P<0.001)、有无包膜(P=0.036)、VEGF表达(P=0.009)和STAT3表达(P=0.013)有关,与性别、年龄、HBsAg和AFP无关。80例肝癌患者中,STAT3高表达组患者的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8.9%,30.8%,18.4%明显低于STAT3低表达组91.7%,57.6%,39.4%(P=0.013)。根据STAT3表达及VEGF表达进行分组后显示,STAT3高表达且VEGF阳性组患者的中位DFS最短,为19个月,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P=0.015)、病灶个数(P=0.001)、肿瘤直径(P=0.048)和STAT3表达(P=0.028)是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AT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与VEGF、血管侵犯和卫星灶等因素相关,提示STAT3在肝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肝癌中STAT3的表达是影响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及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王丰慧[8]2011年在《脑膜瘤中MMP-9、VEGF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新生及复发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膜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 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及肿瘤复发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早期诊断依据和判断肿瘤复发潜能的指标,为脑膜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方法:选择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平度市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间手术切除的随访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例标本78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法,分别检测其VEGF, MMP-9表达及MVD(采用CD34标记)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在脑膜瘤中VEGF, MMP-9表达及其与MVD的表达及肿瘤病理分级、复发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膜瘤中MMP-9、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82%、75.64%,脑膜瘤中MMP-9与VEGF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r=0.449,P<0.01);脑膜瘤中MMP-9、VEGF的表达与MVD值呈显着正相关(r=0.692,P=0.000;r=0.755,P=0.000,Spearman法);脑膜瘤中MMP-9、VEGF、MVD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复发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脑膜瘤组织高表达MMP-9、VEGF蛋白,且其表达与MVD值显着相关,提示脑膜瘤中VEGF和MMP-9在肿瘤组织血管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2、在脑膜瘤组织中VEGF与MMP-9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VEGF与MMP-9在脑膜瘤血管新生、肿瘤复发中存在协同作用。3、脑膜瘤组织中MMP-9、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复发情况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肿瘤恶性程度及复发潜能的参考指标。

吴信华[9]2002年在《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肺癌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以及VEGF与肿瘤牛长、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38例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VEGF在肿瘤组织的胞内分布及其表达;测定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癌组织中总RNA水平的变化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肺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以ELISA法测定临床上肺癌、良性肺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中的VEGF水平。 结果:38例肺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6%;Ⅲ期、Ⅳ期肺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和92%:高表达VEGF,有淋巴结转移的占84%,远处转移的占90%,低分化的占89%;肺癌组织中总RNA水平显着高于癌旁及远癌组织,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组织总RNA浓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经RT-PCR分析,VEGF121和VEGF165是VEGF在肺癌中的两个主要基因片段表达;肺癌与良性肺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无显着差异,但经抗感染药物治疗后,良性肺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研究表明肺癌组织中VEGF mRNA分析以及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测定可以作为肺肿瘤血管生成的有用指标。

刘传信[10]2009年在《食管鳞癌中IGF-IR、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因子(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①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95例食管鳞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GF-IR、VEGF-C的表达水平;分析IGF-IR、VEGF-C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IGF-IR、VEGF-C表达及二者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术后随访,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以分析IGF-IR、VEGF-C表达水平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②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20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IGF-IR、VEGF-C的表达,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IGF-IR、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05%(77/95)、67.37%(64/95),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4/20)、5.00%(1/20),两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GF-IR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有明显关系(P<0.05)。VEGF-C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明显关系(P<0.05),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3)经Spearman相关分析,食管鳞癌中IGF-IR、VEGF-C的表达水平间存在明显的等级正相关性(P<0.05)。(4)随访的患者中,VEGF-C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IGF-IR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IGF-IR、VEGF-C双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双阴性表达组(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IGF-IR、VEGF-C相对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为0.576825±0.028433、0.428650±0.053611,同一患者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IGF-IR、VEGF-C相对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为0.427842±0.021425、0.306108±0.040964。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相比,食管鳞癌组织中IGF-IR蛋白、VEGF-C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IR、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因素之一;IGF-IR蛋白的表达水平可间接反映食管鳞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食管鳞癌组织中IGF-IR、VEGF-C的表达间存在明显等级正相关性,提示IGF-IR可能与生长因子如VEGF-C的信号传导通路间存在着联系,并相互作用实现促瘤作用;IGF-IR、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GF-IR、VEGF-C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术后生存率相关性的研究,渴望成为食管鳞癌早期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又一新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及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D]. 祝勇. 苏州大学. 2002

[2]. Cyr61/CCN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 丁伟. 第叁军医大学. 2009

[3].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S100A6、Rab5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谭媛. 广西医科大学. 2010

[4]. Glypican-3在肝癌的表达和意义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D]. 余彬彬. 广西医科大学. 2007

[5]. 肝细胞性肝癌VEGF、PLGF的表达与螺旋CT增强征象的关系的研究[D]. 杨军妍. 大连医科大学. 2010

[6]. 肝细胞癌患者染色体水平变化及血管生成调节基因表达的研究[D]. 陈海英. 吉林大学. 2015

[7]. STAT3在肝癌中的表达与其复发转移相关性的研究[D]. 夏雨人. 天津医科大学. 2014

[8]. 脑膜瘤中MMP-9、VEGF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新生及复发的关系[D]. 王丰慧. 青岛大学. 2011

[9]. 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价值研究[D]. 吴信华. 苏州大学. 2002

[10]. 食管鳞癌中IGF-IR、VEGF-C的表达及意义[D]. 刘传信. 江苏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及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