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村单亲家庭开始增多。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很难享受到完整的关爱.其二,农民工现象催生了留守群体,祖父母在教育中更多的是倾注爱护,却少了应有的严厉。其三,物质充裕与精神亏缺的强烈反差,使不少人无所适从。事实向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那么,怎样才能抵制入侵,稳固资源呢?
一、教师应当蹲下身子接近他们,把握他们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感,并与家庭教育取得一致。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出于安全的考虑,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有一道防线的,这道防线的深浅则由与之交流者的身份决定。初中生开始自己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开始觉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悄悄酝酿和保守自己的秘密,开始选择和结交自己的伙伴。许多年来,老师都是酷似领导者监管者,在我们面前,他们生怕会露出自己的“马脚”,他们会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有时候甚至会“摒弃前嫌”,相互合作,共渡“难关”。孩子们有秘密并不是坏事,我们只是希望他们敢于诉说他们的快乐与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在学生面前大动肝火,要有胸怀容许学生犯错误。当发现某个人犯了错误,在最小范围内把事情解决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提出建议,并时常关注引导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可以给他们安全的人,进而使他们在老师面前放低防线,愿意与老师做朋友。
训导是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 “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叶圣陶)。跨越了心灵防线,师生间的交流就更加的真诚、实效。有时我们没法在一个较短的工作周期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容许他们用笔来与老师交流。工作中可以不定期地要求孩子们写身边的人,抒心中的情,老师就在获知信息后给出建议。我们只是雨露,成长只待青草。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这份收获既属于教师,也应当属于家长。向家长反应学生情况要做到目标明确,方式灵活。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家长性格不同,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和管理方法也不一样,而所有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二、理解、尊重与要求并用;
1、理解和尊重他们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可是,后进生有上进愿望而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他们内心极可能会产生一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又害怕不得的愁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时,教师切不可用简单的宽容和单调的说教。他们什么都知道,甚至是要用错误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纯属打发漫长的学校时间。他们的所思所为都是非常荒谬和不负责任的,但他们在校期间认识不到,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引导。教师该怎么做呢?
教师首先要理解他们那种心情,并把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传染给班上的同学: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暗示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存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学校各种兴趣活动。校园监护人要尽力使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利用非书本的其他载体向他们传播文化,进而慢慢转变学校、学习、知识、老师在其心目中的印象。同时,私下里不放弃对其进行意志力的教育,以更好地保障他们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找到自信,赢回尊重。
2、师生之间共拟公约,彼此监督,严格要求。
他们成长的良好的班级环境教师为之开创好了,而长久的维持还得靠他们自己。教师不间断地、不定时地、灵活地同他们开展交流,鼓励他们向自己的薄弱环节一点一点地展开攻势,对他们取得的成功及时给予肯定,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则好不客气地提出来。交流的次数多了,教师稍微严厉一点,师生之间拟一个口头的或书面的约定,大家共同遵守,监督的方式要定下来,相应的处罚必须执行。这些都是大学生了,自愿拟定的约束履行起来,可行性要高出许多。而我们所做一切只是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真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三、降低学习目标,布置简易作业,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取决于学生自尊自信和意志的培养与发展情况;其自尊自信和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又有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学生学业困难、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没有学好的内容多了,学生就会产生怠惰、厌倦等不良情绪。上了初中以后,学习者的意志继续消沉,其学习状况只会一再地恶化。所以,教师不要向孩子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个体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平日里的作业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大部分同学做仿写语句的练习时,词汇贫乏、联想训练不足的就做积累;别人背诵默写长诗时,害怕记忆的可以暂时只要求理解和掌握名句,今后逐渐加长。这样一来,或许很难把后进学生拔到与其他同学齐平的高度,但是,他们至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教学工作中,我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那些懂事而又不太懂事的孩子们相处着。我看到他们用阅读代替了上网,他们开始喜欢与老师交流,尽管其考试成绩不是突飞猛涨;我能感觉到他们每一个人在我的课堂上获得的乐趣,我也为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发挥而满意,为他们在我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而快乐。
论文作者:高建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都是论文; 他们的论文; 老师论文; 的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