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及其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大学生论文,心理特点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品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秩序,体现着学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也辐射出民族的道德文化和道德力量。研究高校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及所应采取的教育对策,不仅对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的特点
(一)大学生道德辨别认知上的特点
1.追求主体性
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出现的“道德教育复兴”浪潮,作为向社会辐射先进文化的大学校园,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大学生们更是以“修身热”、“志愿者行动热”等与之应和,并且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努力锻炼和培养自己,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但是他们在一系列道德活动热潮背后,冷静地反思和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却显得不够。不少大学生在对一些道德问题评价时,常常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尺度来加以衡量,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人生价值观上,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至在他们的道德热情和道德良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憎恨别人的贪婪却宽容自己的欲望;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道义。
2.取向的随意性
当代大学生受道德规范教育,对那些能够激发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规范和要求,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共鸣,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都深受大学生欢迎并得到积极响应,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老少边穷扶贫帮困,即是明证。但大学生的道德辨别认知又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和随意性。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次英模报告会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甚至有时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认知的矛盾性
当代大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追求,富有理想并敢于创新,他们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总是瞄准具有时代特征的楷模,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以期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建构伦理、心理、审美三位一体的文明自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表现出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反差、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反差以及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等。
(二)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大都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较强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但是,大学生道德行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
1.道与利的冲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甚至坑蒙拐骗的不正常情况。于是,有的大学生开始重新思考道义与功利的关系,在摒弃重义轻利的观念过程中又出现了重利轻义的倾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由此滋生,见利忘义、逐利弃义之举由此增多,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选择中,部分大学生关心的是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物质享受,表现为追求物质生产和生活高于理想、道德、情操的精神追求,逐渐受到自我、实用的物化。
2.知与行的背离
当今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表现为不一致性。他们在自我道德发展中注重主体性,善于根据自我认识和理解内化道德规范,激发道德情感,进行道德评价,他们的道德水平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但当他们需要作出道德行为时,二者之间就出现了巨大反差。这也反映出德育工作存在的显著误区,既重道德认知教育,轻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3.德与智的偏移
我们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三德”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同时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彰显了道德建设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别性和联系性。但在道德建设实践中,有些大学生致力于成才的奋斗,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认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惟有知识和能力是硬指标,而理想、道德教育则是空话,这也造成了当今大学生高学历和低道德水平的反差,出现了一些有才而无德的大学生。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培育的对策
1.立足行为培养,着眼自我教育
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一样,也有“教”与“学”两个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重在教的方面的灌输,忽略学的方面内化,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德育工作者任意地把各种不同的道德观点、道德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股脑地灌输,其结果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大学生难以发挥自我塑造的作用。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在于个体的自我投入,在于学生对道德形成过程的参与程度,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教育影响的自我消化能力。他律是内化条件,自律是内化的根据,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立足于行为的养成,着眼于自我教育。这样一方面,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容易使自己在一种特殊的道德情境中接受道德规范和律令的洗礼和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人意识、主体意识都很强,德育工作者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激起学生自我塑造的欲望上,增强他们自我投入意识,只有当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需要时,他们对道德教育的心理承受力才最大,形成和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道德教育的互动和共振效应,以缩小道德教育的投入与成效之间的差距,把德育工作的实效提高一步。
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激励教育
道德教育既要尚德、育德,又要养法、立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及其德性。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德治培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激励教育,充分发掘大学生人格因素中的闪光点,发扬长处,补救短处。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新猎奇、情感起伏变化快的特点,切实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制教育,构建他们的道德理想,用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他们树立人生的精神支柱,提供成就事业的不竭源泉。同时,要努力塑造他们的道德人格,用理想人格的人格魅力和具体可感的道德形象浇铸他们的时代性格;激发他们支持拥护改革、立志振兴中华、随时准备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讲道德的优秀青年。
3.拓宽理论知识,夯实“三观”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紧要关头,世界观可塑性较强。要围绕理想信念,加强革命理论的灌输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现有邓小平理论课的基础上,逐步拓宽理论涵盖面,组织他们系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中西方哲学史,并把邓小平理论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中去理解,同时还要学习发展了的邓小平理论,即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理论的灌输,在世界观这个问题上夯实道德观念的根基。与此同时,要围绕“义利”、“幸福”、“家庭”、“金钱”、“事业”等问题,系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弄清正误,辨明好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4.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
道德教育有较强的系统性、概括性、原则性和方向性。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立场、观点、方向和思想方法等根本问题。这种教育一般较为抽象,容易空泛,枯燥和单调,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现代社会追求高效率的观念和求实效的精神,就应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要针对大学生崇尚偶像、追求完美的特点,大力培养和弘扬先进典型,搞好示范教育,从具体的事实出发,采用实际的方式,尽力获取实际的成效。这些榜样形象、典型案例等道德事实,具体、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用好身边的典型,尽可能让他们现身说法,使教育更具有现代感和亲近感。
5.更新德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就得创新。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新构建,必须着眼于大学生的“成人”教育,强化“是育人,非制器”的意识;其次在教育战略上要开拓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境界,即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审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内涵,以确保党和国家的千秋大业获得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和伦理动力;再次在教育体制上要形成新优势,就必须把党委领导下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体制落到实处,强化道德教育服从和服务意识、结合和渗透意识、保驾和导航意识,特别是要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切实解决他们在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6.加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大学德育工作应着力加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首先要尽快确定并规范大学生德育内容,搞好教材、教具建设;其次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校史陈列馆建设,充实有关德育内容,把校史馆建成纯正校园风气、弘扬传统美德的教育基地,同时,搞好师德为主线的传统美德教育;再次要搞好校园规划、美化和净化,并下力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维护大学校园这片“圣土”的纯洁和高雅,使校园环境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服务,形成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