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技兴贸——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科技因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论文,出口贸易论文,持续增长论文,对策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加工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我国竞争力很弱的产品,而能够克服资金和技术制约,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产品几乎全部为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基本上是“以价取胜”,靠数量的增长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这种格局与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总趋势极不适应,并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兴贸,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使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转变为科技进步型,已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因素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最近一项关于发达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技术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表明,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在各自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为之从国家发展导向、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予以投入和重视,其绩效以一国的生产力这一综合性指标衡量是十分明显的。然而,这一研究显示,与美、日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目前的技术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很不显著,在国家导向,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等四项测算指标的参数上表现出相当的差距(见表1)。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作用小于其他国家, 应该说正是我国出口贸易难以转变其增长方式,出口商品结构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的真正原因。
表1 有关国家和地区技术竞争力主要指标
社会、经济 技术
国家/地区 国家导向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生产力
日本85.3 72.7 83.7 92.7
美国69.9 84.0 87.5 89.8
新加坡 92.7 73.3 40.5 54.6
马来西亚81.1 63.7 34.3 47.5
南韩81.9 69.6 42.6 46.4
台湾81.1 74.5 37.4 43.1
香港74.4 69.6 23.0 43.0
印度52.4 46.4 33.0 38.6
中国62.3 46.4 38.6 33.2
印度尼西亚 62.5 49.5 25.3 24.8
(一)国家对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开支过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早在80年代,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开发经费(R & D)与国民生产总值(GNP)之比已达到2.3%— 2.7%,而至今我国的R & D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仅为 1%。尽管近10年来,我国R & D经费开支总额在不断上升,但其在整个“八五”期间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例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自1993年以来,R & D占我国GNP的比值由1992年的0.70%下降到1993年的0.62%,1994年又降至0.50%。 1993年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则为负增长。与此同时,国家有限的资金在行业配置上仍呈现向劳动密集型部门的逆向流动。例如,在1985—1994年期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资金占有率呈正增长趋势,其中纺织业、饮料业等增加了0.94和0.92个百分点,增幅最大,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资金投入却明显不足。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和机械等工业的资金占有率均为负增长。
资金投入的不足无疑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我国是世界上集成电路工业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总投资到1995年总共才50多亿元人民币,而美国、日本一年对集成电路工业的投资就达数十亿美元,R & D经费的制约直接影响到该产业的发展。到199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只达到4.7亿块, 仅占世界集成电路总产量的0.3 %—0.4%,其产值仅占世界集成电路总产值的0.3%。目前,世界集成电路工业年增长率已从80年代的13%增至19%,相比之下,我国集成电路工业与先进国家相比约落后15—20年。由于集成电路工业的落后,近年来我国每年要进口数十亿块集成电路,占同期国内集成电路市场需求量的80%—85%,而且90%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集成电路工业落后直接影响了我国相关电子产业的竞争能力。由于走的是一条“引进——落后——再引进”之路,我国的产业结构难以迅速升级换代,因而始终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在关键技术上仍然主要依赖进口。
(二)国家用于科技的有限资金缺乏有效的项目评估机制。目前国家用于科技的资金本来就很有限,但即使是这些有限的资金往往也未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很多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体系和机构能够较准确地计算项目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制度监督和检查国家科技投入的效果。在缺乏有效机制的情况下,投资部门对是否有回报并无压力和责任;而科研承担者在获得经费后,科研的质量却往往难以保证,只要能在鉴定会上得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评价,就能申取奖励、提升职称和得到各种荣誉;而投入产出比却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三)我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与消化能力以及自主开发新技术能力偏低。目前我国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着在低技术领域中横向拓展产品的问题,以致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重复建设不断,低技术或行业技术偏低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统计,目前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就有24种的生产能力闲置在40%以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与消化能力偏低,无法有效利用世界技术市场上的中高档技术,与此同时,又缺乏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基本上依赖于与外国企业合资,使用现有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十分缓慢。与国外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一般保持在销售额的3%—5%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我国经济中坚力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尚不足1.38%左右。目前,关键技术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我国通信业的命脉——程控交换机的关键技术要依赖进口解决;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95%以上的份额被外国产品占领;我国微机产业目前基本上仍只是一个组装型产业。
(四)对已引进的外国技术如何更新缺乏相应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合资的确引进了一批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合资企业所引进的技术有许多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乃至衰退期的技术,而并不是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外国企业在华合资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成本因素为其产品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或是为处于技术成熟期乃至衰退期的现有产品扩大海外市场,延长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德国在80年代开始与我合资生产的“桑塔那”牌轿车也不例外。合资企业普遍没有自己的开发机构,更多的企业只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车间,企业生产的往往是国际市场上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阶段的产品。此外,目前在华合资企业中,有不少合资期限过长,合资期限为50年的不在少数,这大大超过外方所提供的技术生命周期。合资年限超过技术有效期,就必然导致技术和产品的落后,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
(五)科研机构与企业受观念、体制束缚,合作意念较差。我国各个科研院所每年都涌现出不少新的科研成果,有些科研成果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很强的产品。但是,目前科研成果转化为出口产品的比率仍然较低,即使得到转化也难以形成大的规模,以致不少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甚至不得不卖给外国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受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追求小而全,大而全,事事不求人,彼此之间缺乏密切合作的动力。企业往往缺乏长远眼光,对关系企业前途的科研和产业的投资较为“小气”,而将资金用于现有产品的推销上;科研单位要么由于担心科研成果被企业瓜分而坚持单干,要么就是找不到合作企业而缺乏应有的资金、人力、物力和市场信息。
(六)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中,及时捕捉新兴科技对各行业的未来发展和对各类现有产品需求的影响至关重要。日本过去和现在的许多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行业中,始终保持先导地位,是因为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国际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样一种系统、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因此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往往缺乏必要的了解。
出口增长方式
要彻底转变我国目前增加投入型出口增长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外贸外,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体制改革,工业、农业、科研、金融、税收、外汇等诸多方面。就科技对外贸的促进作用而言,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一)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第一步必须首先进一步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扩张,而是包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高等多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提高对科技进步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出口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坚定树立起“科技兴国”,“科技兴贸”的思想,把科技进步型出口增长作为今后发展出口贸易的既定方针,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
(二)国家应加大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完善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并充分发挥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必须下决心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R & D开支在GNP中的比重, 加大对企业开发重点高技术产品的资助。高科技产业或项目的开发与发展,没有国家的资助和扶植是难以为继的。欧洲客车飞机能够具有今天与美国波音公司分庭抗礼的地位,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能够击败日本和英国产品,占据海外华文报业排版专用设备市场的80%,都是由于在开发初期得到了国家的,甚至是几个国家联合的扶持。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NP较低,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六, 整体积累较高,每年约有1/3可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完全可以从中划出一部分,用以对科研的投入,尤其是对能体现国际竞争能力,具有战略性发展前景的高科技项目的投入。此外,可考虑赋予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更大的国内外融资权。
(三)优化产业政策,建立科、工、贸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行业发展要树立在国际上进行高技术竞争的意识,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趋势,为此,应借鉴日本、韩国两国的经验,对关键的高技术产业,制订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法规和产业政策,促进这些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建立科研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与出口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构造科工贸互促互补的良性关系,加快科工贸的有机结合,使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够及时随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而变化。
(四)优化利用外资政策,充分重视合资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建设。今后在利用外资时,必须将合资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合资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应该在技术上不断进行移植、创新和推广。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带来高新技术的外国企业来华合资给予必要的倾斜和优惠,应克服目前合资期超过技术生命周期的问题。此外,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外的大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利用双方的相对科技优势,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开发新一代的高新技术产品。
(五)不断完善技术基础设施,注重知识资本积累,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知识资本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型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拥有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技术的人才,就无法实现科技进步型增长这一目标。任何国家对知识资本这一增长要素都不具有“自然的”优势或劣势,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人为的”传授和教育。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到国家技术基础设施的高度来看待。
(六)建立科研与市场中介机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引导企业引进、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有必要参照日本贸易振兴会和其他国家贸易咨询组织的经验,建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市场信息咨询机构,为企业和科研机构及时了解国际上新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国际市场的动态。
我国能否依靠科技进步使出口贸易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在新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必须尽快转变以资源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为方式的出口模式,通过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出口贸易获得高效益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