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1]2003年在《加入WTO后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后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针对农村信用社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改革之路,为农村信用社应对入世提供思路。本研究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包括本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本文的贡献和研究方法。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指出加入WTO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新环境;其次,介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选择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为农村信用社更好的适应入世后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好准备;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本文成果及研究方法作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 WTO及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分析。本部分从考察世界贸易组织及有关原则开始,结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所做的承诺,分析了入世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影响。认为入世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机遇又存在挑战,但主要还是挑战。本部分主要分析入世对中国银行业和农村信用社在基本经济制度、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得出入世后信用社将面临严峻挑战。第叁部分,入世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优势分析。农村信用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较,农村信用社具有自身优势。本部分简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入世后自身的优势所在。第四部分,入世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劣势分析。本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农村信用社与国有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无法相比,即使和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合作金融组织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本部分主要分析信用社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合作金融组织相比,在基本经济制度、经营管理体制、社会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差距,指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入世后面对世界经济的劣势,指明了今后改革的努力方向。<WP=5>第五部分,农村合作金融的国际考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其根源和本质上来讲,属于合作金融的范畴。合作金融起源于欧洲,经过近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较完善的合作金融体系。本部分分析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合作金融发展较典型的几个国家的合作金融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制度创新等方面,得出有益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产生借鉴作用。第六部分,提高我国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改革对策探讨。在本部分,对农村信用社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从制度创新、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经营管理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明确了信用社改革方向和目标及应采取的改革策略,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张耀平[2]2007年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特点。一般行业的经营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一般不会构成对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而农村金融一旦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出现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农村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不仅在于将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损害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业的良好信誉,而且将严重激化财政收支矛盾,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危及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农村金融领域,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和重要。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研究一方面偏重于个体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偏重于静态化的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WTO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则突破了这一束缚,从管理学、金融风险、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寻中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本研究共九章,按照“问题—设计—前景”的逻辑关系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叁章,属总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经济分析及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在这一部分除了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进行现状评估以外,还有大量篇幅是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的研究。主要通过从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印度、巴西、埃及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寻求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设计战略规划。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部分基本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研究,分别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及优化外部环境等角度论述防范与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论文的第九章是第叁部分——前景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问题。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一方面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但同时又使研究较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而有所创新。本论文试图从内容体系及方法论两个角度突破这一范式,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于:第一,分析和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及成因。农村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中不确定性是农村金融系统的内在属性,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它与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对农村稀缺资源在竞争目标中的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和法制不健全、难落实是形成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分析,农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内控机制不健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造成。第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本研究从总体上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研究整个农村金融风险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叁,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经济学、金融学、农村经济管理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即建立农村金融宏观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事前预警功能;建立农村金融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事中监测作用;建立农村微观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从而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管,保护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第四,探讨和分析了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本研究将农村金融置于WTO框架下,探讨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宏观前景——国际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和竞争化趋势,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前景——混业式趋势、多元化趋势和电子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一套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许长智[3]2007年在《开放条件下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发展竞争和改革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金融支持的同时,基于制度的、历史的以及自身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效率。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信社改革的力度。同时,在政策取向上也有所改变,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进行创新。在此背景下,许多地区都根据自身特点,对农信社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以农村商业银行为发展方向的苏南模式和以农村股份合作制银行为发展方向的浙江模式。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信用社在资产负债、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要求、自身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现有模式不一定适合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信社改革的需要。同时,近几年“叁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社会及经济问题,而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恰恰又是农业经济占主体、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地区,因此,如何处理好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及发展问题,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及农民收入增长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国家政策等因素,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时间也更紧迫。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的5年之后,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地位将会受到威胁和动摇,独家垄断的现状也将会结束,农村信用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显然难与招架金融开放带来的极大冲击,改革势在必行。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将着重分析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发展现状,在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对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研究。本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章回顾了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和经营现状,同时考察了加入WTO后,民族地区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和银行业竞争的基本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较详细地阐述和分析。第二章对比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各自的特点和竞争优势,对比民族地区信用社所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第叁章是着重对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信社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该地区农信社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就产权明晰与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业务开展以及外部发展环境改善等几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探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对策,作好充分准备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肖文兴[4]2012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叁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王文刚[5]2003年在《加入WTO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生产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查阅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年的农业工作经验和体会,就入世对我国农业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为我省叁大作物制定入世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从贸易政策、生产流通等角度阐述对我省叁大作物的影响,并做出优劣势分析,并从政策措施和具体措施两方面对我省叁大作物入世后的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讨论:旨在于就我省玉米、大豆、水稻入世后的挑战与机遇作以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面对WTO的挑战,使我省种植业叁大作物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能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加入WTO的背景,阐述了加入WTO农业谈判的有关协议,基本原则及关于农业贸易的基本规则;第二部分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有利影响。加入WTO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和调整进出口结构。第叁部分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加入WTO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我国宏观调控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就加入WTO后对黑龙江省种玉米、水稻、大豆的影响。结合现状分析了加入WTO后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的相关贸易政策、商品流通以及竞争中的优劣势。第五部分就加入WTO后,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大豆应采取的对策。首先要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再针对黑龙江省种植业中玉米、大豆、水稻等不同作物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作物优化与产业布局方面的具体对策。
丁赛[6]2004年在《政府行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文中认为解决“叁农”问题尤其是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这一问题既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理论界对此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选取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展开的视角,主要因为:首先,“叁农”问题尤其是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除自然原因以外,和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以及发展观等层面上政府的行为有直接相关性。其次,“叁农”问题的解决要跳出就“叁农”论“叁农”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的措施来研究解决“叁农”问题,非政府莫当此任。再次,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在农村经济方面,政府应当尽可能地退出,以加快其市场化进程。对此笔者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并将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我国农业、农村的现实状况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农业冲击,政府应当也必须在加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方面有所作为。最后,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学者已经注意到政府行为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但大都局限于就政府行为中的某一、两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关于政府行为对“叁农”问题尤其是农民收入问题实际影响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前所述,笔者基于对解决“叁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政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作用至关重要的认识,尝试对政府行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认为这一研究对今后政府行为的选择和纠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围:首先,从较深层次上分析了当前“叁农”问题的实质,提出并论证了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叁农”问题的集中体现,认为政府行为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其次,由于我国“叁农”问题的形成具有较长的历史过程,从研究的现实性考虑,本文将对问题的研究,放在了改革开放后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大背景下,从我国的经济体制变迁、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经济制度变革等宏观层面出发,探讨和研究“叁农”问题发展的脉络,剖析形成的原因。此外,本文在政府行为影响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中,注重了系统的、战略性的思考,注重了农民与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较为全面的研究。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中,也以战略性的对策为主。本文的主要内容、体系架构和研究方法:在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基本阐述后,对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趋缓的情况做了具体描述,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的关键作用,并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基本方式进行了概括;采取划分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单独分析的方式,对改<WP=4>革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和农业政策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论证了政府实施支持保护农业政策的客观必要性,介绍了外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经验与教训,进而阐述了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目标、内容以及遵循的规则,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在当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进行分析;分析了财政支农和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围绕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问题,发展农村金融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目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作用;就建立农村目前急需的以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对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对政府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职责和作用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并简要评述了农村扶贫工作;基于以上诸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基本结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外经验和注重国情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基本结论:1.政府行为在现阶段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及相应的农民收入的波动与我国农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的变动有很大关系。3.鉴于我国农业的弱质性和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政府行为进行比较后表明,我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需要大力加强和改进的。4.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农是对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具体落实,有必要对财政支农的支出结构进行改进。5.结合我国“叁农”实际调整农村金融政策,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将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6.在现有国情和财政条件下,我国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岳璞[7]2004年在《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经十五年风雨,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意味着我国各行业面临着进一步的开放,金融业也不例外。自从1995年WTO成立以来,各成员国继续对金融业进行一系列谈判,对该行业的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加入WTO后,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将成为必然趋势。目前,中资金融机构不仅在制度安排上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处于劣势,而且在经营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入世后我国的银行也可以充分参与到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中去,在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加入WTO后,作为中国金融机构主体的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截至200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资产管理公司、112家城市商业银行、182家外资银行营业机构、209家外资银行代表处、731家城市信用社、35544家农村信用社、3家农村商业银行、52家信托公司、74家财务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和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从现状看,中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WP=48>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家银行资产占全部银行业资产的60%,在国有重点企业贷款中,四家银行份额约占80%;在国有重点建设贷款中,四家银行份额约占70%。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看,在加入WTO后,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差距是:1、盈利能力差;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3、资产质量差;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服务质量低下;5、法规缺位;6、尚未建立起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 因此,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我国银行业必然感到压力很大。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银行业必须认清形势,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迎接挑战,在竞争中求得发展。从近期看,所遇到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业务范<WP=49>围问题。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即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投资银行发行、包销和承兑证券业务的结合,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而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走着严格金融分工的美日模式的旧路; 2、自主经营问题; 3、人才的争夺 ;4、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方面的竞争;5、金融监管面临挑战;6、尚不健全的金融市场面临挑战。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为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1、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能够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更多金融业务的需求;2、为拓展海外金融业务,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3、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4、在强大的外资银行竞争压力下,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5、有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和协作中获取比较利益,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从近期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争取时间,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迎接加入WTO后带来的各种挑战。具体战略如下:1、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我国金融对外开<WP=50>放的政策框架和步骤;2、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3、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4、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和兼并重组的保险机制;5、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引导与监管。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面对国外银行的强大竞争压力,我国的银行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上市将是必由之路:1、通过上市,迅速补充资本金,建立良性资本金补充机制,有利于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2、通过上市,能够促进银行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3、通过上市,增强银行创新动力和能力;4、通过上市,较好地解决了历史遗留包袱,有利于增加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不可否认,中国入世后,在目前所处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银行业依然与国外银行业存在巨大的差距,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不利于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同时,入世对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彻底改造,引进外资、先进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强化竞争机制等方面是有利的。总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
董杰[8]2004年在《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并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由此引申出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增长所应采取的金融发展政策,“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是该理论的核心命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一直占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而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都未能获得应有的效应。现实中的农村金融抑制既是历史的惯性使然,也是目前农村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而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又形成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障碍。总览现有的对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人们多从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市场及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来寻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方,而从资本形成尤其是从农村金融供给的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不多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借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问题,并提出相关的金融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先对经典的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进行深入分析;接着探讨在金融业对外开放背景下,解除农村金融抑制、实行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之路,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的需要;最后围绕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提出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若干实施策略。根据这一思路,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是金融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及二元经济理论述评,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二、叁章在对国民经济金融化程度和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两者高度正相关的结论,同时对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制度基础、主要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的不利影响作深入研究。第四、五章,分别从我国<WP=5>加入WTO,金融业和农业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宜采取的因应对策,并提出实施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和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等原则构想。第六至九章分别从重构农村合作金融、建设为农服务的农村商业金融、强化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以及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的角度,构建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施方略。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在经济增长理论综述部分,除了对历史上有影响的经济增长理论和观点有所记述外,重点介绍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罗默和卢卡斯等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要素构成、实现长期均衡增长的条件等作出了各自富有解释力的说明,而这些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各种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都内含了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独特作用,这对于农村经济增长中资本需求及金融供给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部分,重点对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帕特里克的“供给导向”、“需求跟随”金融发展理论、赫尔曼等人的“金融约束”论、内生金融增长理论以及当前关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作用机制的新理论等进行综述和评论。上述理论从不同方面、各有侧重地解释了金融发展的内涵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它们不仅为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而且其中不少理论工具被直接借鉴用于本篇论文的研究(如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供给导向”和“需求跟随”金融发展论、“金融约束”论等),或者成为本文立论的基础和理论依据(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机制)。在二元经济理论述评部分,重点对刘易斯、乔根森等人的理论进行述评。二元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该理论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背景。第二章,农村经济金融化测度以及农村经济与金融相关性分析。在区分经济货币化与经济金融化基本概念之后,运用金融深化程度<WP=6>(DEATH)、金融相关率(FIR)、存款货币银行重要性(BANK)等几个指标对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行分析,形成了我国金融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压抑状态的基本判断。联系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行数量分析,并以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国民经济金融化水平、以及城镇经济金融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农村经济金融化较为滞后的结论。最后一节以实证的方法,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的结论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同样存在高度相关性。因此,解除农村金融抑制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则成为逻辑的必然。第叁章,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在于城乡经济与金融二元性,即政府实施的扶持城市经济与金融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的经济与金融
李明贤[9]2003年在《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金融体系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金融体系便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能动地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果金融体系的状况不适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它便会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近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停滞,农民收入增幅回落甚至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就地转移困难,大量农民工异地劳顿,寻找工作,苦不堪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障碍是什么呢?是什么因素造成当前农村如此多的问题呢?本文认为目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金融制约,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资金,投资机会白白失去;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丧失,劳动技能不能提高等,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状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并对新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措施和政策要求。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出发,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有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撑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部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在回顾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分化不足、效率低下、风险较大、农村金融体系脆弱等;并得出基本结论:由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应的,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政策有偏斜,也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即出现了“相互制约”的局面。 第叁部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我国一直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进行严格的管制,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外生的,是政府一手制造的,缺乏农村经济主体的主动参与,因而与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 在从总体上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分析之后,本部分还分机构对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民间借贷、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合作基金会陷入被关闭状况进行了反思。 第四部分:外国(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实践及经验借鉴。本部分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国(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发达国家介绍了包括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运行情况;发展中国家(地区)介绍了包括台湾、韩国、印度等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运行情况,并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五部分:我国农村新的金融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及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第六部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分析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法,并分金融机构的性质提出了不同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建的方略及改革措施。 第七部分: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造基础环境和条件。提出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农村金融体系规范运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等。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在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及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了农业经济学、金融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实践,运用了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王金梁[10]2007年在《WTO农业协定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透视WTO农业协议的形成机理、变迁规律及运行效果,准确定位我国农业政策与WTO农业规则的冲突点,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一套农业政策调整政策建议。首先本文解读了WTO农业协议创立与变迁,从该协议对成员国农业政策的影响以及执行情况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协议的运行效果。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WTO农业协议对成员国农业政策有一定影响,但不够明显。二是WTO农业协议大致上得到执行,但有不少因素影响了其执行效率。其次,构建了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行为假说,以WTO农业协议框架下各国的农业政策调整行为,检验了相应假说。结果表明,尽管各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目标相同,但采取的行为方式却不尽一致。实力雄厚的农业贸易大国往往以主动式调整为主、被动式调整为辅,必要时可通过修订游戏规则的方式,来达到战略调整的目的;而力量较弱的农业贸易小国多表现为被动、服从式调整,当然对符合国家长期利益方向的政策也会主动调整,但没有能力独自以规则修订者的身份来设置例外条款,以保障本国的特殊利益。不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遇到农业政策冲突点问题时,往往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分析,决定是否及如何调整,才能使反映主导利益集团愿望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再次,在对WTO农业规则进行理论透视,并描述中国农业政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辨识了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政策的冲突点,且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中国一系列特殊的农业政策安排,与WTO农业规则之间的一系列规则冲突中,以弱势冲突为主,强势冲突为辅。弱势冲突主要包括:转轨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背景差异、农产品关税、进口配额、国营贸易、增值税制度、进口商品检验制度、粮食保护价、农业投入补贴等方面的冲突;强势冲突主要有: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外贸经营权、限量登记制度等领域的冲突。最后,针对上述冲突点,分别从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一揽子方案建议。包括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逐步化解体制冲突的战略性调整建议,消除一系列具体农业政策冲突点的策略性调整建议,以及参与以后新的多边农业贸易谈判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后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研究[D]. 王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 张耀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3]. 开放条件下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发展竞争和改革思考[D]. 许长智.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4].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5]. 加入WTO对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生产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D]. 王文刚.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6]. 政府行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D]. 丁赛.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7]. 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战略[D]. 岳璞. 吉林大学. 2004
[8]. 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D]. 董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9].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 李明贤.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10]. WTO农业协定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研究[D]. 王金梁.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