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乡土类比思维_政治论文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乡土类比思维_政治论文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国类比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国论文,思维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高等学校历来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特别是在当今人们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的形势下,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意义重大。本文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国类比思维为例,在分析其历史渊源和非科学性的基础上,阐述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指出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利于大学生成为具有现代国家理念、民主观念和法治思想的公民。

一、家国类比思维及其历史渊源

所谓家国类比思维,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宣传工作中,教育者和宣传者每每论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习惯于将国家和家庭相提并论,进而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直接地比拟为家庭成员与家庭的关系,要求或希望个人像处理自己和家庭的关系那样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并以此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亲情意识,说明公民履行义务、遵守规范的合理性。

追溯家国类比思维的历史渊源,必须了解中国的国家起源。回到国家历史的源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之所以形成如此根深蒂固的家国类比思维,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思维习惯和思维对象的特殊性使然。一方面中国人自古就好用类比思维来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家和国不仅仅在许多表象上具有可以类推的相似性,而且从本质上看,国就是对家进行直接类推的产物。

首先,从中国思维发展史上看,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学会运用类比思维来认识说明事物。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臣民不悦,盘庚就对他们讲“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于新邑,绍复先生之大业,底绥四方”(树木砍伐后可以生出新芽,废弃旧都,迁地新邑,同样是为了族类的繁荣、祖业的复兴)。有研究者指出,具有比较或推理性质即成熟形态的类比思维出现在春秋之后,在《孙子兵法》和《黄帝内经》中可以普遍见到运用类比思维阐释兵法和医道的表述。

第二,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起源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起源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中国由家而国,家国一体。考察国家的历史源头,在西方文明史上,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是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从而打破了旧的氏族统治的体系,用地域性的国家代替了血缘性的氏族,用个人本位的社会代替家族本位的氏族,从而用政治性的国家代替了家族式的血缘统治。而我国上古社会的历史记述和神话传说表明,我国先民跨入阶级社会门槛的途径是由氏族首领逐渐转化为奴隶主贵族,以后又由家族奴隶制发展成为宗族奴隶制,并建立了“家邦”式的国家,而不象雅典和罗马那样由家族奴隶制转化为劳动奴隶制,随之建立起“城邦”式国家。由于中国是由家族走向国家,故而形成了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的家国一体的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在血缘文化中,“家”与“国”这两个本来迥然不同甚至在组织结构原则上相互反对的社会形式,便融为一体并合而为一了。“家”成为“国”的原型和母体,“国”变为“家”的扩充与放大。“国”的结构原理便是“家”的结构原理的延伸。

以上我们通过对中国思维发展史和国家发展史两个源头的简要回顾,追溯了中国家国类比思维的历史渊源。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印象,家国类比思维这样一种传统的思维形式是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共生的连体婴儿。随着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独树一帜的广泛影响,使得家国类比思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代,不仅在解释家国一体的天然合理性方面发挥到了极至,而且在训导我们的先民“人化”(即社会化)方面也起着不容争辩也无需争辩的主导作用。生活在家国一体封建时代的每个人都必须以家为出发点,去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否则就是社会的“逆子二臣”。然而,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家国类比思维并未伴随着封建宗法制国家的终结而退出人们思维的舞台,相反搭上了新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辆时髦的列车,任意驰骋在尚有深厚的封建文化积淀的中国思想大地上,并在不少看似合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的宣传教育表述中获得了新生。如,“父母官”之说、主人公仆说、大家小家说等等。

二、家国类比思维的非科学性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与中国的传统家庭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从概念的学科类属上来区分,一般来说,国家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家庭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其次同样作为社会组织,从起源上来看,家庭是由氏族纽带开始松散解体,多种多样的家庭形式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政治学中关于国家起源的解释,更多地是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从被恩格斯称为“最纯粹、最典型”的雅典国家的起源来看,国家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的”,从同样被恩格斯给予高度关注的罗马国家的产生来看,是在“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已经被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在西方政治学家的观点中,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契约论对国家起源解释的合理性一面。可以认为,国家也是一种契约的产物。人民作为契约的一方,以受到国家对其生命、财产和自由的保护为前提,放弃部分的自由。马克思曾经谈到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社会、物的依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这第三阶段的实质是社会契约的阶段。另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最后,意味深长地引用了摩尔根对文明时代的评价作结语:“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一定会规定国家对它所保护的财产的关系,以及所有者的权力的范围。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其实这也反映了社会契约的观念。但无论怎么讲,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家庭在起源问题上是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其三、从国家的本质、功能上看,也与家庭有着显然的区别。婚姻是家庭的本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庭的主要功能是性爱、生育、教育、感情、保障、经济。而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国家有维护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等多项功能。最后,国家和家庭调整内部关系的手段不同。国家调整国家与公民、公民与公民的关系主要依靠法律的手段;而家庭调整家庭内部成员关系主要依靠道德和伦理的手段。

据上分析,从现代科学意义上来看,家庭和国家不是同质同类的两个事物,家国类比思维从学理上讲,是说不通的,是欠科学的。

三、家国类比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解决好:一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即他们要在政治上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据和参照标准是什么,即他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政治模式的社会里实现社会化。我们说,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都必须从当代中国政治实际中寻找答案。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中,有两个提法值得重视: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之一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注意此处为公民)。此二者互为补充,从根本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国家理念、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公民。众所周知,一个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建成,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具有现代国家理念、能够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的存在和参与。

建国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曾经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明显感觉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某些高校出现不稳定现象后,寄希望于以往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进一步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贫弱和苍白无力。我们不得不反思一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和手段,确实在某些地方显得陈腐而不堪一击。以往在内容上强调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人的感情和欲望通通被视为个人主义的东西,提倡的是个人的价值完全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要做革命的“螺丝钉”、“铺路石”;方式上全部是以英雄的精神正面激励,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邢燕子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上,受到的教育全是:“祖国是我家”、“有国才有家”、“舍弃小家为大家”,类比思维这一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方法曾被发挥得无以复加。然而,我们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这一基本特点。当代大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当接受的教育与所面对的现实不相符时,尤其是家国类比的教育方法无法圆满解释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时,容易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家国类比思维的教育方式恰恰是把学生往传统的落后的家国一体这一政治理念上引导,把国看成是家的放大,视领导为父母,以同事作兄弟。尽管中国的传统伦理在处理和调节一般人际关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是在现代契约社会中,倘若仍然用泛伦理的政治观念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工作关系,无异于楚人刻舟求剑。在这样一种思维影响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终结果,会培养出重情感、轻理性,重道德、轻法律,重义务、轻权利的政治畸形儿。而这样一种重道德和义务的政治情感,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是非常脆弱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出国留学,归者寥寥就可以说明只停留在“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的诫勉是何等的苍白无力。与此同时,这样一种轻理性、法律、权利的政治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同样是很不稳健的,一旦身逢民主管理风气不浓、封建家长制盛行的组织环境,只能引导他们去顺从、去迁就,或专制、独裁,去复生那些已经被五四运动先驱们否定了的传统的国民劣根性,而不能激发他们去追求政治上的民主、人格上的平等,参与契约在先的各类有序竞争。深究一下普通国民思想深处的原委,家国类比思维的影响难辞其咎,实为契约意识和民主观念淡漠使然也。

当代大学生是今日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是明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栋梁。他们今日接受何种思想政治教育,对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家国类比思维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命题,正是担心这种教育方式的隐形作用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五十年的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和长达两千年的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社会相比,毕竟太短,养成一种健康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肃清一种落后的愚昧的思维习惯一样,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我们大声疾呼在高校进行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内的一切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防止动辄运用家国类比的习惯思维方法,坚持用科学的国家观念和宪法精神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唯有如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四有”公民,建设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政治文化目标才能有望早日实现。

标签:;  ;  ;  ;  ;  ;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乡土类比思维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